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刘备在临终前为何要提拔王平?原因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0分类:历史

  王平,字子均,籍贯益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这是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刘备临死前为何要提拔王平?这是很多三国迷热衷的话题之一。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说一说刘备。

  在整个三国,刘备一直是很多人追捧的偶像,他的仁义,他的格局,尤其是他的用人,都非常特别。刘备一生结识关羽,张飞,拉拢赵云,魏延、黄忠,拜请诸葛亮、法正、庞统为军师,最终建立蜀国。

  刘备虽为汉室后裔,不过他是三国首领出身最低的一个,不信你看,曹操的祖上是当大官的,孙权是继承哥哥的天下,所以,刘备很难与他们比肩。再说实力与影响力,刘皇叔更没有可比性,他也是最弱,这是众所周知的。

  因为曹操和孙权都有自己的地盘,都有自己的队伍,但刘备没有,他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有话语权的时候并不多,不过,最后他依然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可见刘备自有他的高明之处。

  公元211年到214年,刘备花了将近3年的时间夺得西川;公元215年,再次与孙权“画地为牢”,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数郡;219年,刘备在汉中打败曹操,实力猛增。

  收回汉中以后,刘备破格提拔了魏延,让他统领汉中,这让大家都对刘备的决定很惊讶,因为很多人当时都认为应该是张飞。最后,张飞去守了阆中。魏延在汉中日日练兵,修建城池,可以说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

  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挥兵5万攻打孙权,气势强劲。不过,刘备没有想到的是,东吴新人陆逊熟知兵法,他拖延时间,依靠地形优势,采取火攻之法,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刘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

  夷陵之战大败,刘备退守白帝城,尴尬之余不得不答应再次和孙权联盟。公元223年,刚刚吃完团年饭,刘备就发现自己身体已经出现了异样,3月初,刘备便安排了后事。

  《三国志·先主传》: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在永安,刘备安排了诸葛亮接管蜀中军政大权,让李严做了尚书令,负责辅佐诸葛亮。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里的重头戏,“托孤”只是刘备的一个恳求。《三国志》记载: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如果刘禅能力不行,你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刘备心中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当然不是。

  此外,刘备还有一个要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内心还是很担心诸葛亮掌权的,同时,他觉得马谡此人只会纸上谈兵,不务实,不可大用,想让诸葛亮对此人严加防范。不得不说,刘备的城府确实深不可测。

  除了这两件事外,在人事任用上,刘备向诸葛亮提出2个人选,一个是向庞,另一个是王平。有人质疑了,为什么不是赵云或是魏延?

  “五虎上将”当时只剩下赵云,而且他当时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能为蜀汉建功立业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所以不切实际。那么魏延怎么不行?

  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的,自己卧病数月以来,魏延始终没有来过永安一次,甚至连一封慰问信都没有。当年,关羽被害之后,张飞星夜兼程赶到成都质问大哥为什么不发兵攻吴为二哥报仇,而魏延呢,内心波澜不惊。往好了想,魏延是军务缠身无暇抽身前来探望,往坏了想,他根本没有把刘备放在心上。联想到黄元反叛在先,刘备自然不能重用魏延。

  向庞则不一样,刘备亲眼所见他为国付出,而且此人忠实无二心。《三国志·向朗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在陆逊的猛攻之下,向庞依然可以保持整营完好,至少在军事谋略和管理上,他有突出表现,可堪大任。

  刘备弥留之际单独提拔一人,他就是王平。此人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可以说是蜀汉后五虎上将之首。王平颇有当年关羽的风范,而且他做事沉稳、低调,为人谦逊,可以说是刘备精心预留的人选。

  王平一开始是曹操帐下,建安二十四年于刘备征战时败下阵来。此时,要么守节就义,要么倒戈投降。王平此前早已听说刘备行仁义之师,深受百姓爱戴,所以他当了降将。

  要说刘备确实精通驭人之术,他对王平的性格早已了如指掌。归顺后,王平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后来干脆将汉中委任给他。事实证明,刘备的做法是正确的,毕竟王平就是益州人,对汉中的地形十分熟悉,在地形勘察、排兵布阵方面很有见地。

  可以说,没有王平的归降,便没有了后来王平的名垂青史,是刘备成就了王平。而王平对新主的知遇之恩大受感动,在建立蜀汉基业中,兢兢业业,忠心不悔。最让王平名声大噪的,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的表现。

  建兴六年,王平随诸葛亮北伐,当时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王平为先锋。由于马谡的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街亭失守。街亭大败,给诸葛亮北伐带来致命一击。虽然马谡败了,不过王平带领剩余的部队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一度吓阻了敌军。

  街亭所在位置

  经此一战,诸葛丞相认为王平确实是一位有谋略有胆识的将军。孔明赏罚分明,因战时有功,王平随后被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再次出兵伐魏,后由于身体原因,不宜再图。诸葛亮死前曾与杨仪等人秘密安排自己死后退兵事宜,暂定魏延断后。待诸葛亮死后,杨仪前去试探魏延,魏延果然心有不服。

  魏延觉得自己大材小用,甚至觉得不能无功而返,还要与曹魏的司马大军一决高下。由于魏延的作乱,导致蜀军人心惶惶。王平得知后,率军征讨魏延,最终被王平斩于马下。

  一直以来,曹魏视蜀汉为心头大患,而川蜀大地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不过蜀地向来易守难攻,所以曹魏集团一直觊觎而不得。延熙七年,魏帝派将领曹爽率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当时汉中兵力不足3万,千钧一发之际,汉中军营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王平临危不乱,而且他果断拒绝了“以退为进”的战略打法。

  在王平看来,打仗不一定就是人多能胜,天时地利与人和,每个因素都能决定战争的走向。王平说: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得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应该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

  虽然有人持续反对,不过因为护军刘敏赞成王平的意见,因此便依王平的计策行事。

  一方面,王平让大军尽量拖延时间,给后援力量争取足够时间;另外,他安排广大将士们熟悉地形,据守关隘。在王平的正确指挥下,曹军大败。这一战意义重大,不但替关羽报了仇,也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气。王平也因为这一战而名扬天下,载入史册。

  自此,汉中要地一直被蜀军掌控。

  这次大战之后,王平便病逝了。可以设想,如果王平多活10年,后期的姜维不可能会如此被动。即使当时钟会伐蜀,汉中也绝对不会如此不堪一击!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纵观王平的一生,可谓谨慎。据史料记载,王平识字不多,甚至说不会写字,不过,他却喜欢听别人阅读古籍,自己则在一旁体会故事情节,犹如身临其境。

  不识字不代表他不懂礼义廉耻,不代表他没有法度,相反,不管在什么时候,王平都谨小慎微,行事光明磊落。所以,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重用王平就不足为奇了。

  就像影视剧中所说的那样,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蜀汉的主心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就已经走上下坡路,最终蜀汉政权葬送于后主刘禅之手。王平在维护蜀汉政权的道路上,虽然有自己的不世之功,奈何他势单力薄,即便再有本事,也难以改变蜀汉被曹魏鱼肉的命运。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