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绛任相期间有哪些作为?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18分类:历史

  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初授校书郎,补渭南县尉,拜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任职勤勉,屡有匡补。元和六年(811年),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与权贵有隙,托称足疾,请求去职,被罢为礼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唐穆宗、敬宗时,两任东都留守,又拜尚书右仆射。唐文宗时,被召为太常卿,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山南兵变,李绛为乱军所害,年六十七。册赠司徒,谥号“贞”。

  主要成就

  李绛潜心匡时济世,屡屡上疏,常以唐玄宗先治后乱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用治生于忧危,乱生于放肆的道理劝谏宪宗,劝其选贤举能,任贤政治,并提出贤则当任,任则当久的主张,他任宰相期间,曾多次建议唐宪宗削藩平党,并积极参与谋划。利用藩镇内部矛盾,使魏博节度使田兴(田弘正)听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镇势力。

  李绛喜实厌虚,在朝勇于犯颜直谏。他曾说:“身居国家重要职位,只图惜身不敢直谏,是臣辜负于君王。若臣子为国为民不看圣上脸色说话,敢于做出不顺从圣上的事,而被治罪,是圣上负于臣子。”宪宗听罢很受感动,说道:“卿告朕以人所难言者,疾风知劲草,卿当之矣。”李绛还反对大臣无原则奉迎上意,粉饰太平。为此,常与人争辩殿上。宪宗曾称赞道李绛:“绛言骨鲠,真宰相也。”

  李绛在任华州剌史时,还禁止猎捕鸟兽,以保护自然生态。

  轶事典故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权宦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国寺。他依仗权势,擅自立了一个《圣政碑》,并请求翰林为其撰写碑文。时任知制诰(专为皇帝起草诏令)的李绛听到消息后,立即向宪宗上奏,直斥功德碑的弊端:

  “陛下布维新之政,划积习之弊,行前王所不能行,革历代所不能革,四海延颈,日望德音。今忽自立碑,以示天下不广,彰满假之渐,招矜炫之讥耶?陛下治国很有成就,有目共睹,却要立功德碑,自我炫耀,难道是想招来天下的讥笑吗?圣德、皇猷岂是能用一块碑几行字所能概括的,如果真要立碑,反而有损形象。高祖、太宗创开元、贞观盛世,也未立碑,难道陛下的功德还能超过先祖吗?尧、舜、禹、汤、文、武,皆无立碑之事,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游泰山立过碑,为百王所笑,万代所讥,史称为失道亡国之主,岂能追秦皇暴虐不经之事,而自损圣德?何况此碑在安国寺内,碑文本应记载与寺院有关的内容,如记载陛下的功德,实在是不伦不类。请陛下特令罢修。”

  宪宗览奏后,不好发作,只好说:“李绛是忠臣。”命人把碑拽倒。吐突承璀当时正在旁边,不高兴地说:“碑体积太大,恐怕拽不倒,慢慢拆吧。”实际上是心存侥幸,想暂缓执行。没想到宪宗正在气头上,听罢即厉声喝道:“拽不倒就多用几头牛拽!”吓得吐突承璀再也不敢吱声,只好动用了一百头牛,把自己费尽心机立起来的碑拽倒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