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人才如果没有流失,那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20浏览:38分类:历史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屋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如果魏国的人才没有流失,统一中国的伟业可能没秦国什么事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魏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随即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魏文侯在安邑称王,国祚179年。其领土包括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的雄心让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初时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在整个战国时期,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那么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很多人才都从魏国流失了呢?
一、魏国是一个人才培养基地,但没有人才施展的空间。在战国历史上,要说对各国贡献最大的那些臣子名将里,细数之下我们很容易发现大多都是魏国人:张仪、商鞅、范睢,这三人可以说是为秦国扫六合铺下了坚实的基础;吴起、孙膑、庞涓、李悝等等也都在战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整个魏国在魏惠王后,魏国开始走下坡路。魏惠王曾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鸟都是择良木而栖,当一个有才能的人看到魏国这样的境况后,都能分析出魏国未来的发展轨迹,也就失去了辅佐它的信心。
魏国的君王无能导致了臣子之间互相倾轧,增加内耗。雪藏商鞅,直到濒死之际才举荐商鞅的公叔痤,仇视孙膑、妒忌孙膑的庞涓,迫害范睢、自大狂妄的魏相魏齐……这些种种事迹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但只有魏国这样的事发生最多。这样的风气,这样的环境又怎是一个良好的吸引人才的环境呢?
二、魏国改革无疾而终,还不够彻底,依然是贵族政治。相比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最开始的李悝变法真的是太软弱了。整个改革没能牵扯到魏国的根本,对当时的旧贵族打击力度不是很大,导致了李悝之后,魏国的改革很难再持续下去。同时魏国的国君在对改革的看法上也没有像秦惠文王那样继承父志,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反观当世秦国,旧贵族在商鞅建造的法令体系下受到了残酷的打击,被灭族抄家的不计其数,这让秦国大大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将权力越来越集中在秦王一人手上。
三、魏国地理位置特殊,决定了人才易流失。魏国位于各个国家来往的要道,联通整个东南西北,这里的信息网络相较于其他国家更多更全。这对于人才来说,但凡知道哪个国家的招贤令或者哪个国君招贤纳士,自然会前往投奔。这是个学术活跃的时代,学者们自然可以随意离开去往不同诸侯国。相比其他国家,魏国做得太差了,因此魏国的人才也容易流失。
刘向曾在《战国策》里写道:“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事实上,任何朝代的发展都要重视人才,而君王的作为就十分的关键,得了人才才能得天下。
猜你还喜欢
- 11-30 如果蒙恬没有让赵高的奸计得逞,秦朝还会这么早灭亡吗?
- 11-30 如果扶苏能成功代替胡亥继承帝位,秦朝还会二世而亡吗?
- 11-30 李斯对秦朝有着哪些贡献?为何说他的功劳还是大于错误?
- 11-30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秦朝的阿房宫是真实存在的吗?
- 11-29 秦国在阴晋之战元气大伤,魏国为何却没有乘胜追击?
- 11-29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魏国为何是三国中最先亡国的?
- 11-29 自秦朝第一个统一中国后,为何没有大一统王朝超过三百年?
- 11-29 魏国虽军事实力强劲,但魏惠王有贯彻先前的变法内容吗?
- 11-29 公叔痤做出了什么十分不利的决定,导致魏国最终一蹶不振??
- 11-29 魏国兵败马陵之战后,历史如何往六国防秦入侵的路线发展?
- 11-29 即使没有了赵高的存在,为何说秦朝依然还会二世而亡?
- 11-29 如果拿孔雀王朝和秦朝对比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