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三国时期刘禅继位之后,是如何亲政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接下来历史屋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三国历史,历来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研究,成果丰硕。

  如研究刘禅个人形象及评价的有管维良的《刘禅昏庸说质疑》,文章充分肯定了刘禅的施政措施,并强调他并非昏庸无能,而为“仁敏”“爱德”的“明主”。

  罗开玉、谢辉在《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中认为刘禅在位长久,能够任用贤能之才,偏安川蜀,保全蜀汉基业,也是卓有作为。

  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学术界对此研究较为广泛,但对刘禅的研究一直受传统观点的影响,鲜能全面评价刘禅。

  一:刘禅的生平

  刘禅,字公嗣,涿郡涿县人,生于207年,刘备的长子,史称蜀后主。

  刘备称汉中王时,立为王世子。221年刘备称帝,册封为皇太子。

  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五月,十七岁的刘禅继承父位,至263年蜀汉灭亡,其在位时间共四十一年。

  晋泰始七年,刘禅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五岁。

  (一)诸葛亮辅政时期

  古代君臣间能做到充分信任,并不多见。刘备自称与诸葛亮是鱼水关系,但刘备并非事事都能听取诸葛亮的意见。

  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确是济世安邦的人才,但害怕他觊觎蜀汉政权,在临终时用模糊语来进行试探。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刘备交代刘禅对待诸葛亮要“事之如父”。

  而刘禅比刘备更高明,他深知诸葛亮是治世之能臣,年轻继位后刘禅坚决执行遗嘱,所有的军国大事都交与丞相管理。

  《三国志·后主传》载:“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

  (二)刘禅亲政时期

  刘禅实乃聪慧有能之君,《三国志·杜徽传》载:

  “朝廷今年始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

  《晋书·李密传》载: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

  这些都证明刘禅并非昏庸。

  刘备托孤时给刘禅的遗诏中说: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诸葛亮绝非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臣,刘备也非喜以虚辞之君。

  这些也都证明刘禅并非是无能的人。

  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将整个蜀汉放心交给他来打理。

  刘禅敢于纳谏,又坚持原则。董允说“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他针对“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的情况进行劝谏,刘禅为之改正。

  还有,“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谯周上疏,刘禅亦从之。

  诸葛亮故后,李邈上书指责诸葛亮“身仗强兵”,刘禅大怒,将李邈处死。

  尽管李邈所言在理,但刘禅却能明辨是非曲直,不因他人妄言而盲目决断。

  《能改斋漫录》载:

  “蜀先主庙在成都锦官城外,西挟即武侯祠,东挟其后主祠。”

  有祠就会有刘禅的塑像,显然,蜀中百姓记得刘禅的好,这与刘禅治理蜀汉呈现出清明政治,统治秩序稳定是分不开的。

  (三)皇权衰落时期

  刘备在遗诏中要求刘禅: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

  诸葛亮还亲自抄《管子》、《六韬》等书给刘禅阅读。

  除此之外,刘禅还努力掌握其他技能。

  据《寰宇记》载:“学射山,一名斛石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禅于此学射。”

  刘禅从各方面提高素质,可见他是有志于治道的。

  然而刘禅后期任用宦官黄皓弄权于内,姜维连年北伐为黄皓所嫉致使姜维长期领兵驻外,加剧了蜀汉政权的内部危机,终致钟会、邓艾有机可乘,灭亡蜀汉。

  二: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

  刘禅在位期间,任用贤能、与民休息、制衡大臣,使得蜀汉基业得以延续和稳定发展。

  (一)羁縻政策平定南中,再图北进

  刘禅在军事上表现为先立足巴蜀之地,注重防守后再 图北进。

  诸葛亮曾提出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取益州,积蓄力量,伺机统一。

  北伐曹魏都要由刘禅的批准方行,说明刘禅并不满足偏安巴蜀,也胸怀统一之志,在诸葛亮执政时期积极支持诸葛亮南征北伐。

  诸葛亮率军队南征,七擒孟获,实施“和彝”政策,任命李恢、王伉、吕凯为南中诸郡守,孟获为御史中丞等加强在南中的统治。

  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也非常理智。诸葛亮急于北伐时,他说:

  “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司马懿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又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贸然前进攻魏,并交代“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使得蜀汉在北伐时稳中求进。

  (二)政治手腕独到,亲掌朝政

  刘禅为防止臣子权力太重, 于诸葛亮故后废除丞相制度。

  他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任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把相权一分为二,相互制衡。

  蒋琬去世后,刘禅自摄国政,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局面。

  连年北伐致使国库亏空,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废除“北伐曹魏”的国策。

  在刘禅掌政时蜀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出现 “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

  《华阳国志·后贤志》载:

  “奉使聘吴。吴王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余,民间自足。”

  《三国志·后主传》载,蜀亡之时,国库至少尚存:

  “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绣彩捐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这种局面是以刘禅为首的蜀汉君臣几十年励精图治的结果。

  (三)政权衰颓,极尽保全之能

  263年夏,蜀汉亡,刘禅投降。《三国志》载:

  “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

  刘禅纡尊降贵,为避免更大的伤亡,以个人换取了蜀汉境内长久的安宁。

  《汉晋春秋》载:“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传统观点认为“乐不思蜀”展现了刘禅的昏庸浑噩。

  但若结合时局和刘禅当时的处境看,采取举国降魏,并以“此间乐,不思蜀”回答司马氏,以个人的昏庸、麻木示人,没有一定智量恐难及之。

  “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 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

  刘禅所为无非是为保全蜀汉生民,尽量减少损失,求得善终。

  至于失国,一则大势所趋,再则朝无贤能辅佑,致使奸佞当道,而非他昏庸懦弱。

  三:蜀汉刘禅治国举措形成的原因

  刘禅虽无雄才伟略,但是在位期间任人唯贤、采取减少战争冲突、与民休息等措施,使蜀汉得到了稳定发展。

  究其原因,必须从蜀国的综合国力、蜀汉政治势力及刘禅个人等方面分析,证明刘禅一生是卓有所为的。

  (一)蜀汉的综合实力

  从184年黄巾起义东汉转入割据争雄局面,220年曹丕代汉称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立年号,从此正式进 入三国时代。

  三国之中,魏版图最大,境内有大小郡国九十余个;吴境内有三十余个;蜀境内只有郡国二十余个。

  蜀国版图最小,主要占据巴蜀之地。

  从经济上看,益州之地如诸葛亮所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诸葛亮掌政时连年北伐,致使国家经济亏空。

  在地理位置上,蜀国处大西南一带,四周高山阻隔,不利于向外扩展。

  在军事上,从刘备强征东吴开始,到诸葛亮连年北伐,耗费了大量兵力,军事实力弱小,蜀汉的综合实力远在曹魏和东吴之下。

  刘禅掌政后,对内安抚,采取减少战争冲突、与民休息才是正常举动。

  (二)蜀汉内部问题重重

  刘备建立的蜀汉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的:

  第一股是“本土势力”,为“益州集团”;第二股是“刘璋旧部”,为“东州集 团”;第三股是“刘备亲信”,为“荆州集团”。

  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政治派别利益。

  蜀汉政权由荆州集团所控制,政权内的东州集团属于“士族”,特别是刘备早年忙于奔命,又与士族阶层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主客新旧矛盾。

  三分兵力,在战略上失当。《三国志》载: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惪。 ”

  刘备占领汉中不久,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但孤军深入,致使荆州兵力空虚,东吴有机可乘夺荆州。

  关羽失荆州,蜀汉不能同时进兵攻魏,在战略上显然失去了先机。

  伟人在评价诸葛亮时分析道: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荆州集团势弱,此时的蜀汉必须联合刘璋旧部和益州本土势力,才能长治久安。

  刘备临终嘱咐诸葛亮和李严共同辅政,就是要团结东州集团的势力。

  刘禅也遵循刘备的遗愿,极力维持三个势力集团的平衡,稳定政权内部。

  吴蜀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激化蜀汉内部矛盾,这让蜀汉政权具有不稳固性。

  刘备在猇亭和夷陵大败,蜀汉内部人心不稳。

  《华阳国志》载:“南中诸郡,并皆叛乱。”刘备败退永安后,汉嘉太守黄元就反叛了,待刘备去世,南中地区各郡都开始反叛。

  这说明刘备建立的蜀汉内部新旧矛盾错综复杂,刘禅继位后任用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安抚之策得以平定。

  在诸葛亮辅佐时,一直不肯放手让刘禅亲政,刘禅并没有掌握实权。

  但年少的刘禅并未松懈,而是细心体悟治国之道,形成“平和”的执政风格。

  亲政后,他审时度势从蜀汉实际出发,务实发展川蜀政权,使得原本最弱小的蜀汉政权得以延续。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