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 为何没能够挽救满清王朝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0浏览:40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其实大清从来没有真正地进行过现代化建设,主要是由于他的傲慢、腐败,以及执政的满清统治者在国内占少数的事实都严重的阻碍了大清进行现代化建设。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已经在内部开始腐化了。在这个时间点上,中国仍有可能压倒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军事力量。然而与拿破仑军队不同的地方是清朝的军事长官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军队,而英国人面对的是南部最薄弱的防守地区。面对英军进攻,当地的领导人甚至没有马上要求增援,反而向中央政府撒谎,以保全面子,这就导致了皇帝甚至不知道战争的存在,直到它已经持续了半年多以后。
当时军队装备的火绳枪
后来,英国和法国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这一点意义重大,但仍被视为相对太平天国起义的次要地位。太平天国在中国的中心地带开始爆发,造成数百万人死亡。虽然后来天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了,但是给本就腐朽不堪的清王朝造成了不可逆的巨大伤害。在19世纪中叶,中国唯一一次试图改善其军事实力的尝试,就是以一支曾经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军队为基础,一支由欧洲训练和领导的士兵组成的小型而精锐的部队。但是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它被解散了。之后,大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现代武器。因此,中国确实在努力的试图实现现代化,表面上看,这个国家在19世纪末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当中国面对一个新崛起的日本时,这一表象将会崩溃。
清军进口的大炮
1894年,日本和中国进行了战争,也就是著名的甲午战争。大多数西方观察家预测,在过去的30年里,清朝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这将是一个轻松的胜利。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中国是有多少纸老虎。士兵的素质很差,领导能力也一般。他们拥有现代化的武器,但没有必要的现代思想来指导取得胜利。正如之前无数次的殖民战争所显示的那样,尤其是在印度,武装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武装的印度人,战术和纪律至少和装备是一样重要的。而且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的拥有当时世界一流的设备。尽管它拥有一些世界上最现代化的舰船,比如从德国购买的镇远定远舰,但是战争期间几乎整个预算都被挪用了,老佛爷需要过大寿啊。无奈训练有素的中国水手在几次射击后不得不诉诸于撞击。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朝廷里的反动势力试图尽可能地限制现代化。
购自德国的镇远舰
从表面上看,这些都没有意义。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故意削弱自己,允许外国人对其进行欺凌。但是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对军队进行现代化改造意味着要武装和训练成千上万的汉人,这些人讨厌他们。做这样一件事很可能会导致满族人被推翻。所以当清朝最终建立了一支现代军队时,袁世凯和他的新军最后逼迫清帝逊位。日本人知道什么是危险的。这也有助于他们更愿意彻底改变他们的国家和体制,而不仅仅是购买一些武器,因为武器和使用他们的人一样好。至于俄罗斯,这个国家总是与欧洲的技术进步保持着几乎同步。甲午海战的彻底失败让全世界看到的大清有多虚弱,而巨额赔款也让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之后几乎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欺负大清。所以说甲午海战真的是国运之战,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也咬着牙和全世界开战,毛主席说得好: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略钢铁路专线上仍在服役的汉阳铁厂钢轨,制造于1903年
虽然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是历史证明:器物改革不如体制改革,体制改革不如思想改革,思想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补充:火绳枪需要枪手持火焰源,以便在他们的武器中手动点燃火药。这个系统相当不可靠,可以想象,在1700年代早期就被燧发枪所取代。到鸦片战争的时候,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逐步淘汰燧发枪了,取代者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步枪装置。这让清朝士兵手里的家伙与入侵者存在至少两代的差距,即便是这样,大多数士兵也没有这些过时的枪,而是用大刀和长矛代替。
猜你还喜欢
- 11-30 清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那绿营兵算是个怎样的兵种?
- 11-30 清朝地方官员有养廉银,那么京城官员也有类似补贴吗?
- 11-30 养廉银作为清朝特有的俸禄制度,它又是怎么创建的?
- 11-30 在中国博大的酒文化中,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喝哪些酒?
- 11-30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亲王们有着哪些权利?
- 11-30 中堂最早出现于唐朝,它在清朝时期是什么品级的官员?
- 11-30 清朝很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那么有什么相关教育制度?
- 11-30 清朝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大多数京官如何想着法子捞钱?
- 11-30 鳌拜都为三代清朝帝王出生入死了,为何还认为他是奸臣?
- 11-30 当我们翻开清朝的历史,皇位为何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 11-30 在嘉庆皇帝接手清朝后,清朝为何一步步走上没落的道路?
- 11-30 清朝九品十八个级官制体系中,正一品大员都有哪些职位?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