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本来可以统一天下的齐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落到如此下场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4浏览:40分类:历史

  最近看了许多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影视作品,作为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齐国,竟然,没能顺利打败各路诸侯一统中原,对于这一点一直让我心中颇为遗憾。

  如果,单从实力上来说的话,当时的齐国无论是从社会生产力还是综合国力上来看,都是远胜于秦国的。那么,为何最终却是偏局西北边陲的秦国一统了中原,而盛极一时的齐国,却落得惨败、灭国的下场?或许有许多人都同我一样,对这个结局都十分不解吧。

  为此,我特意查阅了相关史料,今天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浅薄之见。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处于一个王室衰微,诸侯林立,互相伐战的混乱局面。历史的大趋势,最终,还是要归于统一的,可是,对于那个时期的人们来说,周礼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

  他们虽然自立为王,基本上已经独立于周王朝之外了,但是,“君权神授”是思想已经深深的刻在他们的骨血之中。所以,虽然他们已经各自为政了,但是,他们思想中始终还是残存着一丝忠君爱国的思想的。

  因此,尽管他们事实上已经摆脱周王朝的控制了,但是,那些诸侯王并没有勇气一举推翻周王朝的统治。当时,赫赫有名的霸主齐桓公,同样摆脱不了这种思想,因此,他虽然率先称霸,在各诸侯国中,稳稳的占据了霸主地位,但是,他却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

  此时,他想要成为的只是诸侯中的“霸主”,而非各诸侯国的“共主”。其实,他的这种思想就像江湖中的那些武林盟主一样,他对各诸侯国有管辖和制约的作用,但是,其作用也仅止于此。他并没有干涉各诸侯国内政的权利,更没有随意撤销各诸侯封号和封地的权利。

  作为国君,他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这便是齐国不能一统天下,改写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这也仅仅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齐国的军队整体战斗能力不强。也许,我这样说,大家会觉得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毕竟,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孙膑等都是出自齐国。

  即使是在后世非常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也是出自这些人之手。不过,单单仅从这一点来看的话,未免显得太过片面了。齐国的军事事业确实欣欣向荣,但是,我们看事情不能单看表面,还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齐国的军事理论,为何比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要发达那么多呢?这其实就从侧面说明了,齐国的军事作战能力其实并不强,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更高超的兵法来补充这一块的短板,事实也确实如此。

  战国末年的时候,荀子曾三次出使齐国,因此,相对来说他对齐国的了解还是比较全面的了。在他看来:齐军的战斗力十分低下,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亡国之兵”了。究其原因,便是齐军过分推崇个人能力,而忽视了对整体作战水平的加强。司马迁就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评价齐国风俗:“怯于众斗,勇于持刺。”

  常言道:“独木难支”,齐国军队的这种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过分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拉低了其整体协同作战的水平。虽然,古时候有“以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传说,但是,那也仅仅只是传说而已,事实上,就算一个人真的能勇冠三军,但他也架不住别人车轮战的消耗啊。

  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勇猛固然重要,但若一个团队中仅仅是某一部分人优秀,其他人都能力平平的话,那么,这个团队的整体能力其实是非常低的。反之,如果一个团队中虽然没有太多能力特别突出的人才,但他们的整体实力都不错,那么,整体来说这个团队也差不了多少。

  而齐军则恰恰就对应了这个消极的一面,齐国的民风相对彪悍,这与齐人好武、崇尚功利的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齐国人恰恰就是十分推崇个人技能、非常在意物质奖励。这样培养出来的士兵,在单兵作战中确实是非常勇猛的,但是,他们在面对群体战争时,就会显得非常的消极。

  在战国时代那种步兵密集阵型长期作战的模式下,齐军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手较弱的时候,他们还有胜算,但是,如果对手很强的话,齐国军队基本就已经没有什么胜算了。据史料记载:在齐国的对外战争中,大多数都是以失败告终,而只有极少数是胜利的,这也恰恰印证了我的这种说法。

  也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齐国不得不从军事理论和谋略上来弥补其战斗力不强的弱点。可是,那些理论人大多宣扬的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始终是残酷的,他们这种温和的手段,注定了他们不能一统天下。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在战国七雄中,相对于其余六国,齐国为何在领土扩张上表现得相对消极。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