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古人说话究竟是什么样的 真的张口闭口都是之乎者也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6浏览:47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人说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受封建思想荼毒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在精神上迂腐不堪、在生活上穷困潦倒,每天都在别人的嘲笑中度日,最终“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孔乙己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可是,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正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时期,为什么会让人半懂不懂,甚至惹人嘲笑呢?因为“之乎者也”这种方式,只适用于书面写作,孔乙己在一场生活中也这样说话,就显得不伦不类,十分滑稽。

  古人说话用的口头语,跟我们今天没有多大差别,文言文是书面写作形式,正常人聊天是不会“之乎者也”的,用专业术语来说,这个现象叫做“言文分离”。

  言文分离

  言文分离,顾名思义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分离开来,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言就是语言、口头语,文就是文章、书面语,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其本质都是为了交流,那为什么不把口头语和书面语统一,而是要采取“言文分离”的形式呢?

  为什么使用文言文写作?

  1、重视古籍

  中国人非常注重历史,更是将古籍奉为经典,从古代贤人的思想中,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更是有官方指定的“四书五经”,古代读书人想要入仕做官,把这些经典熟读并背诵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古代但凡是读过书识得几个字的人,都必须要懂文言文。

  这一点,就奠定了文言文作为书面交流的基础。

  2、便于交流

  中古疆域广阔,素来就有“十里不同音”之说,所以我国的方言极为丰富,即便是在今天,通信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人说话都有不一样的口音,更别说古代了,可能只隔了一座山,两头的人说话就鸡同鸭讲,根本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你可能会说古代不是有官话么?

  确实,古代的官话就如同今天的普通话一样,有着统一的发音标准,但是哪怕今天这种普通话推广的力度,还有很多方言地区的人不会讲普通话,年长一点的老人甚至听都听不懂普通话,古代要推广官话,又谈何容易?

  在口头交流上不同意,那文字总是统一的吧?大家平常读的书都是文言文,那把这种形式用在日常书信文章中,统一采用文言文,方言问题就很好地被解决掉了。

  3、简洁雅致

  文言文之所以长盛不衰,它自身简洁雅致的特点功不可没。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最先的文字都是刻在龟壳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这种方式只适合记录,却不适合传播,后来就发明了竹简,把细长的竹简串成串并在上面写文字,就成了书籍,竹简书相比之下更好传播,但那可是实打实的木材啊,重量十分吓人,一两册还好说,要是一大堆书,搬运起来可太费力了。

  后来虽然有了帛、纸等更轻便的书写材料,但都十分珍贵,也不是可以随便挥霍的。而且古人传播书籍,都是用手抄的,要像今天这样动辄数百万字,恐怕要把人手抄断,即便是发明了印刷术,那也要先刻好版再印刷,篇幅太大刻印也着实费力。

  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样的宏幅巨作,要是都翻译成白话文去抄写或者印刷,实在不敢想象。

  文言文能得到长盛发展,正是以为它满足了以上几点需求,满足了人们对古籍的学习,满足了交流的便利,满足了传播记录的快捷。

  口语不适合记录写作

  口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变化极快,时不时都有新的词汇被发明出来。

  拿我们现代人网络语言来说,10年前在论坛上,任一翻开一个帖子,前三个回复必定被沙发、板凳、地板占据,要是让00后去看以前的帖子,他们可能就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近几年,网友们又发明出了实锤、十动然拒等新兴词汇,再过10年,那时候上网的年轻人依然不会懂今天的这些流行词。

  在网上发帖、写文章,本质来说也是以网络为载体,以文字作记录,如果大家都无限制地采用口头语来写作,我们的语言可能就断层了,古人的口语虽然没有如今变化之迅速,但几千年来,人们说话的方式总是在变化的。

  试想,如果曆朝歷代都用当时流行的口头语为写作方式,那我们今天还能读懂多少呢?明清之后兴起的白话小说,就大量采用口头语言,作者在正常叙述的时候,即便遇到不懂的,稍微查阅资料也能搞明白,但如果作者在某处采用当时特有的口头语言,想要搞懂就需要颇费一番工夫,像《红楼梦》中凤姐骂人那些话,现代人就很难一眼看懂。

  两相对比,文言文的巨大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变化慢。

  先秦时期和明清时期,在书写语言上面虽有差别,但差别不大,书写者或阅读者,只要搞懂一处,其他地方就能融会贯通。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实际上,语言的变迁就是一种轮回,文言文脱胎于先秦口语,也就是说,显示时期,人们的口头语和书面语言是一致的。

  只是口头语变化太过迅速,文言跟不上发展,于是出现了“言文分离”,口头语更通俗、书面语更雅致,这种发展到一定时期,又被融合到一起了,白话文替代了文言文,言、文统一了。

  从交流沟通和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说,白话文的推广和普及,逾越了文言文特有的语言编码,才真正使文化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让知识能走向普通大众。

  因此,我们应该感恩对白话文推广事业付出过热情的前辈。

  但凡事分两面,白话文推广后带来的不好影响就是,现代人很难看懂古籍了,课本中出现的文言文也被学生排斥,甚至视为噩梦,这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障碍。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给文言文和白话文分出个优劣,只是客观分析中国人语言的发展和变迁。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