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韩信与张良都厉害,为什么韩信却被灭三族?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3浏览:37分类:历史

  我国古代带兵打仗的能人辈出,但最为耀眼的恐怕还要数汉朝韩信。从“胯下之辱”到“裂疆封王”,将一代霸王拉下马背逼的其乌江自刎,在哪个刚刚统一九年的秦末乱世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数次解刘邦之危。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就没有汉朝,刘邦最后称其为“国士无双”,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他的结局却是惨死并被灭三族,功劳同样震主的并与他齐名的张良却能寻仙访道逍遥一生,这是为何?性格使然。

  韩信的性格历来在胯下之辱时便已显露,后世无不佩服并争相以其自勉,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历来争论不休。拥有“兵仙”美誉,使得赞扬他的人普遍认为其能受胯下之辱,具有大将之风,是出将入相的典型人格。而也有人认为之所以落得惨死并被灭三族的结局正是其优柔寡断,对刘邦敢怒不敢为的结果。可见无论成功还是惨死都是性格的必然结果。

  其实韩信并没有深刻领悟忍的真谛,金庸先生曾在小说中提到“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这句话将忍字的上面的刀与下面的心的意境诠释得生动形象。而韩信虽然幼年受其母影响坚持“忍字高,忍字头上一把刀”的原则,但在其母亲骂他几句后他深感没有尊严,并因此暴跳如雷。可见他的忍是没有原则的,反而带了几分无奈和欲望。以至于连母亲的教训都置若罔闻,与“胯下之辱”的韩信判若两人。

  除了他的忍带有强烈的欲望且没有原则外,韩信的优柔寡断也是另外一个致命的弱点。汉初韩信本来有机会不死的,而且至少有两次,第一次便是张良曾用千古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劝说韩信不要贪功恋权,韩信嗤之以鼻。第二次便是刘邦建国后因忌惮韩信功高和为人便阴谋削夺其爵位,最后竟和屠夫樊哙相同地位,这让韩信羞耻并非常愤怒。身边的谋臣都劝说刘邦要处死他,还不如先发制人。而此时韩信怕造反失败,一怕不可收拾,最终失去最后一次活命的机会。

  韩信为什么不反,其实有自己的打算,他对造反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想做出头鸟。他希望有人出来带头造反,所以他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人造反若成了,他便顺势而为,若失败他也没有多大关系。后来怂恿陈豨造反,想坐收渔翁之利,最后关键时刻韩信再一次掉链子犹豫不决,失去了最佳时机被刘邦先人一步,至此再无机会。

  性格注定了韩信的悲剧,以他的聪明才智,他肯定知道他让刘邦寝食难安。他同样也为此寝食难安,但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他仍然坚信“小不忍则乱大谋”。就在这样艰难的忍耐与等待中慢慢走到了尽头,如果他奋起反击,以他的能力即使不得天时,也不至于沦为鱼肉,家破人亡。

  人们往往为了达到某种欲望而忍气吞声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经常会忽略一点,那就是我们的欲望是不是也需要忍呢。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如果不合理的欲望任其发展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韩信当时能忍住对权位的欲望听从张良的良言,绝不至于杀身之祸。而优柔寡断不光出现在韩信身上,于我们同样成了人生的绊脚石。优柔寡断的人做事扭扭捏捏,态度瞬息万变,有人说这是没有主见的表现。其实不是没主见,而是想法太多,一会觉得这个好,一会觉得那个好,比如韩信想得太多也就顾虑,顾虑越多就越害怕,因此丧失了反抗的机会。而且想得时间多了做的就少了。如果做事时减少思考,想做就做,经过往往会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优柔寡断所以思考的面面俱到,如果在两这些思考实践起来,成就必。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