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红楼梦中黛玉的身上有何秘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黛玉,《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今天历史屋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无数的谜,让《红楼梦》像一位风华绝代的佳人,美丽中又有一种让人无法言说的神秘,让人欲近不得,欲罢不能。第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脂砚斋指出,“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因此,只要揭开蒙在“红楼掩面人”脸上的面纱,探清他们“青冢骷髅骨”的往事,我们就可以无限接近这个风华绝代的佳人。

  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位重要的“红楼掩面人”。如果只正照风月宝鉴,就会认为她只是一个多愁善感、终日以泪洗面的瘦弱女子。她先天不足,父母双亡,是个无家的孤女,不是因月缺而黯然神伤,就是为花落哭吟葬花诗,似乎她在《红楼梦》中的任务,只是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与下世为人的神瑛侍者,即贾宝玉。

  但是,所谓不可正照风月鉴,作者“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第一回脂批),林黛玉“出身履历更奇甚!”(第一回脂批)”,她的真面目,骇目惊心。

  第三回,林黛玉初入贾府,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笑着夸林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脂砚斋对此的批语是:“`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

  通部书中,脂批提到“史笔”只有两处,另一处是第十三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第三回脂批指出:“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脂批提到的作者用“史笔”的两个梦中人一一秦可卿和黛玉之间,虽然在通部书中似乎从未有过交集,但两人之间真的有着神奇的联结。

  秦可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性格风流、貌美如花的二十岁左右女子秦可卿,只是风月宝鉴正面之"假”,在风月宝鉴背面,她所隐指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风流人物一一废太子胤礽,其谥号为“密”。

  胤礽是文本中正统之“清”的象征,可称之为“密”清,而在假借意在“使闺阁昭传”的文本中,“宜作史笔看”的林黛玉也是一个与“密”密切相关的美丽女子。

  林黛玉的前身绛珠仙子“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脂砚斋指出:“饮食之名奇甚!”,天上的奇珍异果数不胜数,作者独写“蜜青果”,不是信手拈来,脂砚斋的批语也是提醒,因此,“蜜青”果大有深意。

  “蜜青”,谐音“密清”;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及黛玉之母名唤贾敏,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他皆念作`密‘,每每如是……”看似闲笔,在“笔笔不空”的文本中,其实是非等闲的有意之笔一一林黛玉是“密”之女儿。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到的秦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黛玉又是秦可卿的一部分,也就是“密”的一部分。因此,可称黛玉为“密”之女子。

  两处“史笔”,两个女子都与“密”密切相关,当然不是巧合,其中深藏着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良苦用心。

  楔子中,石头上的偈诗“此系身前身后事”,与第十二回脂批一一“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相互呼应,暗示文本中所呈现的末世哀歌里也有昨日的旋律,“青冢骷髅骨”的前世(石头所记的“身前事”)和“红楼掩面人”的今生(石头所记的“身后事”)加在一起,就是第一回跛道口中的“三劫”,是“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第一回脂批),即比托于秦可卿(胤礽)的“三春”和“三秋”。

  林黛玉,一个与“密”密切相关的女子,她的前世今生总绕不开“水”,她真可谓“水”做的女子一一前世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用甘露水灌溉,绛珠仙草得而变成绛珠仙子,“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下凡的此生,是浸泡在泪水中的一生。

  第十四回,秦可卿葬礼上提及除了宁荣二公之外的六公,关于镇国公牛清,脂砚斋批道:“清属水,子也。”清属水,反推之,水也可喻清。最初绛珠草一株,日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甘露,甜美的水,即甜美的"清",是“密”清最美好的时光,对应的是文本中的“第一春”,相当于胤礽第一次当太子期间。

  后来“脱却草胎木质,得化人形”,隐喻胤礽第一次当太子,时间持续那么久,似乎终将修成正果,继承大清万里江山;“仅修成女体”又暗示了“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对应的是文本的“第一秋”和“第二春”之交,相当于胤礽第一次被废和第二次被立期间;绛珠仙子虽然“饥则食`蜜青’果为膳",却“终日游于离恨天外,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离恨天外的灌愁海水,苦涩的水,即苦涩的"清",虽然食“密清”果,即“密清”犹在,但“离恨”、“哀愁”已经不可避免,对应的是文本中的“第二春”,相当于胤礽第二次当太子期间。

  绛珠仙子下凡成林黛玉,已无甘露酬报神瑛待者灌溉之德,只能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此时,正统之象征胤礽已死,非正统之雍乾甚嚣尘上。眼泪,绝望的水,绝望的“密”清,即文本中所谓的末世。

  林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出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脂批指出:“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可以说末世登场的她,前世是胤礽的“旧精魂”,今生是“密”(贾敏)之女儿,即胤礽之女儿,因此,文本中“来历自与别个不同”(脂批)的林黛玉所演绎的一切,融合了“青冢骷髅骨”的前世(石头所记的“身前事”)和“红楼掩面人”的今生(石头所记的“身后事”),寓言了始于甘露水、终于泪枯夭亡的、比托于秦可卿(胤礽)的九十载光阴,即“密”清之“三春”和“三秋”。

  大观园里看似只写了三个春秋,其中却也隐寓了由元春开启、比托于秦可卿的“三春”和“三秋”。大观园正文总是写林黛玉的病情不断加重,脂砚斋也指出"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写药案是暗度颦卿病势渐加之笔,非泛泛闲文也。”其中的深意,是隐喻“第一春”(第二十三回“闻曲”回还在“第一春”之内)还未结束,“密”清却正不断滑向政治悲剧的深渊。

  第二十七回,大观园祭饯花神,“第一春”刚刚春尽入夏(相当于胤礽第一次被废),林黛玉就作了摧心裂肺的“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之《葬花吟》,暗示“密”清的悲剧已不可避免,将带来“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的凄惨景象。

  “第二春”刚开始不久的第五十八回,隐指胤礽的老太妃病薨,第五十九回湘云问宝钗要蔷薇硝,宝钗说,前儿剩下的都给妹子了,还说“颦儿配了许多,我正要和他要些,因今年竟没发痒,就忘了”。

  蔷薇硝谐音“强危消”,“正强忽弱谁明”(第七回回前总批),暗示曾经风光无限的太子胤礽所代表的正统已然消亡,只剩残影。作者安排蔷薇硝都出自黛玉,用心良苦,因为林黛玉的前世今生隐喻了“密”一方跌宕起伏的“九十春光”,而末世登场的黛玉是“密”之女儿、正统之残影。

  “第三春”是在黛玉字字句句都是血泪的《桃花行》中拉开帷幕,下一回文本马上进入“第三秋”,因此,林黛玉的《桃花行》就是献给大观园和贾家最后的春天之挽歌。

  该回题曰“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大有深意。正统之象征一一大观园中的桃花社当然隐喻正统,胤礽在“第二春”过后不久即去世,而末世登场的林黛玉作为“密”之女儿,是当仁不让的“第三春”的正统之象征,即相当于“重建桃花社”。

  同一回,诸芳作词后,在潇湘馆放风筝,其实已经预示了“三春去后”诸芳的结局。作者之所以安排诸芳在黛玉的居所放命运之风筝,而不是选择蘅芜苑或者其他诸芳的住处,其中的深意即暗示贾家内部暗藏着激烈的正统与非正统之争,大观园的解散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秦可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隐指谥号“密”的废太子胤礽,因此,红楼文本堪称是一部隐“密”之大书,而林黛玉堪称是这部大书里的一个真正“密”之女子。她身上还藏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究、去发现。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