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大义灭亲:到底是捍卫正义还是有灭人性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2浏览:49分类:历史

  石碏大义灭亲救卫国

  “大义灭亲”源远流长,最早的故事出自《左传》,讲述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庄公死,卫桓公即位,州吁与石碏之子石厚密谋杀害桓公篡位,为确保王位坐稳,派石厚去请教石碏。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因为儿子大逆不道而选择杀掉他,《左传》曰:“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指的是和个人、家庭以及特定群体利益相对应的国家、社会利益。

  秦国治民之术:威逼“告亲”

  商鞅在秦国变法,颁布连坐法。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必须使“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一旦有人犯罪,其亲友、邻里或者其他有关系的人都要受罚。《秦律》规定,丈夫偷窃,如果妻子知道但不告发则同罪;不知道则卖为奴隶。为了不被牵连,每个人都像警察一样盯着身边的人,发现有犯罪嫌疑就得报官。

  西汉至民国:亲属间不“相隐”将受处罚

  在真实的历史里,“亲亲相隐”才是中国古代法制的主调。亲亲相隐制度是古代伦理法中的一个重要法律原则。它是指在亲属间互相隐瞒罪行而得以减轻、免除刑罚处罚或者根本不被视为犯罪。该制度确立于西汉,到唐代已很完备,在唐代,亲属间不相隐反而会受到处罚。在亲亲相隐原则下,亲属有罪互相隐瞒,不告发、不作证者不论罪,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被视为“封建糟粕”才逐渐被边缘化。

  王莽弑二子求名卖直

  汉朝时皇帝不信任外人,一度只让外戚掌权。王莽苦心经营,得了一个正直清白的好名声,但是爬到一定程度面临了权力斗争,被贬出了京城。他的儿子王获杀死奴仆,王莽逼使他自尽偿命,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让人们大为震动,朝廷将其调回。后来王莽又以“妄发议论、蛊惑人心”的名义把大儿子王宇逼死,太后下诏夸赞王莽不以父子之情损害国家之事。

  血腥皇帝杀死100多个侄子

  公元430年北燕君主冯跋病危,命令太子冯翼主持朝政。冯跋宠妃宋氏有儿名冯受居,想立已子为后,便矫诏禁止太子入内侍病。太监胡福与冯跋之弟冯弘要好,忙把宋氏要谋篡的消息向冯弘汇报。冯弘立刻率兵冲入皇宫,幽囚宋氏母子。眼见乱兵突入寝宫,弥留之际的冯跋惊吓而死。冯弘自立为天王,废杀太子冯翼,还把100多个亲侄子全部处死,刚出生的婴儿也不放过,之后还霸占了大哥的妃子。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