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如果他不死,宋武帝或许早就恢复中原,老百姓是否也能少受数百年的罪?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2浏览:40分类:历史

  如果他不死,宋武帝或许早就恢复中原,老百姓是否也能少受数百年的罪?下面历史屋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这是辛弃疾的名篇。

  这首词为辛弃疾六十五岁守京口的时候所作。诗人赞扬了宋武帝刘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现了爱国抗金的决心。句句有金石之声,是宋词中的佳作。但是人们只知道词中的“寄奴”,却疏忽了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刘穆之。他是刘寄奴的左膀右臂,如果他不死,宋武帝或许早就恢复中原了

  刘穆之,东晋末年大臣,在位期间担任过上书左仆射、前将军。他在世期间深受刘裕的倚仗,是刘裕的心腹之人,屡次留守建康,并掌管朝廷的内外事物。他的死给东晋北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北伐进程的缓滞,甚至改写了一段历史,成为南北朝的分水岭。那么,这个刘穆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历史地位呢?

  在当时虽然刘穆之只是一个前将军,但是他却是刘裕最为看重的人,是刘裕的左膀右臂,当然,刘穆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在他管理的范围内,一切事物井井有条,他遇到事情毫不慌乱,当机立断,能够非常迅速地辨别事物的发展趋向,处理问题如同行云流水,什么样的文件他都应酬自如,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当年刘裕北伐攻下了洛阳,这是天大的胜利,但是打下洛阳后,朝中却没有任何反应,这就有问题了。因为当时的东晋政府实际上就操控在刘穆之的手上,而刘穆之又是代表着刘裕在掌控东晋政府。

  作为刘裕二十多年的心腹,如果说是刘穆之疏忽,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按照刘穆之办事的性格,这种重大的事情他不可能疏忽,再说也就是个程序的问题。

  如果刘穆之不是疏忽那就是故意了,所以刘裕心生不满,派了心腹王弘从军前来到建康,不向刘穆之打招呼,直接向朝廷表达不满,实际上是在敲打刘穆之。

  刘裕要的这个待遇就是加九锡,这个九锡待遇实际上是皇帝才能拥有的,一般加九锡就是要取皇帝而代之的意思。

  刘穆之的故意疏忽也许是对刘裕将取东晋而代之的事情心存疑虑,他收到刘裕的不满后,心生惊惧,当天就病倒了。

  刘穆之的病故之所以能说是南北朝的分水岭,但是刘穆之突然间撒手人寰,这让刘裕一瞬间失去了方向,方寸大乱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之际担心后方军心不稳定,急急忙忙从关中撤离,返回到了建康。

  这也导致刚刚打下来的关中没有了掌权的人,群龙无首,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刘穆之的病故,间接性地导致了南北方无法统一,但是刘穆之一生忠肝义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代忠臣。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