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周武王驾崩前,辅政大臣的为何不是姜子牙?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1浏览:32分类:历史

  周武王驾崩前,辅政大臣的为何不是姜子牙?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屋小编一起看下去。

  当年周武王驾崩,给儿子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以及太史佚,他们也被称为“周初四圣”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与周公为道,大公为充,召公为弼,同列而总谓之四圣。——《史佚书》

  只不过,这四位里面也得分个主次,其中权力最大便是周公旦,他辅佐周成王建立成周,巩固的新生的大周。其次则是召公奭,他坐镇镐京,治理宗周,同样是功不可没。据《史记》的记载,当时的周王朝周公旦和召公奭“划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总而言之,在周成王的成长道路上,周、召二公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相较而言,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则没有那么大的存在感。那么作为武王伐纣的最大功臣,一朝丞相,姜太公为何不能称为“四圣之首呢”,他比周公劣势在哪里?分析应该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周公关系方面更亲密。

  这两个大臣在朝廷中的地位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他们跟王室的关系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周公是武王的亲弟弟,这种血缘关系算是亲情里面最深刻的一种,一般人最信任的人也往往是自己的同胞兄弟。

  而姜子牙虽然在开国过程中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但是真要论起关系,他和王室之间还是非常“平淡”的。虽然他也是周武王的岳父,但周成王却不是他的外孙。一个伪外公和亲叔叔,应该选谁,无需多言。

  而且武王去世的时期周朝已经走上了正轨,国家需要的是维持政权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首选让自家人掌握权力,这也是符合常理的事情。

  托孤自家人这种事儿在历史上不少见,最出名的就是三国时的曹魏了,从曹真到曹爽,大权在握的永远是曹家宗室,只不过曹爽是个脓包,被司马懿夺了权。

  第二点原因:姜子牙的“续航”能力稍微差了一些。

  姜太公博学,曾经去往殷商朝歌求官,帝辛(殷纣王)不用。姜太公都老了六十岁了,穷困而且郁郁不得志,遂前往西岐为用、垂钓于姜水之上。为了让国家实现长久的安定,统治者以及辅政者的身体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一方面,如果国家政权一直都处在交接的过程之中,那么想实现稳定也是不可能的。

  其实从威望和品质方面来看,二人都是有能力胜任辅政大任的,不过姜尚在那时的年纪已经达到了60岁左右(也有说五十多岁)。

  按《吕氏春秋·首时》中记载的说法,古代的平均年龄来看,这种年岁的人绝对称的上的高寿老人,虽然高寿是一件很吉祥的现象,但是这其中也存在很大的隐患,万一姜尚在辅政以后突然去世,那么国家也会有些动乱。而周公此时正值壮年,在“续航”方面更加有保障,所以武王还是选择了后者。

  第三点原因:周公能力太过出众。

  我们历史上的很多学者都对此人有着很高的评价,贾谊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说法,他认为周公在黄帝之后以及孔子之前的这段岁月里面称的上的“第一人”,通过自己独特而又严厉的执政手段,他让新成立的政权政治清明、百姓多受教化,一手缔造出国家文化经济强盛的局面,这样的人才武王怎么可能让他埋没?更何况二人还有一层亲情关系。

  第四点原因:武王之死太过突然。

  周朝时期特别相信“天命”一说,武王更是被宣传成了一个受上天眷顾的“天命之君”,在这样的烘托之下,几乎没有人想过天子也会有死去的一天。虽然武王自己也明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轮回,但是他并没想到自己的生命会如此快速的终结。

  在他垂危之际,姜尚已经走在了就国的路途之中了,如果不快些安排好后事,那么自己死后可能会出现很多的变数。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之下,他只能果断的找来自己的兄弟托付后事,而这一切都因为他对死亡准备不够充分。

  总结

  综上所述,本次辅政的选择是有很多基础条件的,而当这些条件综合起来以后,周公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