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长平之战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赵国为何能苟延残喘了40年时间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30浏览:48分类:历史

  很多人都不了解长平之战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前262年,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歼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包围歼灭战在秦、赵二国之间展开,由于战事发生在一个叫长平的地方,故史称“长平之战”。历时两年的这场战争最终以秦国完胜、赵国惨败而落幕,赵军伤亡约45万,其中40万降卒被秦军统帅白起坑杀。按照正常思路,秦军应一鼓作气,直捣赵国都城邯郸,一举灭了赵国。但秦军却出人意料地退兵了,直到公元前222年赵国才被秦国名将王翦灭掉。那么,是谁阻滞了亡赵步伐,使其又苟延残喘了40年?

  战争结束后,创造了“不败”神话的战神白起,深谙“兵贵神速”、“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于是分兵三路,扩大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自己亲帅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一举灭亡赵国。但是,就在大军即将进发、将卒意欲建功报国之际,却接到了秦昭襄王退兵的命令,白起只得抱憾班师回朝。

  长平之战本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秦、赵两国的全力一战,秦军斩杀赵军45万,赵国上下一片震惊,又闻白起要乘胜取赵,更是惊恐异常。因为赵国已经无力阻挡秦国的虎狼之师。这时候,一个叫苏代的人站出来,毛遂自荐,甘当赵国使者,出使秦国。

  苏代何许人也?苏代是苏秦族弟,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也就是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由成功“止赵伐燕”的那位,据说此人颇有苏秦之风。

  苏代到秦后,直接面见秦相范雎,并施以重金。为何?因为范雎深得昭襄王宠幸,且在刚刚获胜的长平之战中居功至伟:第一,正是因为范睢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才使白起在秦赵之战中大获全胜;第二,秦军坑杀赵国降卒40万,正是实施范睢“攻人之策”、“消耗敌国有生力量”政治主张的结果。所以只有由范睢进谏秦昭襄王退兵,秦王才有可能采纳,再加上范睢“睚眦必报”人尽皆知,因此苏代认为,只要能说动范睢,便胜券在握,不虚此行。

  于是具有改写历史意义的一段对话在苏范二人之间展开。苏代问:“秦军要围攻邯郸了吗?”范雎回答:“是的。”苏代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王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白起为秦国攻克了70多座城池,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就算周公、召公、吕望立下的功劳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帝,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范睢沉默不语。苏代知道他在认真倾听,就加重语气说:“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国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都不想当秦国的子民。今天秦国灭掉赵国,秦国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国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有什么用呢?”范雎依然沉默不语,苏代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触动了范睢那根敏感的神经,正在权衡利弊,做思想斗争。苏代绝不允许因对方犹豫而错失良机,前功尽弃。于是就趁热打铁,抛出自己的想法,“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范雎点头称是。看到范睢点头,苏代暗暗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范睢面见秦昭襄王,提出在长平之战中赵国耗尽了有生力量,秦国也伤亡过半,损失巨大,而且国库几近空虚。不如接受赵国、韩国割地求和,让士兵们休养生息,改日再战。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与秦,正月皆休兵。白起接到撤军的命令,异常愤懑,但却无可奈何,只好班师退兵。后来得知这是范雎的主意,从此与范雎结了仇怨。

  长平之战使赵国元气大伤,同时也惊醒了其他诸侯国,因为大家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在随后的秦赵之战中,赵国或连齐抗秦,或几国合纵抗秦。故从公元前258年起,秦昭襄王虽多次派兵攻打赵都邯郸,却损兵折将均未能胜,秦昭襄王多次派白起统兵攻赵,白起认为战机已失,不宜出兵,或称病不出,或劝秦王择机再战。加之范雎进谗,君臣嫌隙顿生,白起不仅被削去全部封号爵位,而且秦王赐剑命其自裁。就这样,战功显赫的常胜将军、位列“战国四将”之首的白起于公元前257年,挥剑自刎,身死杜邮!秦昭襄王也带着无以言说的深深遗憾于公元前251年去世!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