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揭秘:淝水之战中弱小的晋国为何能取得胜利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02浏览:38分类:历史

  东晋是弹丸小国,当时的兵力可支配的才有八万人,国土面积仅仅拥有江南半壁江山,不仅和大汉朝没法相比,连和西晋也无法相提并论。毕竟西晋时期开始时长安、洛阳都是自己的大都市,可是西晋对外连年打败仗,而弱小的东晋却在肥水取得了胜利,打败了兴师来犯的九十万大军的前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江湖认为,不妨拿东晋和西晋相比:其一,西晋国君是白痴,西晋当时主持大局的是晋惠帝司马衷,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愚蠢皇帝,在位期间,皇权先被野蛮的丑皇后贾南风所霸占,贾南风被杀之后,国家又被权臣、自己的叔叔赵王司马伦谋篡。司马衷不过是任人摆布的棋子。而东晋的皇帝司马曜却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好皇帝,很想振作一把。其二,西晋内讧不断。西晋时期,由于皇帝司马衷的不作为和无法作为,朝廷内部之间内讧不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一直延续到西晋灭亡,仍然无法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与欲望。相互之间武斗不断,各诸侯国尽管都是司马懿的后裔,却全然不顾,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没有一点大局意识。而司马曜的晋孝武帝时期,很少与之相抗的大臣,大臣的心思统一。

  其三,西晋时非皇族大臣勾心斗角。因为朝廷不知要落到何人之手,皇帝无法处理政务,尽管有忠心耿耿的大臣,可是意见相左,彼此不和睦;而冬晋孝武帝时期,人才济济,谢安和大将军桓冲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尤其是谢安,他的气度、知人善任的本领和军事思想、战略才华深受人敬佩。其四,西晋遭到天怨人怒。两年内乱,再加上天灾人祸干旱等事件的发生,西晋在对待强大的对手往往束手无策,而且当时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都是一时豪杰,老百姓渐渐也不支持他们,所以后来长安、洛阳相继失去;而东晋虽然偏安一隅,却有不少有作为的好皇帝,老百姓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安定。

  其五,西晋时期贵族奢靡,铺张浪费,人心浮躁。西晋的一些权臣彼此之间喜欢斗富,借此抬高自己羞辱对方,此举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充满了靡靡之音;而东晋面对着强秦犯境,朝野一心,忧患意识极强,所以有同仇敌忾的战斗意识。再把东晋和前秦相比:

  其一,东晋是小国,尽管能调度的兵力只有八万人,朝野上下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而且一直处于危机中;而前秦自从苻坚即位以来,重用贤臣王猛,国力大举,陆续灭掉周边小国,尽管号称百万,可用兵力九十万,前秦很浮躁。其二,领导人魅力:晋孝武帝司马曜年仅二十岁,尽管年轻,却是头脑清晰,思路敏捷,善于调兵遣将,重用了一些列主站的大臣,比如谢安等人;而苻坚尽管早年叱咤风云,此时却急功近利,妄图一举拿下东晋。其三,东晋众志成城。大敌当前,东晋君臣表现少有的团结,尽管谢安和桓冲以前有些过节,但是此时却有极强的大局意识;而前秦,上自皇后、太后,还有死去的名称王猛,以及朝廷身边的忠心耿耿的大臣都提反对意见,有的甚至是死谏。

  其四,东晋指挥得当,尽管开始有些失利,后来却势如破竹,便守为攻;前秦刚开始雄心勃勃,后来遭到一点挫折,却不去分析,一味的败逃。其五,前秦大将反水。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此消彼长,自然有利于东晋。

  一场肥水之战,彻底瓦解了前秦的斗志,此时秦王苻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仓皇逃遁。九十万大军丢盔弃甲,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九十万大军仅剩下不足十万。江湖道:自古战争打得不是军备,打得不是优越的条件,而在于士气,在于将帅之间的调度,在于领导人的魅力,在于同仇敌忾的勇气与信心。人不能欺心,假如士兵看到当官的愚昧麻痹自己,何以去卖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大同小异。作战要知己知彼,要在于人民群众的配合,否则,人虽众多,也很难取胜,条件虽优越,也难逃失败的劫数。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