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刘秀为何宁可得罪天下豪族,也要不惜杀掉大司徒?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0浏览:43分类:历史

  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东汉开国以后,其实就是一笔糊涂账,开国皇帝刘秀,连自己到底拥有多少土地都不清楚。土地自古而今,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刘秀作为明君,自然是要搞清楚的。

  西汉灭亡,王莽乱政时期,天下土地大多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里。他们有了土地,在混乱时期,也各自拥有了看家护院的士卒,这些大大小小的豪族便在地方上做起了土皇帝。

  诛灭了蜀地公孙述,刘秀一统江山以后,终于看到了国家的弊端所在。于是刘秀开始颁行新政,开始实行度田制度。可是刘秀永远都不知道,这一制度的颁行,比他此前所经历的所有战乱之苦还要可怕。

  01大司徒欧阳歙囚禁致死,千万儒生跪请不准。

  刘秀在称帝10年后,终于坐稳自己的大位,也平定了天下,恢复了西汉江山。他再也不用畏惧河北帮的势力,也没有足以跟他抗衡的诸侯,此刻的刘秀不过才40岁,便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可是仅仅5年以后,刘秀这一年45岁,一向宽厚待人的刘秀这一次却死活不肯原谅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大司徒欧阳歙。

  很多人不太了解这个人,但是欧阳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可是名满天下的人物。他是儒学之宗,天下闻名的大学者,门下弟子何止万人。

  万发歙在郡,教授数百人,视事九岁,征为大司徒。坐在汝南臧罪千余万发觉下狱。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平原礼震,年十七,闻狱当断,驰之京师,行到河内获嘉县,自系,上书求代歙死。---《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上》

  欧阳歙基本上就属于殿堂级别的人物了,所以不管是王莽新朝,还是刘玄更始朝廷,包括刘秀的东汉王朝,都将欧阳歙奉为上宾。

  尤其是刘秀时期,甚至加封欧阳歙为朝中大司徒,俨然成为刘秀的丞相。这样的人物,为什么此刻会被刘秀关押在天牢之中呢?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欧阳歙贪污。他不仅在儒学上是殿堂级别的人物,在贪污这方面,也堪称是殿堂级别的人物。

  当初还是汝南太守的时候,欧阳歙不仅没有支持刘秀度田的政策,而且还从政策中找漏洞,因此贪污了千万资产。为此刘秀两罪并罚,将其囚禁。

  作为天下儒生的典范,欧阳歙的罪行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这件事的影响实在是太可怕了。刘秀这回是真的生气了,他必须要处死欧阳歙。而欧阳歙的数千门生此刻正跪在司马门外,甚至有学生愿意为老师受过。

  天下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这些饱学之士,情愿为一个贪污犯受过呢?难道就是因为他们尊师重道,就可以不顾道德廉耻?

  欧阳歙的门生越是如此,刘秀越是生气,所以欧阳歙毕竟没有逃过被杀的命运。而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欧阳歙没有好好实行度田制度。

  02什么是度田制度?刘秀为何非要搞这一制度?

  谁不想让自己家里丰衣足食?谁不想自己手里的钱财越来越多?今人如此,古人也是一样。尤其是那些手里颇有土地的地主们,不断兼并周围的土地,使得自己的资产增加。

  建武末年,江革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后汉书·江革传》

  等到国家要查田产的时候,这些人却能够隐瞒不报,比如说一位地主手里有100亩土地,但是朝廷下来核实的时候,他却只报10亩,那中间这90亩的收入,就完全可以不用交税了。

  那么光武帝刘秀要做什么呢?他要做的就是把这隐藏的90亩土地给查出来。因为地主土豪们手里的土地越多,那普通老百姓能够分到的土地就越少。

  这是刘秀所不愿意看到的,这些百姓本来拥有土地,可以直接给国家交税。可是他们失去土地以后,为了活下去,只能在地主豪族们家里做佃户。

  自己有土地,每年交完税至少还有余粮,可是做佃户租地主的土地,基本就不要想着有余粮可以留下了,能够勉强把全家养活了,这就非常不容易了。

  所以刘秀开始度田,不仅要丈量所有土地,而且要核实地方人员的户口,并且限制地方豪族对土地的兼并,以及对普通百姓的鱼肉。

  当然,度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朝廷的收入。试想一下,原来地主藏了90亩的土地,只有10土地交税,而且地主还可以藏匿大量劳动力为他打工,这么一来国家既损失了土地上的收入,也失去了对劳动力的掌控。

  度田以后,核查天下劳动力的户口,也就是人人都要有一张身份证,杜绝黑户的存在。此外还丈量土地,使得天下之地都要交税。

  03天下豪族纷纷起义,刘秀只能徙魁首于他乡来防治地方。

  那么度田制度得罪了哪些人呢?有田地的地主和豪族,几乎都被刘秀给得罪了。这帮人可都是从战乱中走过来的,有些还是对刘秀有功劳的人。

  所以刘秀这是动了地方上几乎所有支持者的奶酪,甚至在朝堂之中,都有不少臣子劝谏刘秀,千万不要实行度田。

  可惜刘秀为了朝廷尽快富裕起来,算清楚这笔糊涂账,强令严格执行度田制度。为此,刘秀还诛杀了包括欧阳歙在内的十多个豪族重臣。

  刘秀很生气,结果当然也很严重。严重到了天下的豪族们纷纷起兵要造反,这下子可算是闯了大祸了。

  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堉,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于是奸吏跔趴蹐,无所容诈。彭乃上言,宜令天下齐同其制。诏书以其所立条式,班令三府,并下州郡。---《后汉书·循吏列传》

  建武15年,刘秀登基15年,一统天下5年,天下再次爆发了大规模豪族起义。此前刘秀已经收走了包括邓禹、吴汉等将领的兵权,所以这个时候再想用武力平叛,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此刘秀一方面招抚,一方面采取迁徙贼首到其他地方置业(并未处死),以此来平定这场祸端。那么你们以为刘秀会因为这些叛乱而罢手吗?

  如果刘秀真的因此而停止了度田,那么刘秀在历史上的地位一定不会太高,可能就跟宋神宗中断王安石变法一样,成为王朝的罪人。

  最终刘秀还是顶住了压力,坚持实行度田制度,使得这些豪族们无所遁形。邪恶的力量终将被战胜,即使会受到再多苦痛那也值得。

  04刘秀始终认为,天下太平依靠百姓,而不是豪族。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可谓是始终在豪族身边斡旋。先是南阳阴家,后是河北郭家,刘秀之所以能够逐渐走上神坛,少不了这些豪族们的支持。

  在支持刘秀的同时,这些豪族们当然也有各自的目的,那就是使得自己的家族繁荣昌盛下去。刘秀为了摆脱这些豪族们的束缚,几乎是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去斗争,结果确实也比较明显,他赢了这一场斗争。

  在刘秀的认知当中,他始终认为百姓的地位要比豪族重要的多。倒不是说百姓能力比豪族强,而是百姓对皇权既没有伤害,也能够为皇帝带来收益,这是百姓最不可或缺的一点。

  豪族纵然能够很快帮助刘秀稳定天下,但是同样也能够限制刘秀的权力,甚至可以占据天下的大部分利益。

  这不是刘秀想要看到的事情,所以他在不断抗争。拿下了天下只是第一步,摆脱豪族的束缚则是第二步,度田制度的事实,看似只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赋税,实际上是刘秀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政变,政变的对象那就是天下豪族。

  05问题来了,王朝的兴衰,所依靠的真的是百姓,而不是豪族吗?

  百姓,始终是赋税的一种工具,那么王朝的兴衰,所依靠的真的是普通老百姓吗?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残忍的话题,因为在我们的脑海中,百姓始终都是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的。

  因为绝大多数人就是百姓,但是朝代的更迭,王朝的兴衰,其实几乎看不到百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皇帝的一个政令,可能就会导致国家的兴衰,官员们实施的情况,也能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

  而百姓,始终在自己奋斗一生的热土上,挥洒着汗水。他们不辞辛劳,任劳任怨,却永远都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

  因为有人在上面主宰着芸芸众生的命运。刘秀度田制度,其实也是主宰百姓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天下的劳动力都是国家的,都是自己的。所以他不想浪费这些劳动力,几乎每年都会排查劳动力的变更情况。

  这是为了更好更充分地组织调动劳动力,如果这些活交给豪族们来做,其实朝廷相对来说要轻松很多。

  可惜豪族们都有自己的私利,这就注定了豪族们无法代替刘秀来做这件事,反而要反对刘秀做这件事。

  我们必须要认清一件事,豪族对于王朝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普通百姓。因为每一个豪族之中,都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他们被豪族所雇佣,承担着为豪族卖命的任务。而秀秀要做的,就是剪除豪族们的这项特权,可是现实吗?当然不现实,毕竟刘秀本人就是豪族捧出来的天子。

  总结:度田制度矫枉过正,使得虚报谎报情况屡见不鲜。

  度田制度在刘秀的大力支持之下,得到了从上到下的严格执行,可以说刘秀在任的期间,度田制度的效果非常好。

  不过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执行度田制度的时候,往往因为执行者的无能,导致度田的数据不够完善。

  又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故诏敕区种,增进顷亩,以为民也。而吏举度田,欲令多前,至于不种之处,亦通为租。可申敕刺史、二千石,务令实核,其有增加,皆使与夺田同罪。---《后汉书·刘般传》

  度田的数量一旦达不到上头的理想状态,那么上头就会认为,是不是地方执行者有意隐瞒了多余的田产和劳动力。

  这在刘秀朝是非常严重的罪责,基本少报的都要杀头。所以为了防止被上头误解为瞒报,地方上往往把数据往大了说,比如说阳谷县实际上有10万亩耕田,但是为了防止被查,县令会让人虚报15万亩。卖炊饼的劳力有200人,县令觉得数据太少,所以会让人虚报500人在路上卖炊饼。

  这么一来的话,就导致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东汉朝的土地不仅比实际面积大很多,就连人口都增加了不少。

  结局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这件事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我就不追述了,留个白给大家去联想。一直到了汉明帝刘庄上台以后,地方上依旧不敢报少了数据,以至于后来税收与数据有严重的出入,所谓明章之治,或许就是这么来的。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