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唐朝时期的长安和洛阳相比 哪一个地方更适合做都城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8浏览:40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唐朝长安和洛阳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唐朝第一次迁都至洛阳,武周“灭”唐

  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改"唐"为"周",定都在洛阳,名义上不算迁都,而应该是"定都"。但是武则天的登基并没有造成朝廷太大的动荡,并且"武周"只存在了一世。按照朝代算,武则天算是开国皇帝,建立的是自己的朝代"周"朝。但很多史学家不承认武则天的"周"为独立的朝代,而是唐朝的一部分,因为武则天最后还是传位给了李显,并没有传位给武氏族人,所以武则天算是为李唐守江山,只因为她姓武不姓李,所以无法沿用"唐"的国号,只好自己建立"周"···武则天退位后传位给其儿子李显,李显登基后又将"周"改为"唐",武则天驾崩后,李显才正式宣布迁都回长安··。所以一定要算是迁都的话,也是李显在洛阳登基,将京都迁回长安。从而唐朝中的一个小插曲也就结束了,武周王朝就此灭亡。

  长安城

  洛阳城

  第二次迁都是在唐末,后梁灭唐

  公元904年,在位的皇帝是唐昭宗李晔(867~904)。当时的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篡权,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 )杀害了唐昭宗,立唐昭宗的第九子李柷为皇帝,仅仅三年后,李柷被废,次年被杀,享年17岁,唐朝灭亡了。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两次迁都都都使其灭亡了,那么疑问就出现了,为什么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洛阳对于唐朝反而不适合作为国都呢?

  关中平原

  经济因素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自古人称中平原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都已完备,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农业灌溉网。虽经战略,但长安各项基础设备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恢复起来相对较容易。"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谓、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流经长安,世人称"八水绕长安",对于没有自来水厂的古代来说,水源是生存的第一考虑因素。自然条件优越,是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自周、秦两个王朝建都于此,历经汉代、南北朝、隋朝已经有多年的建都史。

  反观洛阳,虽说洛阳地处伊洛盆地,有伊河和洛河,但总体来说体量太小,不过数百里。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口,也没有雄厚的物质资源,长安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即使经过战乱,人口也不会减少到二三十万。唐朝虽对东都洛阳进行建设,但完善程度远不如长安。

  所以从自身条件来看,经过安史之乱的破坏,长安恢复的速度要远快于洛阳。

  外部供给

  在隋朝末年,长安城自身的生产已不能满足当地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的需要,唐初时,一方面由于关中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关中平原的粮食更是供不应求,但粮食运输成本过高。因此唐玄宗启用裴耀卿、韦坚等改革漕运,就是这次改革对安史之乱后定都长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运往关中的江淮物资不再像过去那样以洛阳为转运中心,洛阳的经济地位也不像过去那样的重要,反过来关中的经济地位却因江淮物资能够大量到达而逐渐提高。唐代宗广德二年,刘晏再次对漕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十分显著。这样的转变,对于长期地定都长安,不迁洛阳自然要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地理因素

  在冷兵器时代,考虑地理形势的因素,主要是考虑都城的安全问题。长安的峻险与易守难攻。

  反观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洛"。而且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直接管理的全国二十六座关隘中,长安周围就有十二座,可是洛阳周围连一座都没有。文献记载,就是一般非朝廷直接管理的关隘,洛阳仅有长水县的高门关,地理位置远不如长安险恶。

  战略位置

  安史之乱后,唐朝廷势力大减,西有少数民族作乱,东有藩镇割据势力的威胁,选择地理位置更为安全、天然屏障更为优越的地方作为都城更有利。

  贵族支持

  隋唐两代相继以长安为都城,这虽是两代的新猷,却是西魏,北周的旧绩"。史念海先生这句话说明了西魏、北周至隋唐以来以长安为都的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性是建立在以关陇集团为主体的封建贵族统治之上。李渊在太原起兵,处心积虑,必欲回到长安,就是要争取关陇集团的支持和用户才能建立大唐江山。

  可以说李唐建都长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基于西魏、北周以来的关陇集团长期奉行的"关中本位"政策。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又是靠着以郭子仪等人为主的关陇贵族集团平定战乱,唐肃宗曾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汝造",唐王朝为恢复微弱的统治势力,不可能摆脱关陇贵族的支持。

  民族关系

  唐王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衰微,少数民族又开始作乱。关中地区东连华北平原、南抵成都平原,是连接中原的枢纽,能有效的控制关中,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史料记载:唐代宗时期,回纥、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多次攻入长安,最多占据长安一个多月。严重的民族问题使得朝廷不得不重视关中优越的地理位置,以便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

  洛阳自古就是中原之地,便利的中原地区在防御少数民族军事进攻却处于不利的地位。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鞭长莫及,控制力比较薄弱。

  军事防御

  唐朝前期,中央政府的军事防御重点在西北,其次为辽东。安史之乱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本该处于东北地区的防卫辽东少数民族的地方节度使发动叛乱,朝廷不得不调动防御西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向东进军平定叛乱。同时还要西北少数民族,首都的设立稍微偏西北地区则更有利于自保。

  交通条件

  自秦朝修驰道开始,各朝都十分重视对以长安为中心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到唐代,以长安为中心的交通布局更为完备。安史之乱后,朝廷的军事防御系统,基本也是按照此种交通布局进行设置。

  残破程度

  郭子仪曾描述战后的洛阳"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橼,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可以说安史之乱使得洛阳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不止百姓的房屋破坏严重,就连宫城的破坏也十分严重,甚至没有百官居住的地方。

  长安大明宫

  反观长安,安史之乱后,长安城虽然也遭到了破坏,但都城的基本规模仍在,宫室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坏,尚未伤及元气。甚至唐朝末年朱温要挟唐昭宗迁都洛阳时还令长安居人按籍迁居,彻屋木,自渭浮河而下。可见安史之乱对洛阳的破坏程度有多大。

  所以尽管洛阳周围水脉丰富,土地平旷,但是对于唐朝这个民族融合战乱四起的王朝,远不如长安合适,这也就是为何两次迁都都走向灭亡的原因。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