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揭秘:为什么魏晋名士那么爱喝酒?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2浏览:34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魏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魏晋风度在我国历史上是个非常有名的文学语码,专门形容那些行为洒脱风度翩翩的人物,乍一看以为那是个非常美好的时代,但实际上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事情,不但政权上不但更迭,而且国土也是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样得一个事情,所谓的行为洒脱的魏晋风度实际上是各种压力之下的癫狂表现而已。

  魏晋时期的名士有着各种匪夷所思的说法和各种怪异的行为,有客人来了不穿衣服的,有连续几十天醉酒不醒的也有驾车随便游玩,动不动就嚎啕大哭的,这些固然有政治的社会的压力因素存在,但是很多明显过于癫狂的行为,用压力太大已经完全不能解释。

  如此出格的言语和行为,究其原因不得不说那个时期曾经风靡一时的五石散,正是这种吃五石散的行为导致了各种魏晋名士的各种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

  正如张爱玲所说的华丽旗袍下面爬满的虱子一样,五石散看似典雅的名字和名士们看似高雅的举动,下面都有着难以诉说的苦闷。

  (1)究竟什么是五石散

  五石散是一种药,正式的名称是寒食散,是名医张仲景发明的,记载的气著作《备急千金翼方》中,主要成分是钟乳、附子、栝楼根、茯苓、牡蛎、桔梗、干姜、人参、防风、细辛、桂心、白术,这位药本来是用来治疗伤寒的。

  治疗伤寒的药顾名思义那肯定得是浑身发热驱散寒气才行,这药本来是个有病的人吃的,但偏偏有些没病的人也要吃,用发热来驱散寒气这没病的人吃了,这问题可就大了去了。

  那这第一个吃五石散的人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何晏,他是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换句话说就是汉朝的望族,曹操的女婿,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妥妥的大名士。

  只可惜城头变幻大王旗,三国两晋时代,跟皇族走的太近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何晏的身份特殊,注定了他是曹氏一族的人,于是乎不管你官做的再大, 何晏被杀时官职已经是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这绝对是位极人臣了。

  但是在司马氏家族发动夺权的高平陵之变后,与大将军曹爽同为太傅司马懿所杀,被夷灭三族。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魏后期司马氏的野心满朝文武只要不是眼瞎的基本上都能看的出来,少数人选择终于曹氏,大多数还是默默地选择了司马家族,像何晏这种身份的人,因为是曹操的女婿,基本上也是没得选的,妥妥的是曹氏的死党,所以也必须是司马氏严密防范和打击的对象。

  正是在这种政治上无所作为的时候,何晏开创了魏晋风度,大谈玄学,并且是在他手上改良了五石散,配房从上面说到的原始的张仲景版的变成了,“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何晏也是服食五石散的第一人,在他的带领下开创了流行数百年的贵族食用五石散的风气,至于为什么要服用五石散,《世说新语》上说的很明白,“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也就是说,服用五石散并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让精神更爽,更加的开心,精神处在亢奋的状态,这说白了就是精神兴奋剂,但是古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吃完五石散之后,各种发狂各种翩翩然的感觉,以为自己找到了一种逃避污浊世界的方法,于是乎在那个苦闷的时代,何晏服用五石散成了贵族们争相效仿的对象。

  上有好之,下必甚焉,在大贵族的带领下,小贵族也开始吃五石散,借着慢慢是皇族成员也开始慢慢食用五石散,这唯一跟清朝中后期吸食鸦片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种食用五石散的风气,最多也就下沉到小贵族小地主那一层,无法下沉到广大的普通百姓阶层。

  因为服用五石散之后的种种行为,是一个普通百姓负担不起的,可以说食用五石散的门槛非常高,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这东西的副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2)走的不快会死人

  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的里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吃五石散的记载,按照这本书上的说法,可知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

  一开始没什么反应,后来药效开始显现,古人很高雅给这个过程起了个名字叫做“散发”,就是源源不断的热需要从体内散发出来的这么一个过程。

  如果没有“散发”,就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行散这么高雅的词汇,其实是不得已为之,吃了药之后必须让热气散发出来,就必须得走路,让体内的热气散发,不然就会“毒发身亡”。

  六朝时代有诗句:“至城东行散”,看着非常美丽诗意的句子,你如果知道了真实原因之后,恐怕这种感觉是要大打折扣的。

  吃了五石散之后发热,这就要求衣服不能太紧太多,所以我们看到魏晋时代那些非常宽松的衣服,看起来仙风道骨的,实际上是为了散发热气,而其皮肤会变的很敏感,为了不摩擦到皮肤,宽大的衣服就显得很有必要。

  上面的人喜欢,下面的人自然也会更风,所以慢慢的宽大的衣服也就慢慢开始流行起来,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变服装从宽大到紧身,为的是好骑马打仗,魏晋时期重新流行更为宽大的衣服,也是为后来的军事失败埋下了很多伏笔。

  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象和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还有一个想不到的副作用就是,服用五石散导致了魏晋时代的“居丧无礼”,居丧也就是父母之丧,在这期间你是不能饮酒不能大鱼大肉的,而且还要给父母守墓,在提倡孝道非常严重的魏晋时代,就出现过很多居丧无礼的事件。

  居丧期间人一般都是会变瘦的,但是服用五石散之后,不能空腹,所以一定要赶快吃东西,不论时候,药劲到了就要吃,而且还要喝酒,喝酒这一点后面会相信论述,也成了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就这么不断地喝酒吃饭,就出现了我们所谓的居丧无礼的情况,虽然父母之丧很重要,但是为了活命,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魏晋时代对于孝道看的有多严重,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孔融,就是因为说了两句非常有悖人伦的话就被曹操给杀了,真实的历史,往往跟我们小时候学的出入很大,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楷模长大后,居然是因为不孝被杀的,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就因为孔融说了两句看起啦很你逆反的话,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第二,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

  这两句话在当时看来可算是绝对的大逆不道了,古代的孝道讲的可是宁可你自己死,也是不能让父母饿死的,你看看二十四孝里面的,卧冰求鲤割肉喂母等故事你就明白孔融说这话有多么的大逆不道了,曹操杀他也不是没有理由。

  这就是魏晋人士非常狂妄的一面,在儒家伦理逐渐失去统治的时候,各种思潮和奇谈怪论就会层出不穷,记载这个时期人物言语行为的《世说新语》就成了一部很有趣的书,里面人物的很多事情,就算放到现在来看也是有很多荒诞不经的。

  (3)喝酒我们是认真的

  前面说过,服用了五石散之后不但要走路,要穿宽大的衣服,更重要的是要喝酒,喝酒可以让体内的热气尽快发散,于是乎魏晋时期喝酒成风,当然有能力喝的起酒的都是贵族阶层,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能喝的起酒绝对是非富即贵才行。

  陶渊明就喝不起酒,但是他有非常爱喝酒,于是就经常到别人家乞酒喝: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陶渊明说的很潇洒,说自己穷喝不起酒,就到别人家喝,喝完了酒就走,完全一副名士做派,但实际上不就是到别人家要饭吗,但文人总能把这种行为写的很潇洒。

  这也就造就了中外文学史上关于喝酒非常不同的形象,中国文学中的喝酒和酒鬼都是一副非常洒脱的样子,中国人喝酒的形象历来都是非常正面的,哪怕是再落魄的人只要说是讨碗酒喝,也算的上的自有风流态度,你要说问别人要个馒头吃,那就是一个乞丐了。

  但是国外的酒鬼形象,往往都是非常邋遢的落魄的,在一个非常肮脏污秽的小酒馆里喝的烂醉如泥的人,这在国外文学中非常多,可以说对于喝酒的不同印象就是从魏晋开始的,因为吃完五石散必须喝酒,能吃的起五石散的都是贵族,所以喝酒也就成了一件在外人看来非常高雅的事情。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就为喝酒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酒德颂》,就是为喝酒辩护和找正当理由的,史书里记载的他的小故事更是有趣:

  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

  他老婆嫌弃他喝酒喝的太多,好言相劝说这对身体不好不是养生之道,谁知道他倒好直接来了一句,妇人的话不能听,我刘伶就是天生要喝酒的,还是对天发誓那种,说话就又醉倒了,看来这家伙真是喝酒喝到没的救了。

  正是因为吃完五石散之后必须要喝酒,所以喝酒成了那个时代贵族中间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最著名的要输阮籍,喝酒时大概不穿衣服本来已经是恨不得体了,而且有一次司马氏的人来提亲,一醉就是两个月,这种喝酒的态度和风范实在是已经拿命相搏了。

  中国人喝酒的历史很长,但像魏晋名士那样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还真是少见,那么魏晋名士们为什么非要如此的这么折磨自己的身心呢?

  (4)少数人酒醉,多数人跟风

  魏晋时代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可能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很多朝代,三国两晋南北朝说起来很长,但事实也就一两代人的时间,中间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心中的苦闷无法发泄,于是便需要找一个突破口,于是人畜无害的五石散和行为超出伦常的行动,便成了魏晋名士最好儿选择,何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前脚曹氏父子刚窜了汉,没多久曹家的天下就面临这被司马氏侵占的风险,处在风暴眼中的何晏政治上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司马家的人也不会那么快杀他,于是服用五石散就成了何晏最好的逃避现实的选择。

  晋名人皇甫谧写过一篇《高士传》说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名士,但实际上他本人也是服用五石散的,他有一篇文章说的是吃散之后的感受。因为药性一发,稍不留心,即会丧命,至少也会受非常的苦痛,或要发狂;本来聪明的人,因此也会变成痴呆。

  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大多数都是为了活命,在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中,从汉到魏,从魏到晋,再到八王之乱,处处充满了风险,稍不留神就会身首异处,这样的环境装疯卖傻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有时代让别人觉的你是个傻子,才能活的长久。

  在那样的环境下,成名和聪明是非常危险的两件事,上面说的过阮籍酒醉两个月为的就是不让来提亲的司马氏有开口的机会,要不然自己随时会有杀身之祸。

  所以大概那个时候的人,无论吃散还是喝酒都是有原因的,但是普通人都不理解,于是也跟着学穿宽松的衣服,穿木屐,也学着跟着喝酒,于是乎大多数人在不理解这里面原因的情况下,很多行为慢慢的也就成了社会风气。

  只能说,社会的风气从来都是少数人引领大多数模仿得来的,

  比如到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就像清时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许多字的样子。

  魏晋名士的种种行为最初都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但最后却慢慢演变成了一种风尚,让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学了去,这或许就是社会风俗流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吧,包括现在我们很对不明原因的时尚,说不定也是什么名人偶尔为之或者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动作,最后成为时尚也是犹未可知呢。

  总结:魏晋名士因为当时的环境导致了服食五石散,因为食散导致的行为怪异和狂喝酒,这些都共同构成了魏晋时期个人行为最显著的特色,这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非常奇葩特色人物。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