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发动兵变登基为帝 赵匡胤为何不杀柴氏后人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7浏览:35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赵匡胤兵变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宋太祖在其登基三年后,曾经让工匠秘密在太庙夹室中铸造了一块石碑。
当时,这块石碑上所刻的文字内容,基本上等同于国家最高机密。除了当朝皇帝可以查看之外,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查看。所以,也因为这个原因,在每次新帝登基或者有祭祀活动之时,只会有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太监打开门锁,让皇帝进殿烧香拜祖,并默读石碑上的文字。
并且,此时随同的大臣,却只能在殿外守候,根本不能向前一步。即使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宰相,诸如:欧阳修和王安石等人,也不能够入殿观看。可见,这碑文的神秘之处。
就这样,碑文隐藏了一百多年,一直到靖康之耻,金人攻入汴梁,掳走徽、钦二宗的时候,这个秘密才被公之于众。
当时,开封府可谓是混乱不堪,连曾经的皇室太庙,竟然都被随意打开了。曾经只有皇帝知晓的碑文,总算得以被世人知晓。据说,那个石碑高约七八尺,长有四尺多。而石碑上所刻的内容,其实,也并没有很多,就简简单单的三行字:
第一行: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第二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第三行: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可见,这个碑文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劝诫统治者,告诉他们如何治国,如何用人。但是,在这短短的三行碑文中,我们大概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即:皇帝一定要对柴氏子孙以礼相待,更要厚待那些当朝的士大夫。这里的柴氏,其实,指的是那些前朝遗留下来的宗室。赵匡胤将此作为祖训,可见,他与那些喊着“杀尽前朝余孽”的开国皇帝,确实不同。
众所周知,自南北朝开始,那些改朝换代的统治者,往往会将前朝的皇室宗亲,全都一鼓作气的杀掉。因为,他们很害怕一些另谋所图的人,打着前朝皇室的幌子起兵造反。
尤其是隋文帝登上皇位之后,更是将北周的那些皇室成员尽数杀尽。唐哀宗被灭国的时候,紧随其后的,便是朱温为他准备的鸠酒。更有甚者,连毫无反抗之力的高龄皇子都要屠尽,那是康熙四十七年,当时,崇祯第五个皇子流落民间后,被人找到。虽然,这位所谓的皇子已经七十五岁了,且根本没有了起兵造反的能力,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依然将其残忍处死,只为了稳固所谓的江山社稷。
所以,从之前的经验来看,即使周朝的周恭帝有一点微弱的气息,便是大宋潜在的危险。因此,周皇室即使没有什么造反的意图,但是,为了防止他们打着周皇室的旗号起兵谋反,赵匡胤也应该将其干掉。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留下的周皇室成员,居然得到了赵匡胤的最大程度的优待。其实,早在建隆三年的时候,赵匡胤就特意为周恭帝在房陵安排了一个住处。
《史记》中这样描述房陵:“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可见,那是一个十分宁静,且适合养老的好地方。曾在二百多年前,当时的皇帝唐中宗,也将被废黜的女帝囚禁在房陵。赵匡胤将周恭帝安排在这里,虽然,看似远离政治中心,但实际上对其却有监视及防范之意。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没有杀他?
其实,主要是因为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当时的禅位诏书中,写着:“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於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这字字句句都证明了之前的周世宗确实重用了赵匡胤。
赵匡胤在军队中,对众将士也说过自己深受周世宗的恩惠,而之前的谋反上位只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所迫。现今,事情已经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即使自己愧对天地又能怎么办。当然,明眼人都能看懂其中受六军所迫,应该是说给将士们听的逢场作戏之词,但其说周世宗对自己有恩却是事实。
赵匡胤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虽然,他自身的能力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这一切却都需要一位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来赏识。而周世宗显然就是赵匡胤的伯乐,其在高平之战以及淮海之战中,都重用了赵匡胤。所以,使得赵匡胤可以通过显赫的军功,来提升自己在朝中和军中的地位与威望。
其实,可以说,是周世宗给了赵匡胤发挥才能的舞台。没有周世宗的赏识,想必赵匡胤根本就不可能走到今天的位置,而且,周世宗对赵匡胤也是非常的信任。这从他在临终前,还将赵匡胤任命为检校太尉和殿前都点检就能看得出来。但可惜的是,周世宗如此信任的赵匡胤,却在他死后做了叛变之事。
赵匡胤自己黄袍加身,将周世宗的幼子踢下了皇位。
可以说,赵匡胤用自己这些行动狠狠的辜负了周家。
建隆初年的时候,宋朝的朝廷上还发生了特别尴尬的局面。当时,宰相赵普极力建议赵匡胤剥夺那些武将的兵权,但赵匡胤一直不同意。甚至,赵匡胤还对赵普说,他对那些将士特别好,所以,他们肯定不会做谋逆之事。但是,赵普却急忙对答道:“曾经的周世宗柴荣对您也特别优待和信任啊!”
听到这句话的赵匡胤,当场哑口无言,尴尬的说不出话来,所以,赵匡胤还是听了赵普的建议。毕竟,关系再密切,若遇到大的利益诱惑,想必任何人都难以抗拒。当时,周世宗如果还在世,抑或是其幼子柴宗训已经长大,想必赵匡胤也坐不上皇帝的位子。
所以,当初周世宗将军权交给赵匡胤的时候,其实,就给了他谋朝篡位的机会。因此,无论结果如何,赵匡胤的心里对柴氏一族还是十分感激的。在其继位后,不仅要求自己不能杀柴氏后人,还要求以后的宋朝皇帝都不能杀,而且,这个规矩要像家训一样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预想的最好结局就是上位成功,同时,不发生任何流血事件。毕竟,只有这样,新政权才会更加平稳的迅速的过度到自己手中。
在那个发起兵变的晚上,赵匡胤还特意对自己的士兵说:“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这些命令的意思就是:无论是皇室成员还是普通百姓,士兵都不能随意侵犯和杀戮。如果有人敢违抗命令,就要直接杀掉。
赵匡胤的顾虑显然是明智的,因为这样做,可以在自己篡位之后,让新的政权尽可能的赢得民心,同时站稳脚跟。其实,赵匡胤有这样的思虑,主要是因为郭威的前车之鉴,他当时在进京的时候就烧杀抢掠。因此,为了避免悲剧再次上演,赵匡胤便提前做了这样的安排。当时,幼帝柴宗训自然是最可能被杀之人,但是,当所有人都持有这样的想法之时,赵匡胤却没有这样做。
因为那时的他明白:“杀了小皇帝比不杀的政治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表现出自己拥有极大的仁慈之心,更可以表明自己对前朝旧臣的宽容态度,可谓是一箭双雕。”
而这,竟如同西汉初年发生的事情一般。当时,汉高祖刘邦刚走出宫殿,便在桥上看到几位将军窃窃私语。当刘邦向张良问他们在说什么的时候,张良回答道:“陛下还需要询问吗?当然是谋反的事情了。”
汉高祖听后,便觉得非常奇怪,毕竟,天下才刚平定,又造什么反呢?但留侯却答道:“陛下当初在分封有功之臣的时候,赏赐的都是些平时关系好的臣子,杀的却都是曾经与你有矛盾的。所以,这些将士们都觉得,自己最后不但不能得到赏赐,可能还有杀头之祸。”
在听到张良的回答后,刘邦回去思考了一番。后来,出于这样的考虑,刘邦竟将曾经与自己过节最大的雍齿封了侯。这个消息在朝中传开之后,很多大将都对此热议道:“若连汉高祖最讨厌的雍齿都可以封侯,那么,我们这些普通士兵自然也可以得到应有的赏赐。”所以,便愉快地解除了自己心头的顾虑。
由此可见,刘邦遇到的事与赵匡胤遇到的事一样,若对柴氏家族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那么,中原地区的军民百姓,便会忧心忡忡。若不杀柴宗训,反而朝野上下都会安然无恙,并且,很快会恢复从前安居乐业的样子。且之前周世宗重用的那些诸如张永德,以及曹斌那样的文臣武将,都会继续为宋朝效命。
当然,保住柴氏不仅仅有安定政权的作用,这种留住最该杀之人的做法,其实,也在向敌国释放这样的信号:“你们投降,宋朝也可以留住你们的性命,甚至,可以好吃好喝的供着你们,所以,不要再做任何的反抗。”
并且,在赵匡胤谋夺帝位时,天下还没有统一,不仅西南方有后蜀的威胁,连南方都有南汉等小国在作乱。所以,若赵匡胤擅自将幼帝杀掉,那些四面八方的小国家便会拼死抵抗,毕竟,这样的存活几率还要大一些。现在,放过前朝后人,只会让那些敌国在被宋朝攻打的时候,更容易缴械投降。
显然,赵匡胤的计策,还是比较管用的。在过了十多年之后,那些诸如李煜等亡国之君,都来到了大宋报道。但宋太祖,也确实如他当初所说的那样,没有加害那些前来称臣的君王。不过,坊间倒也有毒杀等传言,但人们都说是赵光义所做,即:赵匡胤的弟弟。
当时,赵匡胤对这些君王做的最过分的事情,可能也就是侮辱一下,譬如:给李煜封了“违命侯“等,但却绝对不会去杀了他们。开宝九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当时,吴越的君主钱俶到开封觐见赵匡胤,自然,赵匡胤没有杀他,但是,却在其临走之前给了他一个包裹,并嘱咐钱王回去好好看看。
钱俶回到家中打开一看,居然都是奏折,而且,里边的内容都是大臣上书求宋太祖攻打吴越的。从这一招,就可以看出,赵匡胤是在敲打钱俶,让他最好早日归降。
可见,其治国的高明之处。
钱俶在看到满地奏折之后,自然了然于心,便在太平兴国三年将吴越的土地献给了宋朝。这种完美结局的出现,不仅与宋朝的实力有关,更与赵匡胤提出的优待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钱俶明白,即使自己投降了,赵匡胤也并不会对自己怎么样,最不好的结果就是活得累些,但起码不用丢了性命。
所以,赵匡胤这一计策,实际上是减少了敌国交战带来的巨大伤亡,无论是对平民百姓还是官兵来说,这都是有益的。如果,可以不流血实现统一,那么,国君又何乐而不为呢!据说,苏东坡在百年之后,来到杭州做官,那里的百姓在提到钱俶的时候,居然流泪了。
他们非常感激当初的钱王能够主动归降,因为这样才保全了吴越百姓的性命。如今,在西湖边的钱王祠中,苏东坡留下的《表忠观碑记》,说的便是钱王:
“熙宁十年(1077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府军州事臣赵抃言:故吴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在临安者有一,皆芜废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谨按:故武肃王镠,故以乡兵破走黄巢,名闻江淮,复以八都兵讨刘汉宏......”
开宝六年春天,曾经的幼帝柴宗训在房陵去世,当时,他只有二十岁。赵匡胤听到这件事后,不仅在便殿为其发丧,还将柴宗训葬在了柴荣陵墓的附近。
大家所熟知的《水浒传》中,加入了柴进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柴进知道宋江杀了阎婆惜后,竟一点也不害怕,他只是笑着说:“兄长放心,即便杀了朝廷命官,劫了府库财物,柴进也敢藏在庄里。”可见,他根本就是有恃无恐。
至于小说中的柴进,为什么如此嚣张跋扈,文中用酒馆伙计的话给出了回答:“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后,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于他誓书铁劵在家。”
参考资料:
【《宋史·太祖纪一》、《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九·后汉纪四》、《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周书)恭帝纪》】
猜你还喜欢
- 11-30 赵匡胤能够取代后周,为何说周世宗柴荣要负有首要责任?
- 11-30 在很多宋朝记载中,是怎么提到赵匡胤陈桥兵变的?
- 11-30 宋朝为何会出现文人士大夫为主的社会形态呢?
- 11-30 赵匡胤能成为北宋开国皇帝,与赵普这位核心人物有何关系?
- 11-30 赵匡胤各方面条件并不突出,为何最后却黄袍加身做了皇帝?
- 11-30 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哪些开国功臣为何没有一人反对?
- 11-30 究竟是从几时起,宋朝开始患上了这没救的“软骨症”?
- 11-30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官员的行为,宋朝有怎样的老规矩?
- 11-30 古代没有电灯,古人夜读会不会导致近视呢?
- 11-30 宋朝一直都是“看来富裕”的印象,但为何不去发展军事实力?
- 11-30 对于古代的纳妾制度,即使是宋朝时期为何也觉得贵?
- 11-30 在宋朝300多年的统治中,为何没有皇子及宗室乱政的现象?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