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中关羽为何会败给徐晃?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1分类:历史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一战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封建王朝,北方游牧民族的彪悍与豪迈,与他们生活的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古代,北方少数蛮夷,都很觊觎中原肥沃的土地。
由于与游牧民族有着广大的接壤地带,很多战事由此而生。频繁的战火中,也促使古代北方地区形成了浓郁的彪悍尚武之风,能征惯战的勇将代不乏人。三国时期,仅仅山西地区,就出了很多名震一时的大将。比如五虎上将之首屈一指的关羽,是山西运城人。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张辽,是山西朔州人,徐晃则是山西洪洞人。
就说三国时期,这段历史,是风云诡谲、天下纷争的乱世时期,弱小的刘备集团,被一代枭雄曹操撵得到处跑,关羽最后也被曹操生擒。曹操善于用人,是识英雄重英雄之人,对于一代武将关羽,曹操赏识他的义薄云天不忍加害,所以把关羽留在曹营,想让他为自己卖命。
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虽然身在曹营,但始终不忘刘备、张飞结下的深厚情谊,甚至在入曹营之前,还跟曹操“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
关羽在曹营度过的时间中,与老乡张辽和徐晃意气相投,结下一段友情。不幸的是,他们的友谊未能持续多长时间,因为各为其主,他们最终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山不转水转,建安二十四年的一场大战中,关羽和徐晃再度相逢,只不过这次相逢,是在战场上刀兵相见。
在《三国演义》第76回中,关羽大战徐晃,其中关于二人的打斗描述如下:……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十余合,公虽武艺绝伦,终是右臂少力。关平恐公有失,火急鸣金,公拨马回寨。
我们知道,徐晃可是颜良手下败将,而关羽可是秒杀颜良的人,这么看来,关羽此战败给徐晃,实属不应该啊?那么是不是与关羽“右臂少力”有关呢?我们知道,关羽此前右臂遭受毒箭射中,才有了“刮骨疗伤”精彩桥段。华佗给他刮骨疗伤后告知过关羽,要等过了100天以后才能够完全恢复,在此期间不可动怒,要平心静养。
看似关羽有取胜的征兆,其实也暗示关羽兵败的预测。攻击樊城失败后,已经确定关羽的战略意图失败。因为在这一区域,关羽的军力并不占优,只是利用曹军相对分散而逐个击破。徐晃带领援军的出现已经表明关羽的这一优势已不存在,如果被徐晃拖住很有可能被占有地利的曹军击溃。
《三国志》:
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惧入围,破之,或自投两水死。
徐晃对关羽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摆出一副要全力进攻围头的架势,却突然奇袭四冢。关羽害怕四冢有失,就亲率五千骑兵过来救援,但是他面对的却是徐晃的主力部队。关羽要做的只能尽快脱离战场。但关羽却因为自己的固执己见,没有争取时间快速撤退。
彼时,蜀汉大将关羽从荆州出兵,北伐曹魏,向曹魏控制的襄樊一带发起猛攻。关羽在此战中,达到了他军旅生涯的巅峰状态,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并且把重镇樊城重重包围,旦夕可破。
此时,曹操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忙调集人马南下抵御关羽。大将徐晃临危受命,带领一支人马赶往樊城前线。《三国志》记载:“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为了能在天时地利人和上战胜关羽,仓促之间,徐晃开始拼人头数。大量招募新兵,可想而知,这些新兵蛋怎么能与关羽精锐的荆州战士相比呢?曹操再三嘱咐徐晃:“须兵马集至,乃俱前”,意思是让他不要主动出击,以静制动,等他随后调集的大部队赶到后,再与关羽开战。
此时,曹操干了两件事,一方面从各地抽调精兵强将,一方面积极与江东孙权联络,想让他袭扰关羽后方。
《三国志》载,孙权在回信中说,他马上出兵袭取关羽后方的江陵公安两个重镇,到时候关羽必将回师自救,樊城之围即可自解。
乞密不漏,令羽有备。
孙权在信中再三嘱咐曹操,要注意这件事的保密。尤其不能让刘备集团诸葛亮、关羽知道,否则前功尽弃。
老谋深算的曹操心里顿时产生了两种想法。如果按照孙权的意思,不公开此信,那么最后的战果,必然被东吴所得,所得利益孙权肯定也是首功,于曹操来说,什么都不会得到。如果把这封信公开,那么自己就会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找来谋士,仔细斟酌了一番。
董昭建议说,不妨把这封信故意泄露出去。如果关羽听说孙权要攻打他的后方,必然会加急撤兵而回援,这样一来,我方就可坐视孙权、关羽两虎相争而坐收渔翁之利,樊城之围即可解除。
听完谋士的分析,曹操连声称好,这是跟自己不谋而合。他立即命令,把这封信作为一件“利器”送给前线的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让他把孙权的这封信用弓箭射进樊城中。
关羽接到此“密函”时,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置。他心想,如果此事是假,那么当然可置之不理,如果此事当真,孙权此时乘虚而入,攻占后方,那么即便樊城之战能取得胜利,最后还是归于失败。
《三国志》记载,“羽果犹豫”。他的手下将士也心无斗志,因为他们的妻儿老小都在后方。此时关羽前瞻后顾,很难决断。
再看徐晃这边,当徐晃得到曹操的命令后,便向将士们传达了曹丞相的意思,本来樊城之中的曹军守将,人心惶惶,毫无斗志,很多人已经放弃希望,可当他们得到这封密函时,顿时士气高涨,信心大增。
《三国志》记载,“围里闻之,志气百倍”。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但不可忽视将士们在沙场上的士气。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和巨鹿之战等都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将少兵稀到最后能翻盘逆袭,靠的就是战士们的英勇和士气,策略是一方面,斗志是最主要的。这也是“人和”的另一种体现。
明·徐渭《英烈传》第七十一回: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
善谋决断,把握战机尤为重要。
《吴子兵法》: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意思是,行军打仗,最怕犹豫不决和相互猜忌,此时的关羽正是这种心态。犯了兵法大忌,这场仗要怎么打,关羽又怎么能胜?一封信让关羽吃了大亏,关羽的百战雄师从此斗志全无。在接下来对徐晃的会战中,关羽仿佛换了个人一样不在状态,不知如何是好,心想,如果此时诸葛丞相能在或许能给出一些建议,奈何只是空想。
战前,关羽跟徐晃有过一次对话:
徐晃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关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战场上,各为其主,各忠各皇,昔日好朋友,今日死对头,让人唏嘘不已啊。
此战,最终败给徐晃,并且由此一蹶不振,直至败亡。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在关羽被杀之时,刘备为何要在登基称帝之后才挥师伐吴?
- 11-30 在三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曹操又是如何享年六十六岁?
- 11-30 关羽选择对曹操的赏赐挂印封金,但为何却接受赤兔马?
- 11-30 关羽在拒绝孙权的提亲以后,他的女儿最后嫁给了谁?
- 11-30 关羽被东吴所杀后,次年刘备就在成都称帝是巧合吗?
- 11-30 建安二十四年到二十五年之间,为何成了三国的关键年份?
- 11-30 孙权为何非要杀害关羽?这么义薄云天之人怎能下得去刀
- 11-30 赵云、关羽、吕布都是超级勇将,他们的表现为何有所不同?
- 11-30 关羽在华容道放跑了曹操,诸葛亮为何不以军法处置他?
- 11-30 关羽在刘备心中有极高地位,刘禅为何却对他不是很满意?
- 11-30 要知道东吴从来不缺乏帅才,关羽为何对其完全不屑一顾?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