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知道马谡不可重用 历史上有什么记载存在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对刘备和马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临终前,为什么了解马谡不可重用?
马谡,字幼常,是“马氏五常”之中最小的一个,其他四个分别是伯(孟)常、仲常、叔常、季常,其中最厉害的是老四白眉马良。
马谡作为马良的弟弟,才过人,好论军计,也是非常有本事的,然而,刘备在临终前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为什么了解马谡不可重用呢?依据《三国志》中相关历史记载,分析如下三个原因。
其一,马谡的才能被其兄马良的光芒放大。
马良有白眉毛,又有才,因此被称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但是他和“神笔马良”不是同一个人。马良非常有才,刘备担任荆州牧的时候,他是州从事,在刘备入川后,他辅佐关羽镇守荆州。
马良最善于外交,曾起草出使东吴的文件,并奉命出使东吴,不卑不亢,得到孙权的恭敬接见,完美完成任务。
刘备221年称帝后,马良被任命为侍中,跟随刘备征讨吴国。马良奉命招安了武陵一带的五溪蛮沙摩柯等部,跟随刘备伐吴。然而,不幸的是,刘备蜀军战败,马良和沙摩柯都死于乱军之中。但这并不否认马良的外交能力。马良是蜀国杰出的外交家之一。
马谡就是在四哥马良的光芒下长大的,让人们过高期望马谡,认为马谡的才能不次于乃兄马良。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被人们过高期望,导致他名过其实,在绵竹之战中没有力挽狂澜,导致蜀汉被灭。如果诸葛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或许能在绵竹之战中力挽狂澜,使蜀国转危为安。
其二,马谡读书多,实践少。
马谡,爱好读书,自幼熟读兵法,论理论知识,他不只甩目不识丁的王平几条街,就连其他蜀将也比不上马谡。然而,由于马谡之前都是担任县令、太守、军师参谋等职位,导致其军事实践不足。诸葛亮也意识到马谡的实践不足,于是“违众拔谡”,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提拔马谡为先锋,让其守街亭。如果马谡成功守住街亭,经受住考验,很可能得到诸葛亮的进一步重用。
然而,马谡却是一个“书呆子”,不知变通,按照兵书上的记载,放弃在当道口安营扎寨而是在旁边的山上屯兵,被魏国大将张郃来袭,切断水源,街亭失手,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从这一点来说,马谡是蜀国的千古罪人。
其三,马谡没担当,难当大任。
马谡是蜀汉丞相诸葛亮最看重的后起之秀,本来前途无限光明,但他却因为失了街亭,丢了性命。据《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中相关记载:
“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这句话的意思是,马谡在街亭失守后,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并逃到了向郎那儿。他的好朋友向朗知情不报,后来被诸葛亮了解,向郎也因此被罢官。
马谡在丢了街亭后,没有担当,没有主动承担丢失街亭的责任,而是畏罪潜逃。他作为一个蜀国大将,作为一个男人,太没担当了。这样没担当的人,焉能重用。如果换成一个有担当的人,在丢失街亭后,他很可能多次拼命攻打街亭,尽最大努力再次拿回街亭。即使收复不了街亭,这个大将也应该回到蜀汉,面见丞相诸葛亮,向其请罪,而不是畏罪潜逃。
刘备自然不可能了解马谡后来丢街亭的事情,但是他很可能从马谡在绵竹、成都担任县令、越隽担任太守的时候,干了某一些事情却没担当看出来。这些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只能如此推测。
结语
刘备识人看人非常准,如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就是刘备挖掘出来的,诸葛亮这个合格的托孤大臣,也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然而,诸葛亮看人的水平却不怎么样,如他在病逝五丈原后,长史杨仪和大将魏延内讧,导致蜀军自相残杀,魏延身死,后来杨仪又死去。
因此,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刘备了解马谡“言过其实”,不能重用,因此才在临终前郑重告诫诸葛亮。惋惜的是,诸葛亮自认为自己非常聪明,没有将刘备临终前的话当回事,重用马谡,失守街亭,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悲乎哀哉。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刘备在寻访中将谁认成了诸葛亮?
- 11-30 在真实的历史上,刘表这位荆州之主有让荆州给刘备吗?
- 11-30 面对几乎荆州这个富庶之地,刘备为何要婉拒了刘表?
- 11-30 刘备前来投奔刘表,可刘表为何只是让他驻守新野?
- 11-30 刘备前往投靠荆州牧刘表时,刘表为什么要收留刘备??
- 11-30 在刘备寄寓荆州时期,刘表对刘备又是怎样的态度?
- 11-30 刘表对刘备推心置腹,事实上两人的关系真的那么好吗?
- 11-30 刘备投奔刘表以后,他在新野这个地方共呆了多少年?
- 11-30 诸葛亮应该去刘表手下任职,但他为何却偏偏追随刘备?
- 11-30 刘表也算是一代枭雄了,他为何要将荆州托付给刘备?
- 11-30 赵云做了哪三件事?以至于刘备对赵云一直都很冷淡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