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司马昭到底是怎么死的 被长子司马炎毒死是真的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昭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的司马昭,真的被长子司马炎毒死了?
提起司马昭人们肯定是不陌生的,对于后人来说,司马炎更是不陌生的。司马炎作为司马懿的孙子,统一三国,建立了历史上的大统一王朝——晋朝。不过在晋朝的所有皇帝中,司马炎是最有作为的一位,其余的晋朝皇帝,都不行。
曹魏的大权一直从曹操开始,到曹叡时期,都是掌握在曹氏家族中的,可是到了曹叡死后,设立了两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司马懿和曹爽。这时候的司马懿就已经开始谋划自己的“大事”了,这件事就是篡权。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高平陵之变。
当时的司马懿装病,结果曹爽带领曹芳一起出皇宫,结果可想而知,司马懿夺得了兵权,在这样的时候,曹爽与司马懿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时候的司马懿根本不可能手软,可是曹爽这个人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
曹爽竟然选择了投降,于是司马懿将曹爽诛灭。这时候的司马懿正式成为了曹魏的掌权人。只不过这时候的司马懿已经年老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那么司马懿的死,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两个比较厉害的儿子,谁做接班人?
这两个人无疑是司马师与司马昭。司马师没有后代,于是就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这样一来司马攸就是司马师名义上的儿子了。那么司马师与司马昭是亲兄弟,两人的关系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权力面前,什么都不值一提。
当初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大业,这时候的司马师将自己的能力发挥了出来。只不过司马师没有儿子,可是司马昭有九个儿子。于是就将司马攸过继过去了。司马师在寿春二叛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可是这时候的司马师其实是有病在身的。
换句话说,司马师在寿春二叛中,完全是可以不去的。可是在朝廷的建议下,司马师又去了。这给出朝廷建议的人,就是司马昭的心腹,傅嘏、王肃和钟会。这三人鼓动了朝廷让司马师带军出征。结果司马师去世了,问题又出现了。
司马师的死,让司马昭犯了难。司马师去世后,接管大权的就是司马昭,当时的朝中司马昭是有很大势力的,司马懿其余的儿子根本不能够相比。司马昭接班司马师,这其中是否有阴谋,也不得不让人怀疑。司马师当初肯定是要传给司马攸的。
那么问题来了,到了司马昭的晚年,同样面临接班人的问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时候的司马昭就已经是显露出谋朝篡位的心态。那么司马昭的儿子肯定了解,无论是谁做了接班人,那么结局肯定是要做皇帝的,这样的情况无人不会动心。
司马昭是继承的司马师的权利,是兄终弟及。从古代的制度来看,这就不适合礼法,名不正言不顺。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昭想要将权力传给司马攸,在法律上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儿子,但是血缘上他仍然是司马昭的儿子。这一点肯定引起了司马炎的反对。
当初的朝廷大臣都是支持司马炎的。三国演义对司马昭的死,也是模棱两可的。三国演义对司马昭的死描写为:“昭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时八月辛卯日也。”
根据这样的描写可以看出,司马炎有可能是杀了司马昭,毕竟最后这句话的描写是非常可疑的。可是三国演义属于小说,不是正史。从东汉的制度来看,司马炎是嫡长子,属于王位的第一继承人,这时候的司马昭有想法将王位传给司马攸。
从这一点来说,司马炎是有可能将司马昭毒死的。之所以会流传司马炎毒死了司马昭,主要是三国演义的描写,这样的描写难免让人浮想联翩。可是司马炎当时在朝中有很大的势力,他没有必要去冒这样的风险,假如失败了,那么自己的命都会不保。
司马炎没有必要冒险杀父,当时的司马昭不是皇帝,只是有一个爵位而已。这时候无论是谁做接班人,那么只是王位,绝不会是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炎更没有冒险的必要了,可以说司马炎的王位是唾手可得,他在朝中的势力,是有很多人支持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钟会手中有二十万精兵,但为何还是不能推翻司马昭?
- 11-30 司马炎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何放着那么多正常的儿子不选?
- 11-30 在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这个生性多疑的人如何试探他?
- 11-29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么司马昭有想过称帝吗?
- 11-29 刘禅真是个愚蠢的皇帝吗?他又是怎么回答司马昭的?
- 11-29 “弑君”是人神共愤的行为,司马昭对此又是如何处理的?
- 11-27 司马炎为缓解之前的压力,他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 11-27 司马炎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终于励精图治开创太康之治?
- 11-27 司马炎怎么对待少数民族?太康之治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
- 11-27 太康时期的经济怎么样?司马炎即位后有哪些制度改革?
- 11-27 司马昭取代曹魏政权之后,为何要以“晋”作为国号?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