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如此之大 为什么诸葛亮还坚持死磕要北伐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4浏览:31分类:历史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要北伐呢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屋小编告诉你。
三国时期,若论魏蜀吴哪一方的国力最弱,当之无愧的自然就是蜀国了。尤其是在连续经历了荆州大战、夷陵之战两次大败,失去了荆州的大片土地和有生力量之后,蜀汉就像是经历了人生中的“滑铁卢”。蜀国的情况一下子从开始稍有起色,直接逐步跌入了谷底,本就是偏安一偶的蜀汉,更加愈发显得弱势。
蜀国在三国之中为什么是最弱的?这一点其实从荆州丢失之后,魏蜀吴三国的土地大小就能看出来。当时整个天下大致可以分为十三个州和一些特别独立区(不如州大,但是也不归那个州管,如汉中、司隶地区),曹魏独占整个偌大的北方地区,兼并: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州等九州和司隶地区,东吴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绝大部分地区:扬州,交州,荆州等三州,我们所说的江东六郡,其实就属于扬州,蜀汉则只有独独一个益州,加上汉中以及和西凉地区的部分土地。
可见,其实在荆州丢失以前,蜀汉的实力是和东吴差不多的。但是在丢失荆州之后,蜀汉的土地和东吴相比都只有对方的一半左右了,更远远没有办法和曹魏相比。
而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土地决定了人口、人口决定了生产力和军队数量。尤其是在经历了夷陵之战大败后,蜀国的局面更加不容乐观。当时的刘备倾举国之力讨伐东吴(说是举国实力,其实也就只有不到十万人的兵力,三国演义里的七十二万大军,纯粹是子虚乌有的胡编乱造),几乎全军覆没之后,蜀国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简直就是在夹缝中求存。
幸好当时的东吴和曹魏之间互相掐起了火,似乎已经没有把如此衰弱蜀国当作对手,才让蜀国有了一定的时间休养生息。之后诸葛亮等蜀国臣子大力施为,蜀国才总算是恢复了一点元气。
但是就算是蜀国的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也依然无法做到和曹魏相提并论。毕竟你在恢复的时候人家也在发展,而且在土地的巨大影响下,曹魏发展的速度肯定要远大于蜀汉恢复的速度,所以越到后面,魏国和蜀国的实力差距越大。可在实力悬殊如此大的情况下,诸葛亮却出人意料的选择北伐,去和曹魏硬碰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就是因为土地太小了,所以才要北伐
咋一看,土地太下,十里不如人,就应该防守等待机会。可聪明的人不难看出,土地小和人家拼发展只会让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机会占据优势,一直拼发展其实就是等死。最后的结果,无非是在实力大到了一定地步之后,曹魏裹挟这百万大军南下,蜀国只能是螳臂当车,顷刻间就会灰飞烟灭。
所以只能趁着敌方的实力还没有达到那种地步之前,拼死一搏。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北伐,为了北伐成功的那一线生机。
这一情况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也有说明:“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就是说蜀汉偏安一隅,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单独一个益州,没有多大发展潜力,而且内部人口偏少,根本不适合长时间的发展,这一局面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候了。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北伐。
其二,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在诸葛亮的心中一直是占据着最重的地位的。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是无以为报的天大恩情,自己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将这种感情更是表达的淋漓尽致。他先是讲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事情:“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对他而言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信任,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他不能辜负刘备所托,从诸葛亮的那句“自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以看出,诸葛亮无时无刻不想完成刘备的嘱咐。
诸葛亮想到当今天的局势,他只有“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才能报答先帝和恩情和信任。诸葛亮的一股拳拳报国之心,千百年来,都一直被人传唱,宋代的陆游还专门为此做了一首诗——《书愤五首·其一》,其中有一句话堪称千古名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三,为了蜀汉的名声,北伐讨贼,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蜀汉之建立起就以汉室正统自居,他们的开国皇帝刘备是汉室后裔,最开始建国的国号也是延续了“汉”的国号,刘备的庙号也是汉昭烈帝。可见蜀汉一直在强调自己对汉代文化符号的直接继承。
为在蜀汉看来,曹魏是篡权夺位的大汉奸臣,东吴是割地自立的地方政权。其实这个名声在蜀汉发展的前期,的确给他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使世人觉得只有蜀汉才是正统,他们才能真正让天下统一。但到了蜀汉后期,这个名声自然就成了一个拖累,因为蜀汉长期偏安一方,长期无作为,自然就会让不少人认为,蜀汉其实并没有恢复大汉的本事,也只是一个割地自立的偏安政权,都不是正统的国家。
而在古时候的人看来,名不正则言不顺,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那么既然蜀汉以“汉”作为国号,就必须要以继承汉中央政权为目的作为立国基础,所以他们就不能局限于蜀地一隅,唯有北伐中原,讨伐立国中原的国贼曹魏,才能为自己正名。
诸葛亮之所以一直在坚持北伐,就是为了让世人看到蜀汉的决心,告诉天下人,他们才是大汉天下的正统,与篡汉的曹魏,永远势同水火,并且竭力消灭曹魏,兴复汉室。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士族的支持。
其四,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利用北伐形成一致对外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刘备原本并不是益州本地人,他是外来人打下益州的。那么他是靠什么打进益州的呢?那自然就是此前荆州的力量。尽管荆州已经被东吴给夺走了,但是益州这边还是有很多人是荆州人。于是乎,荆州的人和益州的人就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派系:外来荆州集团和本地益州集团。
其实按道理来说,益州是益州人的地方,可在蜀汉,其实荆州集团才是执政掌权的人。所以荆州集团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一直都在打压一直集团,所以这两伙人之间就难免会产生矛盾。而在这两伙人之外,还有第三集团,这就是东州集团。东州集团是算是和东吴有着或大或小的关系的一批人,他们一直是益州和荆州两大集团拉拢的对象。
诸葛亮其实就是荆州集团的领头人物。蜀汉在夷陵之战大败后,荆州派系这一批刘备的老家底有很多人才都战死沙场了,使得荆州派系的人才凋零十分严重,益州集团逐渐占据了上风。而因为东吴和蜀汉之间矛盾的爆发,东州集团的地位也自然不会再有以前那么高了。
而此时诸葛亮已近暮年,国内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作为荆州集团老大的诸葛亮也不是圣人,他自然也偏心于荆州的这些老部下。而且他还担心之间死后益州派系会一家独大,甚至有可能会危及到后主刘禅的地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只能选择了北伐这个办法。
因为如果开始北伐,不管大家内部闹的多厉害,都会暂时放下成见,一致对外,这是每一个优秀团队必有的特性,这样就可以压下两派之间的矛盾。而且,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蜀汉国内三大集团的矛盾不说会迎刃而解,起码会得到大大的缓解。
而且,在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还可以接借机发掘和提拔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培养出新生力量,以便在未来继续与益州派系抗衡。
其五,以攻代守,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进攻才有获胜的希望,而一味的防守,连胜利的可能性都没有,等于是慢性死亡,最后免不了要灭亡。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北伐主动出击曹魏,以攻代守。
在三国后期,曹魏对蜀国采取的策略就是据守要塞,发展实力。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曹魏占据着中原的大部分地域,在魏蜀吴三大势力中实力最为强劲;东吴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加之东吴地域经济发展良好,实力次之;而失去荆州的蜀汉,无疑是魏蜀吴三大势力中最弱的一方。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任由魏国发展,势必有一天会积累到让蜀国完全无法对抗的实力,一举入川。到那时候,就算是益州再山高水深,易守难攻,也必败无疑。所以,蜀国想要不灭亡就不能坐以待毙,只能主动出击。
而且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北伐也有两个好处:
其一,主动出击能够占尽先机,能够把握住战争的主动性。如果只是防守,再好的防守策略,也是被动的,敌人终会想出办法来破解。
其二,是为了暗示东吴和自己联手。毕竟当时曹魏势大,东吴和蜀汉只有联起手来才有一线机会打败曹魏。如果在蜀国出兵的时候东吴毫无作为,坐山观虎斗,与东吴自己而言,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毕竟东吴和蜀汉之间本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蜀汉没了,单凭东吴一家,根本就没有和曹魏抗衡的实力,就只能等死了。
猜你还喜欢
- 11-30 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刘备在寻访中将谁认成了诸葛亮?
- 11-30 刘备为汉室拼搏了一生,但诸葛亮为何却扶不起刘禅?
- 11-30 诸葛亮有取代刘禅的实力,但为何却说他没有这个胆?
- 11-30 如果当时诸葛亮没有拥立刘禅,那么结局会有什么改变?
- 11-30 诸葛亮为蜀汉呕心沥血,那刘禅对诸葛亮是怎样的感情?
- 11-30 为何说刘禅其实一直在装傻?诸葛亮临死前说了些什么?
- 11-30 诸葛亮究竟看出了什么?为何认为刘禅是个有智慧的皇帝?
- 11-30 诸葛亮应该去刘表手下任职,但他为何却偏偏追随刘备?
- 11-30 刘备托孤诸葛亮时是怎么想的?他为何还要加上一个李严?
- 11-30 如果诸葛亮在北伐期间,实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会怎样?
- 11-30 曹操为何不去提前找到诸葛亮,并邀请他出山协助自己?
- 11-30 诸葛亮这么擅长火攻之计,但为何没能烧出蜀汉的未来??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