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乱帖》是怎么写出来的?王羲之到底经历了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4浏览:40分类:历史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是在唐代就传入日本的王羲之书帖之一,和《二谢帖》《得示帖》共同裱作一轴,现在藏于日本皇室。
为何定名此帖为《丧乱帖》呢?就是文中有一句“丧乱至极”。但让人疑惑的是,王羲之写这个帖的时候,已经是东晋中期,当时绝对没有“丧乱”的社会环境。通过读帖子内容,终于有了端倪,“丧乱至极”,因为有人触动了他的神经……
丧乱之极,应指西晋永嘉之乱。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争权,相互残杀,摧毁了西晋统治的基础。北方几个少数民族乘机进入中原。永嘉五年(311年)四月,前赵石勒破晋军主力,杀晋王公以下十余万人。王羲之的族伯太尉王衍也被俘杀。六月,刘聪将王弥、刘曜攻陷洛阳,俘怀帝、杀官吏士民等三万余人。同时,晋人陵墓也被挖掘、破坏。此次的陵墓被毁,应该就是初“罹荼毒”。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永嘉之乱”,俗称“丧乱”。
重点是随后的一句话——先墓再离(罹)荼毒。
先墓,王羲之的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有王氏先祖墓葬,其祖辈王烈以上先祖都埋葬其中。但西晋时,王羲之曾祖王祥官至太保,他和他的一个儿子王芳死后葬于洛阳,坟墓就在洛阳北部邙山的西端(西芒),可见洛阳和琅琊两地均有王氏墓地。王羲之《丧乱帖》中“先墓”究竟所指为哪个?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操之都有《旧京帖》传世,其中明确写有“旧京先墓毁动”等语。“旧京”即指西晋京都洛阳,可见帖中先墓即洛阳之先祖墓葬。
“先墓再离茶毒”,意为先祖墓葬再次受到摧残。据历史记载,先祖陵墓再次受到灾祸的情况不止一次,帖中所指为哪次,需要结合有关情况进行判断。
在信札中,王羲之说“虽即修复,未获奔驰”,这句话提供了一些可供研究的条件,一是先墓再毁之后立即得到修复;二是他自己有可能前去参加修墓而未能成行,加重了遗憾之感。王氏先墓毁、修情况已无法考稽,只能以皇陵的毁修情况加以比照。
有人认为信中所指先墓的毁、修在永和十二年。细析记载,有些条件符合,有些尚有疑问:
如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曾经修、谒晋陵,羲之也有“奔驰”的条件。但当时并无“再罹”,即再次毁坏陵墓的记载。
永和八年有毁陵的记载,也曾企图派王惠去修,但当时洛阳被叛军上官恩占领,可能未能修成,故只云“卫陵”。
永和九年七月又陵毁,八月修复,符合“虽即修复”条件,但与十月十七日才写《旧京帖》时间上不够紧凑。比较起来,永和七年可能性最大、也最合情理。永和七年九月陵毁,随即派太常赵拔前去修陵,十月十七日羲之写信,时间上也比较合适。再说,永和七年是王羲之成年以后首次听到陵墓毁、修的消息,联繁到少年时代“丧乱”情况的记忆,比较自然。如指永和十二年,陵墓已经经过永和七、八、九年等多次“罹难”,情况可能就不如初次听到时那样激动了。
不得不佩服前人对王羲之帖子命名把握的准确性,“丧乱”二字,是这个帖子主要的表述,也是充满整个帖子的情感基调。在古代,祖坟在后人眼里是一个家族的根基、信仰,刨人祖坟会给后人带来精神上极大摧残的。
在那个时期,王羲之听到祖坟被刨,而国家尚且偏安一隅,自己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再加上想到幼年时期经历的家国变故,其内心的悲愤可想而知。所以,他只能将“痛贯心肝”化作“临纸感哽”,徒呼奈何奈何。
总结:
经典的作品,往往背后都有隐匿期间的历史信息。《丧乱帖》正是王羲之在内心悲痛却又无奈的心境下写成的,我们知道这些信息,再读此帖,或许也会被这种情绪感染,甚至有些心疼王羲之。这,就是在艺术作品的情感。
如果大家喜欢小编这篇文章的话,请多多关注历史屋吧~
猜你还喜欢
- 11-29 诸葛亮多次给司马家族添麻烦,为何东晋时被封为武兴王?
- 11-29 西晋灭亡以后,南迁至建康的东晋为何不被称为“南晋”?
- 11-29 东晋时期有着很多名将存在,那么它为何没有统一全国?
- 11-28 《搜神记》由东晋史学家干宝所写,其故事情节是什么?
- 11-28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已,刘裕仅用了多少年统一南方?
- 11-28 刘裕一举拿下哪个地方,使得东晋势力全部由他掌管?
- 11-28 刘裕在东晋混乱政权中入朝为官,他实施了哪些改革?
- 11-28 据史书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为何会有三绝这样的说法?
- 11-27 卫夫人生前已名望海内外,她又是怎么教王羲之书法的?
- 11-27 东晋北府军简介:孝武帝时期由北方流民组成的军事组织
- 11-27 东晋在文学上都哪些成就?各类诗文歌赋大都盛于东晋
- 11-27 东晋时期,其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多大的比例比?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