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易服令到底是什么样的效果 为什么本顺从的百姓会舍命反抗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2浏览:39分类:历史

  人们熟知,明清易代之际,很多明朝重臣如洪承畴因被俘而降,钱谦益慑于兵锋而降。

  洪承畴因监狱梁上掉下灰尘落到衣服上掸了又掸,被前来劝降的范文程看出来内心怕死;钱谦益则是与柳如是说好一同跳水自尽,却怕水冷而惜命。

  今见到一故事,说钱谦益辞官归里后,一日宽领窄袖游苏州的虎丘,有儒生见他穿着,觉得奇怪。因为明朝服装,乃是宽袍大袖,为何钱氏穿得明不明,清不清呢?钱谦益答到,窄袖乃是如今大清朝的成制,而宽领,则代表了我对前朝的怀念。虽然能说出怀念二字,也是有些拼命的,但儒生仍忍不住讥笑于他,您老真是两朝领袖啊!

  说完这些大官,我们再来说小民。

  我们都知道,当年抗清起事者不少,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然更多的老百姓,顺从了清军。据顾炎武记载,清军真抵苏州之时“民皆执香民迎,城中大姓有设香案于外者”。南京官民献城,亦复如是,举着“大清国皇帝万岁万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及“顺民”的牌子,以迎接清军。

  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又一次的改朝换代。这种事,读书人从书里看得多了;大字不识几个的,也从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里,知道了个大概。

  谁来不是完粮交税呢?

  只是,他们想得太简单了。

  雉发易服令下。原来,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不止要他们的粮,要他们的税,还要改变他们的习俗与文化。

  皇帝,爱换就换吧。反正,我也做不了皇帝。但几百几千年形成的风俗习惯,却是必须严守的。这关系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风俗,是最有惯性的、最难改变的。几千年来,皇帝都不管的。

  你们既不肯,清朝就发狠。于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出来了。无数百姓,为了身上那件衣服,为了顶上那些头发,掉了脑袋。

  能留下名字的,永远是极少数。

  有个叫周之兰的梨园人士——也许,在之前,他就是个被人看不起的戏子,但这事之后,他却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当时剃发令急,诚心替清朝做事的官吏们,催得很紧。想保持原来的服饰发式已经完全没有指望了。他对妻子说,如果一定得剃,那我宁可死掉。他妻子说,如果你死了,我必不独活。于是二人投井而死。他们殉的是什么?是大明吗?是崇祯吗?都不是。他们只是无法接受文化上的羞辱。

  苏州玄妙观前一卖面饼的,亦是不愿剃发,与妻子同时自缢身死。死前,他还在唱着“发兮发兮,白者父之精而黑者母之血兮,吾无发兮其何以见父母兮”——咱觉得,这段唱词,如此文绉绉,当是记录此事者所润色,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之无颜见祖宗的观念,却是极为明了真切。

  江阴原本已降,清朝都派了县令。民愿交税而不愿剃发,于是血光之灾大起,阖城百姓,明朝遗官,“咸以先死为幸,而无一顺从者”——此句出自康熙十二年状元韩菼所著《江阴城守纪》,读来,让人不胜唏嘘——然而,跟下面这句比,似乎又算不了什么。

  据乾隆二年恩科进士,嘉兴人沈涛在其《江上遗闻》中载,江阴一女死难前,于墙下留下血书“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用更通俗的话来讲,便是“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之选择。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