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想当官要怎么做?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9浏览:27分类:历史
对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想当官,不仅得拼爹,还得拼爷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现代,靠着个人努力还能继续向上努力。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可是真的断了寒族的上升之路。那个时代完全就是拼爹,拼家世。
当时的世族充斥官场,把控朝堂,使得寒门庶族难以出头。
在那时若没有一个好出身,除非被人赏识,否则根本没有出头之路。若郭嘉没有荀彧的举荐,也就不会流传青史。
但世家子弟就不用如此费心,有事没事的串串门,拜见下长辈的朋友,与同辈的“才俊”交流下,大家互相把名声传出去。然后就等着县郡州的举荐、征召,甚至皇帝的征召,顺顺利利的当官去吧。
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得出身“名门”,否则谁给你举荐?假设一个太守举荐了一个“青年才俊”。这个“青年才俊” 并不一定有才,但肯定有家世。这是一份人情的交换,否则谁会帮你?
司马徽为什么会推荐诸葛亮、庞统,固然这俩本身有才能,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与这俩人交往密切。诸葛亮最初的名声怎么传出来的?难道是诸葛亮逮人就说自己的才能比得上管仲?要是不认识的人可定会认为诸葛亮不是一个狂徒、就是一个傻子。
想要做官,得有名声。要有名声,得有人帮忙传诵。想要多认识人,家里就得有人当官。这要是按照数学算式来列就是:想当官=家里有人当官。
当然,这并非绝对,毕竟还是不少寒门士子逆袭的。
当曹魏颁布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后,世族算是真正的掌握了官场的升迁渠道。当官真的是成为了“官宦家族”的传承职业了。
自此便开始了以姓氏分门第的时代。
古代的另类文凭——谱牒
九品中正制规定,选举官员必定会首先稽查族谱,看其有没有资格当官。于是便成了“官有世胄,谱有世官”。
不过怎么算的士族,怎么算的庶族,靠一张嘴说吗?当然不是,这就有了古代文“学历文凭”——谱牒的出现。
谱牒早就有了,《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 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谱牒有家传,这个后来就演变成了家谱;也有人专门从事这一工作,西晋的挚虞便是当时的行家。
<晋书·挚虞传>:虞以汉末丧乱,谱传多亡失,虽其子孙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卷,上疏进之,以为足以备物致用,广多闻之益。。
不过他这个私人的不容易让人信服,更多的是得罪了当时上品豪门。于是当时的司徒就弹劾他(估计是把司徒定的品低了)“以定品违法,为司徒所劾”。虽然司马炎没有怪罪挚虞,但也遭到了世族的抵制,这本书也就失传了,或者就没有传开。
在两晋南北朝,若想当官,首先的便是查谱牒,《新唐书·柳冲传》“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谱牒不仅仅是当官的凭依,若两家要结亲,那么首先也是查谱牒,看两家是否门当户对。
《通志》“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不比现代难很多世家这么严防死守,若没有外力来打破,寒门怎么能崛起?
世家大族有哪些显赫的形势
据《新唐书·柳冲传》中复述柳芳所言: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大致有以下:
山东郡姓:以王、崔、卢、李、郑为姓
(太原王、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陇西李、荥阳郑,这就是传说的唐朝的七宗五姓,不过在南北朝就已经名列大姓了。)。
关中郡姓:以韦、裴、柳、薛、杨、杜为大姓,
南渡北人为侨姓:以王、谢、袁、萧为大姓
注:之所以以袁、萧为大姓,因为这俩姓在唐朝仍处于高位。其实两晋时期的四大姓是我们熟知的桓、庾、王、谢这四个曾执掌晋室朝堂的四大家族。
原南人为吴姓:以朱、张、顾、陆为大姓。
北魏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窦为大姓。
魏孝文帝改革,曾制定八氏十姓,以及部落大人三十六族,九十二姓。
北魏以诏书的形式,明确提出,在《魏书·官氏志》:代人诸胄无族姓,其穆、、于、陆、贺、刘、楼、嵇、尉,令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
注:北魏鲜卑八姓——丘穆陵(后改为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纥奚(嵇)、尉迟(尉)八姓。《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中,四姓指的是卢、崔、郑、王四姓。根据是《资治通鉴》上文中记载的孝文帝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懿、太原王琼四姓之女”。
北齐立国后,沿用了北魏这一举措,秀才、主簿、郡功曹等,不是四姓不能当。
不过因为南北朝战乱不休,导致很多姓氏族谱丢失, 《北齐书·颜之推传》记载:中原南下渡江者,有衣冠百家,有“江东百谱”。到侯景之乱,百谱丧失殆尽。这也是唐代续写姓氏族谱的原因。
中原士人“郡姓”的门第差别:
膏粱——三世有三公者
两晋南北朝时期,凡有三世之中都有人位列三公者,谓之膏粱。
南朝宋王昙首曾祖王导,晋丞相。祖父王洽,晋中领军;父亲王珣,晋司徒。
王球曾祖亦是王导;祖父王协,晋元帝抚军参军;父亲王谧,王协继子,晋司徒。
宋武帝刘裕曾称王昙首、王球为“并膏粱盛德”。
华腴——三世有令、仆者。
令、仆分别一指尚书令、尚书仆射。这二位分别是尚书台的正副手。两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总览全国政要,主管具体事物。职权如同宰相,若加油录尚书事官衔,权同宰相。在魏晋交替时期,尚书令职权最大。比如司马懿就曾录尚书事,后被曹爽明升暗降,夺了朝堂政权。
二指中书令、中书仆射。最初的中书令只是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后来职权越来越重,开始参与军机,官品比尚书令稍低,但职权更重。简单说来就是中书令负责制定政策,尚书令负责执行。
甲姓——三世有尚书、领、护而上者。
尚书指的是诸曹尚书。曹就相当于后世的部,比如兵部尚书等。只不过这时候没有六部,而称作曹,尚书也就是一部的长官。相当于现代的各部部长。
领指中领军,执掌禁卫。护为中护军,协助中领军长官禁卫。司马懿能兵变成功,司马师的中护军一职是关键。南朝中领军只管都城的禁卫,中领军掌管驻扎在外地的禁卫,算是职权分了。
乙姓——三世九卿及方伯者。
九卿在这里是泛指,指的是比宰相、尚书职位低,又比大多数人高几个的官职。
丙姓——三世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
散骑常侍常用作宰相、诸公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谏诤得失,顾问应对,有了这个官职就能随意进出宫禁议政。
太中大夫官名。亦作大中大夫。侍从皇帝左右,掌顾问应对,参谋议政,奉诏出使等,多以宠臣贵戚充任。南北朝是变成了退休干部的专有官位,就是说老臣要退休了,给一个太中大夫的闲职回去养老吧。当然这个老臣最少也得是九卿一级别的。
丁姓——三世有吏部正员、郎者。
吏部正员指的是吏部尚书,郎是尚书郎是尚书副手。吏部执掌官员任命,这个权力你说大不大?
三世也就是说除了自己,还得往上数,算上父亲、祖父、曾祖,都得是大官,才能评上品级。这可比拼爹厉害多了吧。
若想出头,这得奋斗到自己的孙子辈才行。
难吗?不难,因为有的人投了个好胎,有个好祖宗,前路早已铺好。
难吗?难于上天,位置都是有数的,早已占据位置的人背后势力庞大,岂是一个人能撼动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正是靠着这一套定品选官制度,牢牢把持着官场,使得寒门无上升渠道,知道科举制度的普遍施行,培养了大量的寒族官员,才彻底打破了世家的垄断。不过又诞生了新的阶级——官僚阶级。
猜你还喜欢
- 11-30 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真是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吗?
- 11-2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何奥秘?真相是什么?
- 11-29 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为何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 11-29 东晋时期实行士族门阀政治都有哪些弊端呢?
- 11-28 据《世说新语·轻诋》描述,永嘉之乱对晋朝有何影响?
- 11-27 琅琊王氏在汉朝至晋朝结束,这六百多内为何能经久不衰?
- 11-27 晋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的确很低,那为何会造成这种情况?
- 11-27 晋朝的军事制度沿袭曹魏,决定在地方上采用什么制度?
- 11-27 趁着晋朝衰微而建立的后赵,历史上它又是怎么灭亡的?
- 11-26 历史上篡位的人如此之多,为何唯独晋朝的司马氏格外遭人鄙视?
- 11-25 在我国历史上,香皂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它是如何发展改进的?
- 11-24 古代的女子都是用什么物品美白的呢?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