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为什么清朝在全国的满语推广会无疾而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5浏览:39分类:历史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屋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作为清朝巩固中原统治的重要手段,“剃发易服”成为奴化汉人,消除民族符号的最直接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广大汉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汉人才群起反抗,甚至降而复叛,和清朝统治者进行了长达30年的斗争。

  应该说,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是真正的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和满语的推广比起来,“剃发易服”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满语本身是落后的

  满语起源于1599年,是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回鹘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的,这种带有蒙古特色的文字虽然为后金的崛起立下不朽功勋,但它终归是落后的。

  这种移花接木以及速成的满语,语言不够成体系,缺少丰富的词汇,没有完善的语法,有些甚至没有足够的音节。这样的语言无法承载恢弘的文化,无法阐述深奥的理论,无法清晰的展示复杂的逻辑。

  如果使用满语,意味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典籍无从解读,因为单薄的满语难以准确表达汉语的博大精深,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文明的断层。今日的韩国、越南及蒙古等国就深受其害,新生代的年轻人看不懂典籍,失去了基本的内涵和灵魂。

  除了“满化”带来的文明断层,更重要的是连清朝皇帝也对落后的满文不屑一顾。自清朝入关以来,清朝高层的汉化就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包括康熙乾隆等皇帝以熟读中华典籍为荣,乾隆更是作了40000多首诗。等到嘉庆皇帝以后,连皇帝也不会说满语了,何况下属。

  2、满族人口是不足的

  世界上无论民族还是语言都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而且一般都是大众融合小众,虽然清朝建立时满足人口多达几十万,但相比于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汉人,满族人口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人口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逆势而动推广满语的难度可想而知。剃发易服好歹一下子,而且表面的东西易监督好操作,但是语言这个东西首先就特别耗精力,其次是难以管控。

  在“王权止于县政”的古代,即便清朝加强中央集权,以八旗绿营将触角延伸到乡村,但教化民众的艰巨任务,还是需要地主和士绅阶层去完成。而地主士绅阶层最关心的四书五经,从来不考满语。和功名利禄不沾边的东西,指望他们的自觉性终归是不靠谱的。

  而且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语言惯性,足以反噬任何一个敢于改革语言的努力,最要命的是,这不是大开杀戒就可以简单解决的,注定比剃发易服困难得多。

  3、清朝政策是失误的

  作为典型的二元制帝国,清朝在疆域统治方面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但这种成功建立在清朝严酷的民族隔阂之上的。

  为防止汉人进入蒙古高原和东北,清朝除加固长城,还在东北地区修建柳条边,将帝国分成了几乎泾渭分明的三大部分。

  不仅如此,清朝在内地还处处搞特殊化,比如在杭州等地设置专门供满洲八旗驻防的“满城”,和周边的汉人区严格区分。

  这种做法对于人数较少的满族人来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历史大势如此,清朝皇帝的做法反而阻断了满语几乎所有的传播途径。

  等到清朝末年,汉人大增并开始向满族人生活的东北疯狂移民时,满语的地位就更加岌岌可危。

  4、满语是变相成功的

  满语的推广无疑是失败的,否则清朝中前期的皇帝也不会不厌其烦地要求八旗子弟学习骑射和满语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满语的推广却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虽然满语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是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在东北地区不断融合发展,成为东北方言的一部分。而当东北话风靡全国时,这些夹杂在其中的满语就走向了全国。

  而不管如何,满语作为清朝统治者的母语,确实无法在全国推广,即便清朝将统治延伸到全国的各个角落。

  而满语的另类成功方式,也恰好说明了汉语包括汉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强大的融合能力,正是由于对周边少数民族文明的不断接纳,我国才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语才成为世界上最博大精深和最有生命力的语言。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