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凭借口才为刘邦夺下70座城池,为何最终被烹杀?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1分类:历史

  郦食其,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人,秦末楚汉时期刘邦部下,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说客,郦蟠十一世孙,中国郦姓宗族列第七十一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接下来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曾以刘邦谋士郦食其(lì yì jī)为主人公作过一首诗: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在李白的诗中,郦食其的形象性格很鲜明,高阳酒徒,性情孤傲,初见刘邦便是一通雄辩,此后更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刘邦拿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着实有天下第一说客的风采。

  依在下看,李白之所以为郦食其作诗,乃是因为其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豪放气息正符合李白的口味,而不是李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豪放说客。

  其人豪放,这不仅决定了郦食其在刘邦阵营的实际地位,也决定了郦食其的最终命运。

  史书上说,郦食其是战国末期人,生于魏国陈留高阳,早年喜读书,好纵横之道,但因为性情太桀骜不驯,郦食其虽有纵横家的雄辩之才,却始终没有出来建功立业,公元前225年,秦国攻灭魏国后,郦食其家贫落魄,沦落为陈留门吏。

  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陈胜项梁等豪杰纷纷起兵反抗暴秦,这本是有才有志之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然而郦食其却看不上途径陈留的各路豪杰,因而始终卧在自己的陋室里,深居简出。

  看郦食其的这种姿态,此人似乎有些罕见雄才的味道,但细细品味他遇到刘邦之后的所作所为,有人也有另一种解读,此人不出山,并非看人有多准,有多毒,而是性情太孤傲,人又太老,很难遇到真正欣赏他的人。也就是说,郦食其郁闷的是他看不上别人,别人也看不上他。

  刘邦在识人、用人、御人上,的确是当时的天下第一。

  当听说刘邦正率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时,郦食其安耐不住,托人向刘邦来了一次毛遂自荐。因为知道刘邦素来藐视儒生,郦食其将自我介绍浓缩成了一句话,我不是儒生,我是好酒的高阳狂徒。

  刘邦听说高阳有这么一个人,是什么反应呢?

  见见无妨。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历史上的著名一幕,刘邦在两个侍女的服侍下一边洗脚,一边召见郦食其。

  古今豪杰,识人、辨人,经常会用故意藐视、羞辱甚至恐吓的另类套路,越是草莽出身,越是如此。刘邦此举,很有可能就是如此。

  面对刘邦的举动,郦食其的反应很漂亮,他拿出狂傲酒徒的气概与才华,先是直接怼了刘邦的轻藐之举,接着便豪放地纵论起天下,展现出了雄辩之才。

  刘邦一听一观,觉得眼前的老头是个人物,便有意将其收入麾下。

  但历史的真实场景往往是很现实,很残酷的,虽说刘邦觉得郦食其是个人物,但绝非是奉若神明,他更关心的是眼下郦食其能给他带来什么实际利益?

  郦食其说,我可以去游说、刺杀陈留县令,总之,我能让你兵不血刃地攻占陈留。

  试想一下,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如果真是天下第一谋士,他会甘愿去做一名间谍刺客吗?又或者说,刘邦要是觉得他是张良那样的罕遇大才,他又怎可能叫他交这样低级的投名状。

  所以说,郦食其充其量只是个豪放、有些偏才、有些不甘心的老狂徒,不仅刘邦心底是这样认为的,而且两三个回合的交道打下来,他自己就完成了在刘邦阵营的角色定位。

  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最终的命运。

  自从取下陈留县令的脑袋,打开陈留城门的那刻起,郦食其实质上就成了刘邦麾下的一个带有间谍性质的老说客。

  想想都知道,这样的角色,命运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郦食其为刘邦办第二件大事时,若不是躲闪及时,他很可能那时就丢掉了老命。

  什么事呢?

  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从南入关,并让郦食其和陆贾去入秦的重要关防——武关,先行劝降秦军。然而,当郦食其凭借雄辩之才叫秦将放下武器后,刘邦的大军却突然挥戈一击。

  明眼人一看,刘邦此举完全就是拿郦食其当可牺牲的棋子在用,但这就是郦食其现实的处境。

  史书上记载,随后郦食其不停地为刘邦献计献策,甚至有些不让张良的风采,其实这是郦食其想摆脱困境的一种努力,而不是刘邦把他当成了张良式的核心智囊。

  虽说郦食其有谋士之才,也曾为刘邦提出攻占敖仓的良策,但在大战略的谋划上,他终究还是缺了一些火候,不如张良。

  与项羽争霸正胶着时,郦食其曾向刘邦献上大计,大封六国后裔,可孤立项羽,尽得天下。

  这计谋初听起来,很有些武王当年的意思,刘邦很兴奋,立即命令给六国后裔铸印,并吩咐幕府文吏赶紧签发任命书。

  可就在这个时候,张良赶来,用八不可彻底否决了郦食其的计谋。

  回过神来的刘邦破口大骂:竖儒,几败而公事!

  如此一来,郦食其再想奢望成为张良第二,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狂傲之人一般都是不肯认输,想极力证明自己的,有些时候甚至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郦食其主动请缨,愿往齐国,劝齐王归降,就有这样的浓烈味道。

  为何说劝齐王归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劝降强悍之敌从来都是权宜之计,不是为了麻痹对方,就是为了卸磨杀驴。

  当时的齐王田广,麾下还有二十万人马,不说齐国田氏本就是猛士硬种,单就这二十万人马,刘邦便不敢生吞活咽下去。

  这种情况只有消灭才是最安全的。

  于是乎,面对郦食其的主动请缨,刘邦阴险帝王的另一面就呈现出来了,他同意了郦食其的劝降计划,却不阻止韩信向齐国进兵。

  从郦食其的角度看,凭他的智商,此去齐国的凶险,他能够体会到吗?多半是能的,但因为狂傲的性格,想求取富贵功业,明白也只能涉险一试。

  此去齐国,郦食其充分证明了自己是天下无双的说客,但他的悲剧命运从他成功说服齐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齐王承诺归降刘邦后,郦食其随即把宝押在了韩信身上,如果韩信接到他的信,顺利退兵,那他“东下齐城七十二”的丰功伟业就算到手了。

  但这怎么可能。

  纵使韩信是个不谙黑暗权谋的军人,但只要有人稍微一点拨,他必会醒悟过来,进而将郦食其逼入死境。

  点拨韩信的蒯通,是个最终没能得志的狠人,韩信若是在关键处听了他的,此人可能不输张良。

  蒯通点拨韩信,说了两点,一、你明白刘邦是怎么想的吗?为何郦食其成功劝降了齐王,却不给你撤兵的诏命?这分明是把郦食其当死士用,只是不便明说罢了。二、即便刘邦接受劝降,郦食其只凭三寸舌就拿下了七十二座城池,你韩信身为几十万大军的统帅,功劳竟不如他,何以自处呢?

  一个是不必顾忌郦食其的性命,一个是不能顾忌郦食其的性命,纵使韩信是君子,也别无选择,只能趁此良机,发兵攻打齐国。

  韩信这一打,郦食其立刻就显出了“死间之士”的原形,虽然这不是他的本意。

  齐王大怒,威胁郦食其说,只要你去劝说韩信退兵,我便饶你一命。

  历史在这个时候显得很苍凉,已彻底明白过来的郦食其拒绝了齐王,只说了两句话——

  举大事不顾细谨,盛德不辞让。(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我心甘情愿做刘邦的死士。)

  而公不为若更言。(不必废话了。)

  如此,齐王只好成全他,将他煮了。

  郦食其,一生多半是悲哀,但死前对得起后世李白为他作诗,即便他最后做死士是被残酷的现实,复杂的人性逼出来的。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