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包拯死后展昭就消失了 展昭是接到了什么命令了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对包拯死后,为何展昭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三侠五义》中,包拯是一位著名的清官,因其面庞乌黑,额头上又有一轮弯弯的月牙,执法公正严明被人们誉为“包青天”。

  包拯被塑造成了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

  他主持正义而又无所不能,满足了专制社会下老百姓对清明政治的渴望,以及对清官的期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包拯当权知开封知府期间,他身边有许多得力干将,“御猫”展昭、师爷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这些人帮助他屡破奇案、为民伸冤,成为了当时一段官民和谐的佳话。

  而在包拯的众多属下中,能力最突出的便是有“御猫”之称的展昭。

  展昭在包拯身边陪伴了几十年,他不仅武功高强、屡立奇功,更是无数次救包拯于水火之中。

  对包拯而言,展昭不仅仅是他的属下,更是他的朋友、家人。

  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本来会成为一辈子的莫逆之交。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包拯死后,展昭也立刻失踪,随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杳无音讯。

  要单单说展昭失踪倒也没什么奇怪的,因为在跟随包拯之前,展昭一直是一个江湖人士,随心所欲惯了。

  但是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人却依旧在下一任知府的带领下继续铲奸除恶、为民伸冤,只有展昭一人失去了踪迹,而且此后他竟然没有跟这些曾经的朋友们联系过一回,如此反常奇怪的事情,究竟是为了什么?

  而包拯的死亡,又跟展昭的失踪有什么关系呢?

  (一)“包拯的最后一次打算”

  要说展昭和包拯的感情,绝对是超越了主仆关系的存在。

  《三侠五义》中曾这样记载过:

  “包公之属臣,昭也,乃忘年交,昔常举荐于帝前,昭乃迁。后包公之忧患,昭助之解,常秉烛夜谈,抵足而眠。包公曰‘得昭,犹鱼之得水焉。’”

  由此可见,展昭与公孙策他们不同,对包拯的意义是非凡的。

  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包拯进京赶考的路上,包拯遭遇盗贼,展昭出手相救。

  后来包拯高中进士,仍然不忘记展昭救命的恩情,在顺利办成几件大案之后,没有要任何的封赏,只是特地在皇帝面前举荐了展昭。

  展昭因为武艺高强又行侠仗义,在江湖上有“南侠”的美名,再加上包拯的举荐,所以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并因此受封为“御前四品带刀侍卫”,供职开封府。

  展昭从此便在包拯身边鞍前马后,负责保卫他的安全。

  包拯的一生中办过无数的奇案,从小到农户家耕牛的盗窃案,大到皇室梓密、官宦密闻,他可是一步步走上来的,最后坐到了枢密院的副使这个重之又重位子上。

  要知道书中当时的历史背景那可是崇尚士族的朝代,而那些权贵们又无比地骄傲于自己高贵的血统和出身,所以寒门士子在宋朝能够出头的几乎少之又少。

  而包拯是布衣出身,他身后没有强大的世族力量的支持。

  要使自己立于不倒之地,除却自己出色的业务能力之外,唯一的一条道路就是紧紧攀附着皇族这棵大树。

  因此在包拯去世之前,他就已经是宋仁宗的心腹了,而身处权力中心,代表着皇族利益的包拯稍微走错一步,就会万劫不复。

  在包拯升为枢密院副使的第二年,当时正是深秋,萧瑟的冷风簌簌吹来,年过60岁的包拯便病倒在任上了。

  起初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场风寒,吃吃药就好了,但是没想到久治不好,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原来仅仅是咳嗽、发烧,后来竟然出现了昏迷、吐血等症状。

  包拯意识到可能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趁着自己还有几分清醒的时候把展昭叫来,想向他交代一番事情。

  这时候正是一天的深夜,包拯刚刚从昏迷中清醒过来,见展昭步履匆匆地踏进房门,便直接让他坐到自己的床边。

  随后,包拯便开门见山地说:“今天如此匆忙地把你叫道这来,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可能支撑不下去了。宦海沉浮几十载,妻子和儿女我都安顿好了,现在唯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只有你了。”

  不等展昭开口,包拯继续说道:“展昭,我且问你,我走后你是否还想要从官。陛下对你很是青睐,你将来的前途一定一片大好。”

  令包拯没有想到的是,展昭立即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大人,我当然不会再留下。当初我本来该一生浪荡于江湖之间,是因为想要辅佐您我才进入了官场,然而这些年来官场却实在凶险,远不如江湖逍遥自在。若您故去,我势必会归隐江湖。”

  包拯见状直呼了一口气说:

  “如此我便放心了,既然你无意于官场,那么作为你的朋友,我希望你能做一件事,就是在我死后,你就立刻离开开封府,从此远盾江湖,不再与官场上的这些人来往。”

  展昭这时候就有点疑惑了,起身便问包拯:“大人,您为什么要我这样做呢?”

  “因为你在朝中没有根基,再加上我们多年来破获的这些大案,要案,没有一个不牵扯到当朝的权贵。等我走后,留下你一个人,纵使陛下护着你,但是如果这些权贵疯狂报复,陛下也要顾全大局。”

  “我在世的时候,朝中就有不少人告御状,要求裁撤我们,如果不是我们一次次齐心协力地化解危机、据理力争,也许我们早就身陷囹圄、命丧九泉。所以,我去世后,他们必定会把矛头再一次对准你,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那些贪官污吏的构陷,你必须走!”

  说到这,展昭已经明白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之后两人又据此事详谈了许久,直到第二天清晨。

  所以就有了开头提到的这一幕,在包拯咽下最后一口气后,展昭立刻收拾行囊,隐秘行踪,连夜离开了开封府,甚至连一封书信都未曾留下。

  (二)“尔虞我诈的危险处境”

  包拯临终前说的这些话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因为书中所写的朝代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在当时并非是皇权至上,而是“士人政府”至上。

  皇权被掣肘、压制,而这几代皇帝,几乎都被臣下毫不留情地弹劾过。

  包拯虽然是皇帝的心腹,但仍然要忌惮当朝权贵。

  就说包拯和展昭办过的几件赫赫有名的大案,就基本上把皇室宗亲、豪门权贵得罪了个遍。

  这第一件就是“怒斩陈世美”。

  陈世美是均州人,他自幼孤苦、家境贫寒,父母身上仅有的一点积蓄供他娶了一个媳妇也就是秦香莲。

  两人婚后数十年都十分恩爱、和谐,在这期间陈世美辛苦读书、笔耕不辍,进京赶考后,他一举考上了状元。

  在殿试的时候,陈世美凭借他出类拔萃的文章获得了皇帝的青睐,随后,皇帝将怀安公主指给了他。

  眼见一步登天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陈世美就动了歪心思,他抛弃了陪伴多年的发妻,隐瞒自己已经娶妻多年。

  后来秦香莲找不到陈世美的踪迹,就只能带着孩子上京寻夫。

  陈世美得知这件事后就派了杀手去追杀,但是杀手不忍下手,告诉了秦香莲所有的真相后,就自尽了。

  但是在陈世美的运作下,秦香莲被诬陷成杀人凶手,被流放、发配边疆,中途被陈世美贿赂的官差想要杀了秦香莲却被恰巧经过的展昭所救。

  后来展昭把这件事告诉了包拯,包拯决心还秦香莲清白,于是派人到处寻求证据,来治陈世美的死罪。

  陈世美是太后和公主看中的驸马人选,包拯和展昭的这番做法,可是要公然与太后、公主作对。

  如果陈世美此事一旦被揭发,有损的可不仅仅是皇室的颜面,这相当于也毁了公主的清誉,打了皇帝的脸面,这让公主以后如何再嫁?

  皇帝不是没派人去敲打他们,想让他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包拯性格执拗,展昭又唯命是从,陈世美最终还是被定了罪,被包拯砍了脑袋。

  如此一来,展昭和包拯可是把皇室得罪透了。

  第二件就是赫赫有名、震惊朝野的“狸猫换太子案”。

  在先皇时期,刘妃与李宸妃一同怀孕,先皇曾许诺给二人,最先出生的皇子就会被封为太子。

  刘妃见此就与内监郭槐合谋,在李宸妃生产当日,他们买通了接生的产婆,将一个剥了皮的狸猫调换成了李宸妃所生的孩子。

  因为这件事,李宸妃彻底疯魔,随后就被打入冷宫。

  而刘妃所生的孩子,就被封为了太子,也就是现在的皇帝。

  当时包拯奉旨主审国舅庞昱的科举舞弊案,展昭抓获了一位曾经服侍过李宸妃的宫女,这名宫女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声称自己知道当年狸猫案的真相。

  由此,包拯和展昭算是一脚踏进了这桩皇室丑闻的泥沼。

  包拯办案期间,发现参与“狸猫换太子”案的不仅有现在的太后和皇帝,还有庞昱、八贤王等皇室宗亲和当朝权贵。

  这惊天丑闻一下子被爆出来,皇族的统治受到了空前绝后的威胁,朝廷一时间动荡不堪。

  众人纷纷声讨要诛杀包拯和展昭这两个“乱臣贼子”,但是皇帝一直力保二人,才免除了人头落地的下场。

  但是经过这件事,包拯和展昭可是一下子上了所有世家大族的黑名单。

  包拯临终前和展昭回想起这两个案子,他叹了口气说:“卷入了皇室的争斗中并非我们的本意,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从此隐姓埋名、远走高飞,彻底脱离官场。”

  所以包拯在最后看似是要赶展昭走,其实是为了保护他不受自己的牵连。

  而展昭也没有辜负包拯的善意,从此退隐江湖,不再过问官场的事情。

  其实历史上的包拯跟书中所写的出入不大,他断案如神、不畏权贵,曾多次上书惩处贪官污吏,维护了朝廷和老百姓的利益,深受百姓的爱戴。

  但是史书中却并未提及展昭的存在,而《三侠五义》中塑造出这样一个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的伟大人物,或许就是想写一段两人可歌可泣的友情故事。

  展昭和包拯可以说是一辈子互相扶助才走到了现在,他们一个清正廉洁、一个行侠仗义,都在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