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犯下一错误,李斯冒死劝谏,否则秦国未必能灭六国?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2浏览:39分类:历史
嬴政犯下一错误,李斯冒死劝谏,否则秦国未必能灭六国? 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屋小编一起看下去。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一步步提高,到了秦昭襄王晚期,天下已经形成一强六弱的局面。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秦国有名的丞相大多是外地人,比如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等。
尤其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远强于六国,一时间成为人才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但是到了嬴政初期,秦国颁布一条法令,让用人制度受到重挫,这事还得从郑国渠说起。
经过三十多位国君的拼搏,秦国实力逐渐增强,到了嬴政即位时,面临的问题只是如何统一六国。
从地缘政治来说,秦国要想东进中原,最好的行军路线就是崤函通道,而控制这块地区的便是实力弱小的韩国。
如此一来,韩国便成为秦国第一个攻打的目标,韩国也心知肚明,为了拖延秦国的进攻,韩国实施了“疲秦计划”。
当时,关中大多数土地并不利于农耕,盐的比例较高,而且经常发生水患,导致粮食收成并不理想。
于是,韩国派出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来游说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让秦国把人力和物力等资源消耗在这个工程上。
比较意外的是,郑国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利专家,但作为间谍却很失败,不久就被发现了。
《史记》记载: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国本土官员素来与六国客卿有仇怨,因为他们抢占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韩国间谍事件发生后,秦国本土官员借题发挥,诬陷六国客卿目的不单纯,嬴政一时恼怒犯下错误,下令驱逐所有六国客卿。
《史记》记载: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这件事在秦国政坛引发了巨大震动,很多人不得不收拾行囊离开秦国,李斯是楚国人,自然也在驱逐之列。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斯站了出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冒险给秦王嬴政上书,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逐客书》。
没想到这封奏疏真的让嬴政改变了主意,收回驱逐六国客卿的成命,这封《谏逐客书》讲了什么内容打动了嬴政?简单来说,这封奏疏击中了嬴政的三根软肋。
第一,在秦国历史上,六国客卿对秦国的崛起有大功劳,比如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
秦国就是在这些贤才的努力下一步步崛起,创造出一座座丰碑,这是嬴政不得不承认的历史事实。
虽然“逐客令”针对的是全体“诸侯之来事秦者”,但这封《谏逐客书》主要提的是六国客卿,因为“来事秦者”对秦国崛起的贡献特别大。
第二,在秦国历史上,秦王对六国的宝物无不喜爱有加,比如隋侯珠、和氏璧,这些都不是秦国本土出产的,可是秦王却想得到它们。
不只是宝物,对于六国的美女,秦王们也是不分国籍,照单全收,个个宠爱,比如宣太后、赵姬。
如果嬴政唯独对人才区分国籍,讲究内外有别,这样岂不是“重物轻人”。如此一来,让天下人怎么看待秦国?
第三,不论哪朝哪代,人才永远都是稀缺资源,如果秦国驱逐天下人才,就是削弱自己,帮助了六国。
一纸逐客令下来,秦国的六国客卿被驱逐了,人才肯定会大大萎缩,如此一来,秦国实力必然减弱。
而六国客卿既然不能在秦国施展才华,就只能重归六国,这无疑增强了六国势力。
所以,驱逐六国客卿就是削弱自己帮助敌人的行为,嬴政知道其中利害。
俗话说,天子无戏言,要嬴政收回成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嬴政不是一个普通的君王,他有胸怀、眼光和度量,不但收回了逐客令,而且重用了李斯,任命他为廷尉。
《史记》记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如果嬴政没有采纳李斯的劝谏,依然驱逐全部的六国客卿,秦灭六国的历史轨迹必会改变。
秦国实力削弱,六国实力增强,秦国未必能灭六国。
猜你还喜欢
- 11-29 春秋战国时期,周、郑为何由“交质”发展到“交恶”的地步?
- 11-28 编钟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什么?
- 11-28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那么奴隶到底要做些什么?
- 11-28 从春秋战国以后,为何就很少听说官员经商的事情?
- 11-27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哪七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 11-27 鸟虫书亦称“鸟虫篆”,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哪些诸侯国?
- 11-27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名人?为什么这个时代能人辈出?
- 11-27 春秋战国其间战争不断,为何很少看到有民间的起义之事?
- 11-27 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分裂时期,为何不见那些外族趁机发难?
- 11-26 春秋战国时期田氏为何能取代齐?田氏代齐的过程是怎样的?
- 11-24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变法?变法的结果及影响是什么?
- 11-02 宣华夫人是谁?独孤皇后为何会容忍她呢?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