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汉景帝在位时期爆发七国之乱 对此事负责的人是谁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朝七国之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看一看。汉景帝时期为何会爆发七国之乱?第一责任人是刘邦吗?

  “吴楚七年之变”,汉景帝在汉文帝面前连骂十八次:“都怪你,害得我丢了这么大的一个烂摊子!”然后骂了他的祖父汉高祖一百次:“都怪你!”

  他终于将晁错连斥一千八百次:“都是你自作主张,如今只能用你的人头来平定天下之愤了。”

  汉景帝明显有些手忙脚乱,其实这件事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当年他登基不过一年,背负的都是以前的旧帐。

  01.刘邦亲自栽种的灾难

  刘邦登上皇位后,无视朝堂上的大臣们的抗议,将自己的封地制度从垃圾场中拉了出来,册封了自己的七个儿子,封了自己的亲哥哥刘交,封了自己的刘濞。

  也就是这种行为,才导致了“七国之乱”。

  刘邦活着的时候,君臣之间的血脉很亲近,刘邦也能控制局面,但是汉景帝登基后,一切都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让人失去美,刘启可以当上帝王,但我们都是刘的人。

  更要命的是,刘邦的册子都是真的,那就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极大的权利,他们拥有自己的财务,可以自己指定自己的臣子,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国家,在这样的局面下,他们会臣服于谁?

  就拿刘邦的亲外甥刘濞来说,吴国出产大量的铜钱,能自己出钱,还能用海水烹制食盐,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过着比帝王还惬意的生活。

  根据以往的经验,出现这样的局面只有两个,一个是诸侯渐渐与中央分离,另一个则是在战争的压力下,诸侯叛乱。

  从刘邦被册封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他们和各大诸侯国的矛盾!

  但汉景帝却将“七国之乱”归咎于刘邦,这本身就不公平。

  刘邦在建立自己的时候,也遇到了和秦始皇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郡县制度和分封制。

  秦统一六年之后,一帮文人墨客为了郡县与爵位之争,争的不可开交,秦始皇终于陈词说:“周王室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封邑制度,大秦不可再故步自封,郡县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

  没想到郡县制度并不完善,秦帝国第二次灭亡的时候,就有人尖锐地说:“秦朝二代灭亡,就是没有诸侯支持,所以,分封制更好。”

  分封制度是不是很好?刘邦却不这样想,项羽麾下十八位王爷中,有哪些人对他忠心耿耿?就算是英布,也背叛了他。

  实行分封制后,刘邦对他的忠诚有所顾忌;实行郡县制度,刘邦最担心的就是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这可如何是好?

  这是一种“混业经营”,郡县与封地并存,各得其所。刘邦还做了一个“除异族王爷,自此之后,刘不王不再是他的了。”

  这简直太好了,所有的诸侯都是刘姓子弟,郡县归皇上管辖,封地归刘姓子弟管辖,肥沃的土地不会被外人染指,甚至可以说是群星环绕。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郡县和封地都有好处,从长期来看,郡县是最好的选择,但在汉朝刚刚建国的时候,割让土地对新的国家更加有利,也是一种方便,所以刘邦被册封也是一个错误。

  02.汉文皇帝刘恒的残害

  汉文帝在当政的时候,就察觉到了这些国家的强大,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只是没有将这些国家连根拔起,反而把自己的责任推到了景帝的身上。

  当时,贾谊和晁错等人都曾建议《削藩策》。汉文皇帝并不急于削藩,反而采纳了贾谊所说的“以天下之力,以天下之势”。

  “群雄逐鹿”是怎么回事?简单的说,就是将各大贵族分割为一个个小贵族,扩大自己的领地,而不扩大自己的领地,导致各大势力被瓜分,最终再无反抗的力量。

  “推恩令”在汉代是由贾谊“以众立诸侯,以其人之力”为基础形成的。

  或者说,贾谊这一招“阳谋”看似高明,无声无息地让诸位君王都能轻松地死去,但问题在于,这些诸位王爷又不是蠢货,能看出朝堂的“险恶用心”,难免会有一些抵抗。

  既然这样,为什么汉文帝会选择贾谊的钝刀子,而不选择晁错的那一剑?因为汉文帝有两个顾虑。

  第一,汉文皇帝登基之时,当时的国家实力尚弱,无法与各大势力相抗衡。

  吕后时期,尽管国家的财政情况很好,但楚汉之战留下的伤口却很难愈合,朝廷用钱对付吴国都很吃力,如果群起而攻之呢?

  因此,汉文皇帝现在要做的,就是全力发展自己的国家,对于那些贵族,他只能用比较柔和的手段来打压,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会发生战争。

  第二,汉文皇帝从庶族“转正”,引发了各诸侯王法义上的反对。

  若非汉惠帝在“平定诸吕”之战中,所有的皇子都死了,汉文帝根本没有登基的机会,更别说他还没有为齐王系做出什么贡献。

  齐王系的人最不满,齐王刘襄的宝座被夺,刘章也从赵王改为了城阳王,这一切都是他哥哥的功劳。到了汉文帝,更是将齐国分为八个国家,齐国的势力也被大大的削减。

  就是淮南王刘长,也对“大兄”不屑一顾,最后直接发动叛乱。

  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文帝若是将怒火发泄到其他诸侯身上,无疑是自寻死路,所以他选择了更加柔和的手段。

  03.刘启对汉朝政策失策的影响

  “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汉景帝,他当时做的太过分了,在一次的争斗中杀死了吴国的王子,导致了吴王刘濞谋反。其次,他拒绝了晁错的“削藩之计”,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张。

  这两个原因都很合理,只是有些极端。

  私人的仇恨对大局的作用微不足道,哪怕是刘濞,也不会以此为借口。汉景帝杀死晁错以讨群臣欢心,并不代表他就真以为晁错的削藩计划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他太过慌张,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晁错说的很明白:“各大诸侯会造反,各大势力迟早会造反,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就开始。”

  看得出来,晁错对于削藩的后果,是相当清楚的,而且一针见血。在这场政变中,他的错误并不在削藩上,他只是知道后果严重,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抱着一种希望,所以他才会如此茫然。

  04.“七国之乱”的实质:全因“月亮”而起

  这样,“七国之乱”就不用由刘邦负责了,汉文皇帝刘恒也不愿意背锅,甚至晁错和汉景帝都没有做错什么,这件事情到底应该由谁负责?

  我个人觉得这个“月亮”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缺陷,是一个历史上不可避免的命运。

  这是什么意思?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区分。

  郡县制度和分封制度实际上都是在谈论一个问题:国家的权利与收益怎么分配?分封制度是君权与君王共同分享的一种制度,即君王是公司的股东,同时也是权力的拥护者和制衡对象;郡县制度是皇帝专政,百姓皆为其打工。

  郡县制度下,谁也不能瓜分皇上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皇上就不能支持自己的力量,如果这样的话,皇位就像是躺在海滩上一样。

  因此,皇室在不接受那些威胁的贵族的时候,也要寻找自己的支持者。这种势力在西汉中期和晚期出现,而且逐步扩大,形成了士族阶层。

  在西汉中叶以前?遗憾的是,士族并没有在历史上建立起一个阶层,也就是在它的雏形中。

  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并不是专制,只是缺乏支持。刘邦也不是笨蛋,他也有自己的追随者,但是他要去哪里?不能再选了!

  所以他不得不任命刘为诸侯,取代其他的王爷,培养吕氏的亲信,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三角形。

  我们清楚地看到,士族阶层的崛起,诸侯和外戚逐渐衰落,没有了崛起的机会,其中的疑点就在于此。

  七国之变,与刘邦、汉文、汉景帝、晁错无关,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