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范蠡果断归隐,他是怎么知道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4浏览:37分类:历史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范蠡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公元前473年,越国成功将吴国消灭了。这部成功史,其实充满着血泪,越国无数将士的血泪,赵国无数百姓的血泪,更有那些被送到吴国当礼品的女性的血泪。

  无论如何,“成者王侯,败者寇”,勾践隐忍二十余年,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拿到了最终的成功奖励,越王勾践也成为新的霸主。这份沉甸甸的成功,离不开他背后两位谋士的功劳,他们便是范蠡与文种。

  越国成功翻盘后,越王勾践大封功臣,灯火辉煌的大殿里,越国君臣觥筹交错,纵情欢歌,长年累月堆积在胸的块垒,一朝卸下,岂不快哉!有些大臣都显出醉态,越王勾践仍频频举杯,一一详述诸位大臣的功劳,并许下将择吉日正式封赏的承诺,更表示要与众人同富贵,共天下,遗泽后代,永世不绝。

  “永世不绝,共享富贵”,这不就是众人誓死追随勾践的动力吗?

  范蠡同所有功臣一样,举杯向国君敬酒,满怀期待地憧憬着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然而,目光敏锐的他,向上望去,却从高高在上的越王勾践阴鸷的笑脸上看出了一丝杀气。

  自从二十三年前,越国被吴国击败后,范蠡就作为越国的全权代表,常驻吴国,他一方面将越国的贡献或公开或暗中地送给吴王,送给伯嚭等重臣,一方面他要将吴国的动向传回越国,以供君臣研究下一步战略部署。

  从三十多岁,到年逾五旬,范蠡在数十年的宦海沉浮中,对人性有了更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君王,尤其是有为之君,常常将臣子当作棋子罢了。用你时,他们可以礼贤下士,虔诚恭敬,不用你时,他们会毫不留情地将臣子抛弃。越有能力的臣子越危险。有些君主真的是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同富贵。

  范蠡在过去二十余年里,早已把勾践的性格摸得一清二楚:他为人自私而狠毒,表里不一,脸上阳光灿烂,内心阴暗冰冷,二十余年的提心吊胆的生活,让这位越王性格中凭添了敏感与猜忌。他可以卧薪尝胆,隐忍蓄势,奋发有为,他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的心里只有权与利,任何人都不能让他的权利受到威胁。

  身为重臣,国难之时为良弓,霸业既成,则沦为鱼肉。

  “眼前宝座上的这位君王,真能让我们同享荣华富贵吗?”范蠡仿佛看到勾践手中的那把剑已然举起,正待落下,他禁不住冷汗直冒。

  在一个雾霭沉沉的早上,范蠡携带家眷,不辞而别,悄然离开了越国。

  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政相国,仅仅过了三年,范蠡再次辞官,携家迁徙至陶(今菏泽定陶区)。

  这是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而范蠡擅长在经营当中,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财富很快如滚雪球一般,再次飞速增加,遂自号陶朱公。

  有人说范蠡离开越国时,带走了西施。“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哪个男人不想拥有?可究竟有无这回事儿,诸如《史记》这种正史典籍中并没有记载,我们姑且希望当年范蠡真的是与西施泛舟而去吧。

  当年范蠡离开越国,不久之后,他曾经给文种去过信札,以老友的身份劝说文种也离开越国,文种却对勾践的承诺深信不疑。人各有志,范蠡也不便再说什么,从此便一心一意地经营生意,打造属于自己家族的商业帝国。

  人在江湖,少了权势,便少了羁绊束缚,增加了洒脱快意。

  公元前448年,范蠡去世。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