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什么?不良影响又有哪些?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9分类:历史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带来的不良影响又有哪些呢?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三冗危机: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冗兵”)。

  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内忧外患: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

  同时,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北宋建国以后,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二、王安石变法的过程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熙宁三年(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

  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

  三、王安石变法的成效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

  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四、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

  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

  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

  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

  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最终,王安石变法失败。

  五、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

  但另一方面,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给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增加了新的负担。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不良影响,也有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积极影响的一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