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西周时期的“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富”是什么意思?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4浏览:37分类:历史

  夏商周时代,伴随着天子诸侯们的私有欲望不断膨胀,大禹传位于启,即是有了夏王朝,也即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继承模式。史书中有:“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天子诸侯们掌控着天下万物,所谓“家国同构、天下一家”,天子就是最大的家长,被臣子们称呼为君父,臣子们在家中又是一家之主,他们都拥有着至尊权力,后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皆来自于此,更是西周宗法制度的架构基础。

  姬周家族是依靠亲族关系来控制国家的,“封建亲戚、屏藩周室”,姬周家族封的第一群人就是亲戚子弟,第二群人则是先代之后,还有一群人则是有功的异姓。史书有:“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可见姬周家族最多的还是封建亲族子弟,姬周家族还与异姓诸侯们通婚,正是这种血缘关系的交融促成了宗周八百年之发展。史书有:“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天子以下诸侯,诸侯以下卿大夫,卿大夫以下有士,士以下则为庶人,是为西周宗法网络。

  那么,有个问题出来了。周天子封了七十一个国家,姬姓亲族就有五十三人,他们大多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兄弟子侄,如此看来文武之世,天子家族的平均生育率是相当高的,否则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亲族可以分封,除此之外还要跟异姓诸侯们通婚,儿女不多是不行的。周天子家族们能保证一代人多生子女,可不能保证后面几代天子们也多生子女,这即是周天子们的忧虑所在,所以周天子们要推行与异姓通婚的制度,正是要把周王室的血缘关系扩宽到更多的族群。

  这种血缘关系的稳固性,其实备受质疑,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亲族之国往往互相攻杀,甚至灭国之事往往有之。因此真正的亲族之间的关系,即便在西周时代也不过保持在三代之间,往往三代而后亲族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极为淡薄。这或许也跟后来人们说的“富不过三代”密切相关。周文王生了很多儿子,周武王也生了很多儿子,而到周成王时代,大约就只有周康王一个儿子,周康王也只有一个儿子周昭王,可见西周建国而后不过三代,天子家族的子孙繁衍已是削弱了。

  在西周以来的天子诸侯们,因为拥有着众多的土地和人口,但是由于分封制度的存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臣僚,臣僚分封家臣,如此等等,土地和人口都是有限的,亲族子弟也是有限的,一旦前三代的亲族子弟们受封了足够多的土地和人口,再到后来的亲族子弟,还有哪些贵族功臣们,就是想“没了稀饭喝粥”也是没有了,于是才会生出嫉妒之心,才会从那些有分封的亲族子弟手中去抢夺土地和人口。这似乎是无法回避的一种矛盾,只是分封制的创始者们,并不能考虑的那么长远。

  “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富”,不止适用于天子诸侯,即便是工商富贾,也有财富难于延续三代的说法。春秋战国那些著名的富豪们,如范蠡、猗顿、子贡、白圭,没有谁是真的保持财富超过三代的,所以后来的吕不韦对于父亲的循循教诲,认为都不是真理,而要选择弃商从政,吕不韦不要三代而传,他要的是千倍万倍之利。所谓“经商百倍利,破人之国者千倍万倍利”,吕不韦看得真切,吕不韦是当世主义者,是不求来世的。只要今生过得好,何必愁苦子孙事,这恐怕才是吕不韦的真实想法。封建王朝,即是如此。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