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是如何称帝的 李元昊称帝过程中有哪些战争?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02浏览:42分类:历史
李元昊经过6年的经营和准备,夏州割据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此时他便积极谋求脱离宋朝。
西夏大庆三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与野利仁荣、杨守素等大臣共同谋划,在都城兴庆府南郊的戒坛寺筑坛受封,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定国号为“大夏”,也称“大白高国”“白高大夏国”,西夏语音为“邦泥定国”。
李元昊自号“大夏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简称“大夏皇帝”,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称帝后的李元昊在国内大肆封官,追其祖父李继迁谥号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陵名“裕陵”;追其父李德明谥号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陵名“嘉陵”;立妃子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儿子宁明为皇太子。
李元昊还参照宋朝的宫室礼仪制定了自己的宫廷管理制度,他规定:群臣入朝“常参”为六日,入见起居为九日;官员上朝时,要由党项人任职的宰相担任领班,文武百官依序排列朝谒,“舞蹈,行三拜礼”。官员在朝拜过程中,若有站立不正、行礼不端的,都要给予处罚。
西夏天授礼法二年(1039年)正月,李元昊遣使到宋朝,并上表于宋朝,希望取得宋的承认。他在给宋朝的呈表中说:“臣的祖宗本出自帝王的后裔,当东晋的末年,始创后魏的基业。远祖思恭,在唐末曾率兵拯救国家危难,接受封号,赐姓为李。祖父李继迁,心知兵法,手握干符,大举义旗,悉降各部,临近黄河的五郡,迅速归顺;沿边七州,全部攻克。父亲李德明,继承先世的基业,以听从朝廷的命令而自勉……臣偶以狂斐,制成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革乐之五音,裁礼之九拜。衣冠既以成,文字既已推行,礼乐既已张设,器物既已完备,吐蕃、鞑靼、张掖、交河,莫不从服。称王则众人不喜,朝见皇帝则唯命是从。他们多次期望辐辏帝王,山呼齐举。伏愿以极远的一块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于是来不及再三谦让,群臣又逼迫,事不得已,显而行称皇帝之礼。遂以十月十一日,在郊坛举行建国典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许以西郊之地,册封为君主。敢竭愚庸,永远亲厚友好。鱼雁往来,任传邻国之音;地久天长,永镇边防之患。至诚竭忠,仰望皇帝应允,派使奉表上报。”
李元昊的称帝对宋朝而言,犹如晴天霹雳,引起朝野哗然。宋虽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来阻止李元昊称帝建国,但这一切都是徒劳。
善骑射、崇尚武力是党项羌游牧民族的传统,宋朝翰林学士丁度评价西夏军的战斗力“羌戎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不如也;隘险倾侧,且驰且射,中国之技不如也;风雨罢劳,饿渴不困,中国之人不如也”。
西夏建国后的第二年,李元昊为了显示实力、提高国威,迫使宋承认西夏国家的合法地位,开始了对宋朝边境的三次大规模战争,即三川口战役、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战役。除三川口战役在今陕西省安塞县外,其他两次战争都发生在今宁夏境内的南部山区。
三川口战役宋夏三川口战役的主要目标是延州(今陕西定边县)。延州是宋朝西北边境的军事要地,也是出入西夏的要冲,所以李元昊对宋战争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延州。李元昊于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进攻金明寨,对于素有“铁壁相公”之称的金明寨守将李士彬,李元昊先采用招诱劝降的手法,又用诈降的方法使李士彬直辖的18寨中流入大量的西夏兵。
见时机成熟,李元昊用突袭的方式出兵包围了金明寨,发动猛烈的进攻,由于有诈降的西夏兵内应,金明寨守将李士彬仓促应战,无法冲出重围,被西夏军活捉,李元昊顺利占据了金明寨。随后,李元昊乘士气正旺,快速进攻延州。
延州又称赫连城,其城墙依山而建,地势严峻,易守难攻,此时延州守军较少,势单力薄。李元昊选择了三川口为咽喉地带,先歼灭宋朝的援军。三川口之役,西夏大获全胜。李元昊在三川口全歼宋朝的援军后,集兵于延州城下,延州被围7天,危在旦夕。
延州守将范雍等全无退敌的良策,正在这时,天公作美,彤云密布,天降大雪,气温骤降。西夏的士兵露宿野外,衣单被薄,缺少御寒的衣物,士兵们已无心恋战,面对此情形,李元昊只得退兵,延州之围被解。李元昊没有达到逼迫宋朝承认其合法的目的。
好水川之战在今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一带,农民在开挖水渠、打桩整地时,常常会发现一坑一坑的白骨,有的人头骨上还穿着箭头。有的坑中埋的马头竟多达200多个,有的坑中还发现成捆的箭头和兵器。
兴隆镇粮库在维修围墙时,曾挖出一个100多米长的大坑,坑里人骨、马骨相互叠压,厚度达一米多高。陈玉田村北边沿山的断崖上,能看到一层层的白骨,有的离崖顶几尺高,有的离崖顶一两丈高。农民们说,那里的“阴气”重得很,太阳一落山,羊到山前就不走了,挤成一团,所以,天黑以后,他们都绕道而行,不从那山前过。
面对成堆的白骨和当地农民的畏惧,1999年7月,宁夏文物考古部门专家来到此地,对现场的遗存进行了考察研究。通过对西夏古寨堡遗址位置的比较对照,最后确定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一带,就是当年西夏与宋朝好水川之战的主战场。
三川口之战后,李元昊驻军于金明寨一带养精蓄锐,准备再次进攻宋朝。宋朝在三川口大败后,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西北边防的措施:宋朝对败将予以撤换,严惩临阵脱逃的宋将,提拔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让他们共同管理军事防务。
面对范仲淹和韩琦两位强手,李元昊采取了离间之计,使范仲淹背上了与李元昊私通的罪名,宋朝降范仲淹到耀州,换陈执中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削弱了宋朝在延州一带的防御力量。此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心情只能用他曾在江西饶州写过的一首诗来表达:
三出专城须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最令李元昊棘手的范仲淹被宋朝调离后,剩下夏竦、韩琦两个人,已经不是李元昊的难题了。李元昊于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二月,亲自率大军10万,从天都山(今宁夏海原县南)出发,进军到怀远镇(今宁夏西吉县偏城乡),韩琦急忙派大将任福领兵应战。
但任福骄傲轻敌,不按韩琦制定的路线前进,擅自率兵数千人,与西夏军战于孙家堡南部。任福指挥守军参战,斩敌数百,西夏军佯装败退,以此引诱宋军到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任福不知道这是西夏所用的计谋,便紧追西夏军,晚上正好屯兵于好水川,此时,宋军只有3万余人,而李元昊早已将自己的10万兵力隐藏于好水川口,等待宋军到来。
第二天,任福发现中了李元昊的诱兵之计,就率兵沿好水川向西奔逃,出了六盘山后,宋朝士兵发现路边摆放了许多密封的泥盒,宋兵非常好奇,便打开了泥盒,只见数百只系哨子的鸽子直冲云霄,李元昊看到天空的鸽子,知道宋军进到了埋伏圈,就用分割包围的战术歼灭了宋军,任福自扼咽喉而死。
好水川之战,宋兵损失惨重,任福以下几十名将佐全部死亡,士兵死亡万余人,宋朝大为震惊。西夏在这次战争中大获全胜,李元昊踌躇满志,战后命张元题诗嘲讽宋朝边将:
夏竦何曾耸,
韩琦未足奇。
满川龙虎辈,
犹自说兵机。
在诗的后边还落款“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题”,以此来嘲弄宋朝的边帅。好水川一战,宋朝军队几十员大将除朱观一人外,其余全部阵亡,泾原路的1.8万人马损失殆尽。事实上,在这一次战争中西夏军队的伤亡也很重。
战后,李元昊率兵返回天都山进行修整。李元昊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战争并没有给西夏国带来繁荣和富裕。相反,此时的西夏在战争的吞噬下,灾难丛生、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李元昊是个胜利者,同时也是个失败者。
定川寨战役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闰九月,李元昊采纳了宰相张元的建议,从天都山出发向南行进,准备攻下镇戎军后,经渭州深入关中。决战地点选在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市)西北面的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市西北)。
定川寨西控六盘山一带,地势险峻,是宋朝抗敌的重要关隘。李元昊集合10万兵马,分两路进军。一路到刘璠堡(今宁夏海原县西南),另一路到彭阳城(今宁夏固原市东北),最后会合于镇戎军。泾原路总管为葛怀敏。泾原平坦辽阔,天险可守,是宋朝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中最为薄弱的地域。李元昊于是选择以泾原为突破点。
此时,宋渭州的知州为王沿,是一个不熟边事、不善用兵的人。王沿得知西夏军从天都山大举出动,忙派葛怀敏率兵在瓦亭寨阻击西夏军。而当葛怀敏率兵到瓦亭寨没有遇到西夏军时,便擅作主张,率军进入养马城,其他各路军队也都前往葛怀敏所在的养马城与其会合。
与此同时,李元昊率军进入镇戎军境内。有部将建议葛怀敏说:“敌人远道而来,他们人数众多,势不可当,利于速战速决,我们现在应该以奇计别之,应依靠马栏城布置栅栏,切断敌人右路,固守镇戎城,来保障粮饷的畅通,拖垮敌人,等敌人锐气减弱后再进攻,才能取胜。不然必定吃败仗。”但葛怀敏刚愎自用,置大将建议于不顾,下令各路军分四路会师于定川寨。
葛怀敏的这种布置正合善于用兵的李元昊之意。李元昊早就在定川寨设下埋伏,只待葛怀敏的主力军到来。李元昊烧毁了定川寨后边定川河上的木桥,断绝了宋军的退路,又派人切断了流经定川寨的水道,断了宋军的水源。葛怀敏军刚到定川寨,就陷入西夏军的埋伏,李元昊率精锐部队将葛怀敏军重重包围,并分割围剿,加之当时天气突变,狂风肆虐,飞沙走石,宋军乱成一团。
李元昊乘乱而上,宋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葛怀敏因得泾原路都监赵询的救助才得以逃脱。葛怀敏率部引退到长城边,而西夏军早已将退路截断,宋军再次陷入西夏军包围,葛怀敏等十余人全部战死。
定川寨之战,又是以西夏的胜利而告终。西夏军乘势直奔渭州,大肆掠夺,满载而归。
在3年之中,宋朝军队接连3次吃了大败仗,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吕夷简惊叹道:“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北宋著名大臣范仲淹写下《渔家傲》以描述在战争吞噬下凋蔽的社会状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三次大的战役均以西夏的胜利而告终。战争为西夏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但这并不能弥补战争给西夏国内带来的巨大损失,西夏国内物资奇缺、物价上涨、百姓生活穷困,西夏已无力再战。缺衣少食的西夏百姓中流传着《十不如》的歌谣:
一不如,年年征战,田园荒芜野草长;
二不如,岁岁歉收,灰条、白蒿当食粮;
三不如,青壮点兵,牛羊瘦弱无人放;
四不如,尺布百钱,番民身上少衣裳;
五不如,榷场冷落,不见昔日繁华样;
……
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年),宋夏双方都有意议和。第二年(1044年),双方签订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议和”。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宋朝承认西夏的割据地位,并每年赐给西夏绢和银。随后,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用重金换得了所谓的“西夏向宋称帝”。
在夏宋关系趋于稳定的同时,夏辽之间的关系走向了破裂,爆发了河曲之战。辽与西夏长期以来都是较为友好的舅甥关系,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一方面,由于李元昊与辽兴平公主的婚姻不幸,两人长期感情不合,以致于兴平公主得病忧郁而死,李元昊竟没有及时地向辽兴宗汇报,使辽兴宗对此极为不满,为辽夏两国关系的恶化埋下了祸根。
另一方面,辽夏两国因利益分配不均而起怨恨。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李元昊请辽发兵援助他攻宋,辽出兵到幽州(今天津市蓟县),却不再前进,李元昊十分不满。第二年(1043年),西夏出兵帮助辽镇压了夹山部呆儿族的起义,但辽却将全部的掳获物归为己有,使夏辽关系急剧恶化。
李元昊又煽动辽的部分部族归附西夏,并对辽的边境进行骚扰,辽兴宗大怒,准备大举攻伐西夏,辽夏之间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已不可避免。
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九月,辽兴宗亲自率兵10万出金肃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北)攻西夏。李元昊见辽军来势凶猛,便采用了缓兵之计,在10天之内,3次遣使到辽,上表谢罪。夏辽两军在河曲(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境内)各据一山头,严兵对峙。
李元昊率党项3部酋长赴辽营请降,辽兴宗赐酒于李元昊,并说:“许以自新。”李元昊走后,辽兴宗采纳了臣下建议,于次日向西夏军发起进攻,西夏军大败,李元昊只能退避三舍,避辽军之锋芒。夏兵每撤退30里,就将沿途方圆数十里的田园烧毁,以断辽军粮草。在此情况下,辽兴宗只好答应和解。
这时李元昊却又故意拖延日期,直到辽军人疲马乏,他又率军突然反攻辽军,辽军溃败。夏辽河曲之战,李元昊虽取得了胜利,但他深知,就两国实力而言,西夏国弱民贫,不是辽的对手,于是乘辽军战败之机向辽求和,双方和解。
李元昊称帝建国后,连续与宋、辽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政治上取得了与辽、宋平等的地位,从此,自称“西朝”。西夏虽对宋、辽称臣,实际上与宋、辽鼎足而立。
猜你还喜欢
- 11-29 西夏基本仿照宋的制度来治理国家,其史书为何全部遗失了?
- 11-29 在蒙古和西夏最后一次大决战中,西夏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 11-29 在消灭北宋后,金国为何却没有进攻当时相对弱小的西夏?
- 11-28 在对西夏用兵的策略上,韩琦为何力主与西夏军决战?
- 11-28 西夏热爱中原诗词音乐,宋朝官员在西夏境内见到什么景象?
- 11-28 在较长的时间里,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具体是什么状况?
- 11-27 西夏与南宋基本上不接壤,但宋夏关系为何却取决于金夏关系?
- 11-27 西夏是由党项人所建,但它与北方的匈奴又是什么关系?
- 11-27 西夏对北宋的三场战役都打赢了,为何还与它签订庆历和议?
- 11-27 金国为何没有消灭弱小的西夏?希望西夏成为自己的战略缓冲
- 11-27 西夏为什么不被列入正史?这里面到底有哪些隐情?
- 11-27 和金,辽,宋相比较而言,西夏存在的寿命为何如此之高?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