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姓氏文化探源——崔姓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3浏览:42分类:历史

  姓氏起源

  一、源于姜姓

  出自西周时齐国君主齐丁公伋嫡长子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元和姓纂》卷三载:“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让国居崔邑,因氏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采食于崔,遂为崔氏。”《通志·氏族略》载:“姜姓,出齐丁公伋,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氏,遂为崔氏。”姜太公姜尚的儿子丁公伋,是西周时期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有个嫡子名季子,本应按礼制继承齐国君位,季子却让位于姜得(史称让国叔乙,即齐乙公姜得),自己则采食于封地崔邑。在姜季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之为崔氏,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灭商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嫡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叔乙。叔乙继位后,封季子卿大夫把崔邑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季子后裔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崔姓。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避居鲁国,续任鲁卿大夫,仕宦罔替。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字伯基)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为“七宗五姓”之首。

  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定著十房,光在唐代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称“崔、卢、李、郑、王”均为一流士族。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时,依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后大怒,说:崔氏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后来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为第一,皇戚族长孙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

  还有许多崔姓后人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京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崔氏,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

  “崔”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季子名德兴,生卒不详。炎帝五十六世孙,齐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应继君位。但季子仁爱贤良,孝悌有加,举贤让国於叔乙。季子携家人隐居景色秀丽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孙遂为“崔”姓。史称“崔氏始祖”。齐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孙以諡号为姓“丁”,故,齐丁公伋为“崔”、“丁”两姓先祖。

  注: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应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为四。但,确是正妃所生,故君位应传给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为庶兄,古时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别。

  历史人物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从兄,丞相曹操谋士。相貌俊美,很有威望。初随袁绍,拜骑都尉。曹操平定河北,以为别驾从事,十分敬畏,迁东曹掾。曹操晋封魏公,以为魏国尚书,迁中尉。崔琰能够受人尊崇,主要是因为他是儒学大宗师郑玄的高足。东汉是儒学一统天下的时代,一代儒宗郑玄的地位崇高,崔琰因此也获得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在河北逐渐知名。

  后来曹操消灭袁绍,崔琰担任丞相府掾属,负责选举,这是他发达的关键点。崔琰兼具风度、眼光、原则,选官十分出色,简直可以跟荀彧媲美,从此具有了天下性的声望。崔琰是汉末大儒郑玄的门人,早在青年时期就受到袁绍的推崇,在冀州更是士林领袖。在袁绍时代,袁绍几个儿子纷纷争抢崔琰,把崔琰看成一个宝。因为,谁得到了崔琰,谁就会取得冀州士林的支持。

  曹操攻破袁绍之后,对崔琰也礼遇有加。曹操让崔琰担任曹丕的老师,对崔琰的德行才能非常看重。在称魏公建立官署之后,曹操更是委任崔琰为东曹掾,把负责选拔考核魏国官吏的重任交给崔琰。崔琰也不负所托,十多年来选拔出许多优秀人才。

  陈登的《先贤行状》中记载崔琰“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在天下人心中,崔琰就是正气的化身,是道德的标杆。就算是在崔琰受到髡刑,在家受罚的时候,那些士人们并没有趋利避害,依然纷纷拜访崔琰,崔琰家门庭若市。

  崔琰人气很旺,可是这冲天的人气反而加速了崔琰的死亡。

  崔琰是正统的儒家士大夫,心中满是仁义道德,君王礼法。在袁绍手下,崔琰会不顾利害地斥责袁绍,在曹操手下,崔琰依然不懂看人脸色下菜碟。只要是不合礼法仁义,一律要仗义执言。但是只要是符合礼法的,也定然要公开表示支持!

  于是,“露板”事件就可以理解了。

  崔琰不是一个政客,虽然在沉浮宦海几十年,本质依然是个书生。正是由于这份耿直,这份对礼法仁义的坚持,让他步履维艰,乃至身首异处。

  崔琰的堂弟崔林曾经和陈群等人一起讨论谁才是冀州第一名士。崔林认为崔琰是第一人,可是陈群却认为,崔琰“智不足以存身”,在保全性命方面崔琰还有不足。可崔林不无鄙夷的说:“大丈夫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君子所看重的只是有没有遇到明君,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至于如何保全性命,何必在乎呢?后来,陈群依附曹操,身居高位,之后又追随曹丕,主持废掉献帝,官拜三公,成为官场红人。可是,在崔林等传统士人心中,陈群却不过是一个出卖礼法,没有原则的小人,根本不能和耿介忠贞的崔琰相比。

  陈寿称其“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望小编今天的介绍能使您了解崔琰。

  宗祠楹联

  世推三虎;人羡五龙。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崔琳、及其弟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三弟兄。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瑶官至光禄卿,时号“三虎”,因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又号称“三戟崔家”。下联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崔玄暐及其弟崔昪、子崔琚、孙崔涣、曾孙崔郢五人,人称“五龙”。

  崔玄暐,明经科进士,历官高陵主簿、记部员外郎、凤阁舍人、天官侍郎,为官公正廉洁,深得武则天赏识,长安年间官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因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有功,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一生以清白著称。

  崔昪,历官司刑少卿、尚书右丞。

  崔琚,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崔涣,长于议论,历官亳州司功参军、司门员外郎、巴西太守。安史之乱中,玄宗逃往四川,他在路上迎接以表示中心,又由宰相房琯推荐,于是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肃宗时,官江淮宣谕选补使,选拔人才,不照顾亲友。代宗时,官御史大夫,因批评宰相元载而被贬为道州刺史。

  崔郢,历官商州防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八行称于众口;三相出诸一门。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密州文学崔贡,字迁硕、仁和人。端重有学识。大观中诏天下郡县保任士有孝弟睦蠏任邱中和八行者,贡入太学,司成考验以闻,后授密州文学以卒。乡尊之曰“八行先生”。下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封魏国公崔铉一门三相。

  中年弍才号大儒;少小博学通百家。——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十八岁进京师,精通天文、历数等,后举弍才,被荐为宿德大儒,从政有绩,升迁济北相。下联典指东汉文学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年十三,通《诗》、《易》、《春秋》,博学多才,尽通训诂百家之言。后官至司徒。

  民纺织留世远;立石直笔播誉长。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尚书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政论家,桓帝时任议郎,后迁司马,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纺织。其代表作有《政论》,对当世大胆抨击,为时人称颂。下联典指后魏司徒崔浩,字伯渊,清河人。诏总理史务,监秘书事,作国书三十卷,立石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族之灾。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开元进士。曾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黄鹤楼》一诗。甚为李白所推崇。李白《登黄鹤楼》诗中有句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有《崔颢集》。

  苏少娣能和妯娌;唐夫人善事姑嫜。——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