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清朝皇帝喜欢赏黄马褂,哪些人才有资格够穿黄马褂?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8浏览:34分类:历史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屋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以清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那就是出身不凡的犯人就要被用刑时,众人发现他身上穿着黄马褂,顿时无法下手。甚至有时候,黄马褂会成为皇帝的象征,见到它的人们都得像圣上亲临一般倒地叩首,口尊"吾皇万岁"。

  可以说,在许多人看来,黄马褂就是身份的象征,就代表着皇帝赐予的特权,代表着高人一等。

  可是,当我们看到清宫剧时,往往又会发现这样一件事,那就是紫禁城里的卫兵也都个个身穿黄色的马褂。作为御前侍卫,他们确实个个都出身贵族,但他们所穿的黄马褂显然并不能拥有皇帝亲临、免除责罚的效果。

  由此可见,黄马褂应该是有着不同种类、不同意义的。另外,如果我们以咸丰皇帝为分界线就会发现,到了清朝中后期,原本比较稀少的黄马褂从少数功臣、贵族的所有物变得常见了起来。那么,为什么具有特殊意义,象征皇族高贵身份的黄马褂会变得烂大街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黄马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时至今日,"马褂"并不是一种容易见到的服装,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它到底长什么样子。马褂是被满族人发明,所以它也有个满族名字叫做"鄂多赫",至于马褂之名,顾名思义便是它属于方便骑马的褂子。马褂脱胎于贵族打猎时所穿的"行服褂",后来经过简化改良,成为了一种便服。

  因为最初都是贵族才穿,满清刚刚入关那阵子只有八旗子弟能够身穿马褂,而康熙、雍正年间,马褂渐渐走入社会,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不过,马褂和黄马褂有着天差地别,作为帝王的专属色,普通人穿什么颜色都行,但黄色是万万不能碰的。整个大清国内,能够身穿黄马褂的人少之又少。

  历史上,能够身穿黄马褂的大致有四种人。第一种是职务所需,也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御前侍卫等,他们是为了和普通士兵区分开,表明自己皇帝亲卫的身份而身穿黄马褂。

  根据嘉庆年间宗室史学家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中的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后人根据职责划分,将这类黄马褂叫做"行职褂子",它是侍卫大臣们出于职务需要才能穿的,所以一旦离开工作岗位、结束随从任务就不能私自使用。"行职褂子"类似的还有一种"特使特赐",这主要是面对那些奉命出使的官员,皇帝为了慰劳他们而特赐黄马褂,按照规矩,得到黄马褂的官员还要绕紫禁城一圈以示叩谢皇恩。

  除此之外的另两种黄马褂的得到方式就和职务没有什么关系,在定性上属于赏赐了。它们一种叫做"行围褂子",一种叫做"武功褂子"。我们先说前者,顾名思义,"行围"指的是皇帝打猎的围场,要获得这种褂子,就需要在陪皇帝打猎时表现出色,或是进献珍惜的猎物,让龙颜大悦。

  这种情况下,皇帝有时也会奖励黄马褂,不过和"行职褂子"类似,"行围褂子"获得后也只能是在陪皇上游猎时穿。

  最后,我们再说说"武功褂子",这种褂子从字面意思上也很容易理解,那就是立下战功者被赏赐的褂子。和上文的三种方式相比,武功褂子的获得者可以在任何重要场合身穿黄马褂,不过直到嘉庆帝时,因为立下战功被赐黄马褂者都不算多。

  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各种战事接连不断,为了嘉奖维护清政府的功臣,朝廷便将大量黄马褂赏赐了出去,这也是晚清黄马褂"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之所以黄马褂会"烂大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清朝末年原本的封建等级制度遭到冲击,仅仅一件衣服已经没有当年那样令被赏赐者感激涕零了。

  这种情况下,统治者逐渐也不把黄马褂当成珍贵稀罕的事物,开始"滥发"。举例来说,慈禧太后甚至一次因为心情好给为自己开车的车夫赏赐了一件黄马褂。

  总而言之,为何黄马褂烂大街呢?清朝晚期黄马褂所代表的皇权威望减弱,它自身也就受到影响,不再像曾经那样高不可攀,这是原因之一。晚清战事频频,冲突不断,许多大臣为国家做出贡献,仅靠传统的加官晋爵有时难以体现朝廷的嘉奖,因为黄马褂被当作常规的表彰手段,这是原因之二。统治者个性随意,大肆赏赐黄马褂,这是原因之三。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