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诸葛亮每天“三四升”米 司马懿为何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9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每日吃“三四升”米,司马懿为何料定其命不久?

  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三年的准备,发动第五次北伐,大军兵出斜谷,可结果不但北伐无功,就连他本人也被司马懿预测到了死亡的结局。

  蜀军在四月占领距郿县和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本来要渡过渭水攻陷北岸的积石原,却被魏将郭淮抢先一步,两方大军只能在渭水南北岸僵持了三个多月。

  诸葛亮只好不讲武德,派人给司马懿送一套女装,骂他胆小像个娘们似的,还派使者去挑衅。

  谁知司马懿表面笑嘻嘻,还关心起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来。

  司马懿问他:“你家丞相每天吃得咋样,营里事情忙不忙?”,使者也是个实诚人,看这些也都不是机密,就如实回答:“丞相早起晚睡,一天吃不过几升米,凡是二十军杖以上的事务都要亲自过目”。

  司马懿一听,料想诸葛亮命不久矣,在送走使者后就把这情况告诉了手下,继续采取拖延的战术。

  果然,诸葛亮在八月中病情恶化,向劳军的李福交代完后事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

  司马懿能从几句话就判预测葛亮的死亡,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基于对整个战场环境的了解,抽丝剥茧才能得出这样高深的结论。

  我们先看看《资治通鉴》里,使者回答司马懿的原话,了解诸葛亮是如何“食少事烦”。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早起晚睡,军中凡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他要亲自审批判决材料,确保没有冤假错案。

  诸葛亮治蜀时推行严刑峻法,但审理公平公正,像亲信的马谡,犯了错也是该杀就杀,绝不徇私,所以法律虽严但抱怨的人不多。

  这是他对刑罚认真负责的表现,但也必然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

  而从使者的“不至”可知:诸葛亮一天几升米的摄入量是不多的。

  按照现在所搜集到的两汉量器,经实测之后可以得出,汉朝的一升约为现在200毫升左右,诸葛亮所吃的四升大概为800毫升,最多也就装满三个平时常见的那种家庭碗。

  这还是一天的食量,以一天两顿来计算,诸葛亮一顿还吃不到现代人两碗饭的分量。

  现代人少吃米饭等主食,可古代的饮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特别是随时准备作战的大军,更没条件去享受了。

  秦汉时期边军的配给,就是粮食和大酱,腌菜这些,急行军的时候不起灶,只携带干粮和风干肉,所以米饭必须要吃。

  诸葛亮身高八尺,根据出土的汉末铜尺来看,一尺大约为23.5厘米,所以他身高在188左右。

  一个188的山东大汉,一天进食不过两三碗饭,他身为主帅,也经常亲上战场指挥,消耗过大,摄入量却远远不达标。

  我们常说三十岁前人找病、三十岁后病找人,何况诸葛亮已经54岁了,身体素质肯定比不上二三十岁的时候。

  偏偏他熬夜加班,早上没补觉,吃得少,军务繁重,加上当时是七八月份,正是夏天,还没到立秋,气候炎热。

  我们甚至可以猜测,当时司马懿已经推断出诸葛亮有病在身,才会说他“命不久矣”。

  除了饭量之外,司马懿从诸葛亮一系列的反常行为中,看出他不能长久。

  第五次北伐是诸葛亮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大军高达十万人,为此战他做了不少准备。

  包括制造运粮用的木牛流马、在黄沙一带屯田积粮、出征前邀请东吴出兵等等。

  在战术方面,诸葛亮也更加主动,选择比较冒险的斜谷道作为出兵路线。

  以前出兵都是走祁山路线,虽然要翻山越岭,可相对比较安全,诸葛亮只在第一次北伐时,让赵云作为疑兵驻扎在斜谷,引诱曹真长安主力。

  诸葛亮一开始主要是稳定战线,在占领五丈原之后,就发兵抢夺积石原、阳遂等地,可都被郭淮挡住。

  双方在渭水相持了三个多月,蜀军都不能往前推一步,但此时的诸葛亮还不急着决战,他把希望寄托在江南的东吴。

  当年五月,东吴三路大军北伐,孙权率大军进攻合肥,陆逊进攻襄阳,孙韶进攻广陵。

  可魏国防守严密,吴军从五月打到七月,一直攻不破防线。

  到了七月中旬,魏明帝曹睿派秦朗率两万精锐增援司马懿,同时御驾亲征,才走到距离合肥还有几百里地的寻阳时,孙权就撤军了。

  东吴退兵,两头夹击的计划失败,加上秦朗增援赶到,诸葛亮只能求和司马懿一战,让他来进攻自己设好的阵势,以打破僵局。

  这是两人的第二次交手,司马懿有230年那次的经验,他认为诸葛亮远道而来,军粮消耗过大,外边也没了援助,迟早也是会撤的。

  可是诸葛亮不但不撤,还不断挑战魏军,连送女人衣服这种小孩子把戏都玩出来。

  他这次北伐出尽了整个蜀汉的家底,耗资巨大,大有豪赌一场的气势,完全不适合以往他谨慎的战术。

  也是因为如此,司马懿判断,孙权的失败和关中战场的僵持,让诸葛亮急火攻心,有点乱出牌了。

  后面使者回答的内容,让他更坚定这个想法,所以司马懿才会断定,诸葛亮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除此之外,司马懿这样说,也是为安抚魏军,他不但在拖延诸葛亮,也在拖延魏军内部。

  早在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就因为保守而让手下人感到不满。

  230年春天诸葛亮北伐时,他采取扰而不打的战术,派轻兵侵扰,让蜀军无法成功收割到陇西的粮食。

  当时魏军诸将对这种战术非常鄙视,其中还不乏贾诩、张郃这样的重臣。

  贾诩讽刺司马懿,说他“畏蜀如虎”,让天下人笑话,张郃指责他“不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

  司马懿拗不过诸将的要求,硬着头皮打了一战,结果大败,损失3000人、玄铠5000领和角弩3100张。

  之后他总结教训,继续采取扰敌固守策略,把蜀军拖到六月,粮尽撤军。

  这次一开战,司马懿就计划依旧靠拖延来消耗诸葛亮的士气和军粮,让他不战而退。

  但诸葛亮步步紧逼,不但派人来挑战,还送了女装给他,这司马懿能忍,可手下人忍不了。

  司马懿为缓解诸将的怒火,还得和曹睿做一场戏,上表请战。

  曹睿了解司马懿的想法,派卫尉辛毗拿着诏书劳军,要求司马懿坚守,绝对不能出战。

  这场戏暂时缓解了魏国诸将的怨气,但司马懿必须要给诸将信心,要不然的话,到时候集中爆发起来,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司马懿询问诸葛亮起居饮食后,没有选择和将领开会,而是将判断告诉手下亲信,很显然,他是要让这说法自动散播到军营中。

  在《晋书》中,还记载过他夜观星象,看出诸葛亮必败的预兆。

  “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

  司马懿是要用这些,来说服军中的将领,忍一时之气,诸葛亮迟早会失败的。

  而且他弟弟司马孚曾来信问过军事,可见虽然曹睿出面,可朝廷中的士族对这坚守策略也是有不少疑虑的。

  司马懿在给弟弟的回信中,把诸葛亮批得一无是处: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孚是曹魏的财政经理,负责着关中战场的调度,他和司马懿的军情讨论自然会在朝廷中流传开来,不管有异议的士族们是否相信,至少给他们吃颗定心丸,能尽量拖延一点时间。

  作为蜀汉集团的实际负责人,诸葛亮是内政、军事的多面性高手,凭着蜀汉一州之地,战场上却总能掌握着主动,以弱打强,反让强者避战,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惋惜诸葛亮事必躬亲,无论大小都要管,名气又太高,把自己累死不说,培养出来的继承者们都是“萧规曹随”,规规矩矩地按照他制定好的路线去走,让蜀汉逐渐失去了生气。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