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功臣时有人造反的话 最后能不能成功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对朱元璋杀功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会不会成功呢?
只要朱元璋一天不死,随便他怎么折腾,都不会有人造反成功。而我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朱元璋极强的个人能力,明代军制下皇权对军权的绝对控制,以及当时人们对社会稳定的普遍需求。
朱元璋的个人能力有多强
一说到朱元璋,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他杀戮功臣,但实际上朱元璋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建立大明王朝,靠的是他极强的个人能力。
朱元璋的个人能力有多强?对此,毛主席曾亲自做出过评价,他老人家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在毛主席看来,中华上下五千年,名将辈出,但最会打仗的首推唐太宗李世民,其次便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么说可能有很多人不服,历史上百战百胜的名将那么多,哪一个不比李世民、朱元璋强?
这您可就错了。历史上的名将虽然多,但他们指挥的都是一场场战役,或者是战斗,真正从战略层面出发,指挥打赢整个战争的,只有最高指挥者一人,这个人才是最会打仗的那个人。
朱元璋对军事的理解,在层面上就要高于他手下的人,在战术上他也丝毫不落下风,说真的,如果真的有人造反,朱元璋亲自去平叛的话,那就是降维打击。
大家都了解,朱元璋出身极低,从小没受过教育,但这个人却天赋异禀,对军事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理解,硬是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当上了开国皇帝。
《明史纪事本末》上称赞朱元璋,“运筹万里,料敌如神,明见万里外。”此话虽有自吹自擂之嫌,但也说明朱元璋在军事指挥上有着极高的素养。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举应天(南京)保卫战为例。
应天的地理位置优越,据长江天险,进可出兵四方,退可凭险据守,坐拥江南富饶之地。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建立起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
当时的形势非常复杂,朱元璋的东、西、北三面为小明王的正牌红巾军、徐寿辉部、张士诚部,这三支部队都是起义军,挡住了元代大军。东南方是方国珍,此人对元廷时降时叛,主要是割据自保,但另外的陈友定与张明鉴则都是效忠元廷的武装,跟起义军势不两立。
经过几年的打拼,朱元璋在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后,开始向长江上游渗透。已封汉王的陈友谅对朱元璋很不放心,于是在1360年6月初,陈友谅挟持徐寿辉 “御驾亲征”朱元璋,第一站便大获全胜,攻占了太平。
陈友谅一击得手,异常得意,甚至在采石命人将徐寿辉的脑袋砸碎,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称帝之后,陈友谅继续加紧对朱元璋的进攻。
太平城是朱元璋从江北渡江后,赖以发家的第一座城池,又是应天府西面的门户,重要性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一旦东面的张士诚与陈友谅联手,应天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形势岌岌可危。
危急时刻,朱元璋马上召集在应天城的所有谋士、武将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上大家议论纷纷,各自提出建议,主张投降的就不去说他了,主张战斗的主要分为三种意见:一是先收复太平,再跟陈友谅周旋;二是向东攻击张士诚,因为张比较弱,大败张即可避免腹背受敌;三是放弃应天,退守钟山保存实力。
应该说,这三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朱元璋却全部予以否定,并且提出就是要以应天军的实力,先打陈友谅,只有把陈友谅打败了,张士诚等人才不敢落井下石。这就是战略上的方向对头,是确保胜利的基础。
但在具体怎么打上,朱元璋绝不莽撞。他精心制定了一个诱敌深入的计划,让水军元帅康茂才诈降,诱使陈友谅的水师前来进攻应天,设伏打掉对方倚仗的大船,同时派猛将胡大海作为奇兵从陆路直捣信州,从后方牵制汉军。
结果证明朱元璋是对的,龙湾之战,朱元璋不仅收复了太平,还顺势攻克了陈友谅的军事重镇安庆,从根本上扭转了战略困境。
应天保卫战的胜利,充分展现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能力,以及他洞察战争规律,在战争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这场战役能够胜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朱元璋做出的那个决定,否则无论如何打,都是必败的局面。
在建立明代的多年战斗中,朱元璋建立了极高的个人威望,手下的文臣武将对他都十分佩服,就连徐达都多次甘拜下风,在他们眼里,可以说朱元璋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是不可战胜的。对他们来说,不是能不能反的问题,而是敢不敢反的问题,即使面对朱元璋的杀戮,他们的内心深处也从来不曾生出一丝造反的想法,摇尾乞怜或许能保住性命,但造反那就是死路一条,而且还要连累整个家族一起陪葬,孰轻孰重?
明代军制下皇权对军权的绝对控制
明代建立后,朱元璋大力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皇权对军权的绝对控制,是明代军事指挥系统的最显著特点,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朱元璋在中央设大都督府作为最高军事机构,节制内外诸军,“凡天下将士兵马大数,荫授迁除与征讨进止机宜皆属之”,后来,大都督府又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和在外各都司卫所。同时,又设立兵部,作为朝廷执政机构的六部之一。
五府只管军籍和军旅之事,而人事、调遣和政令发布之权则移交兵部,遇到战争,由皇帝临时任命总兵官,兵部签发“出兵之令”,调卫所军出征,战争结束后,“官军各回卫所”。这样,“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军权完全落入皇帝之手。
明代的大军,分为京军和地方军。京军的主要部分是京营,它由全国卫所大军的精锐部队组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据《明史·兵志》记载,洪武年间,京营有48卫,“士卒之数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这些大军直接归皇帝指挥,各卫将领只能统兵,绝不能乱动。
在这种军制之下,无论是多大的官,手中都没有兵权,无论是前期的徐达,还是后期的蓝玉,虽然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但一旦战争结束,他们的手中并无一兵一卒可以调用,想要造反根本是无稽之谈。
那么,能不能从京师入手呢?历史上很多叛乱,都是变生肘腋之间,通过控制京师卫队,杀入皇宫,挟持皇帝,改朝换代。在朱元璋这里是否行得通呢?
朱元璋在尚未称帝时,便建立了自己的直属警卫团“侍卫上直亲军拱卫司”,称帝后次年又扩编为“亲军都督府”。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又创造了一支新的皇家警卫力量,这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
随后,朱元璋又组建了“旗手卫”、“府前军卫”等十二个禁卫机构,总称“上十二卫”。十二卫的指挥权不属“五军都督府”,而是由皇帝直接掌控。任何人想要对皇帝不利,除非能将锦衣卫正副统领收买过来,但锦衣卫的主要将领,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他们也只对皇帝一个人效忠,想要收买他们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只要一旦露出这个意思,恐怕就要做好被锦衣卫告密,然后满门抄斩的思想准备。
所以,在朱元璋精心制定的明代军制下,武将们手里有兵,却不能调动,文臣们能够调兵,手里却没有兵,想要直接进攻皇宫,又有对皇帝忠心耿耿的锦衣卫保护,别说造反成功,就连起事就困难无比,真要造反的话,恐怕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抓起来了吧。
当时人们对社会稳定的普遍需求
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即便真的有那么一个人,不惧怕朱元璋,也冲破重重困难起兵造反了,可是最终他一定不会取得胜利,因为当时人们最需要的是社会的稳定。
北宋灭亡之后,北方便落入了金国之手,南宋灭亡之后,元代一统了天下,两百多年后,好不容易由大明王朝实现了大一统,没有人想回到过去,绝大部分人的需求,是社会的稳定繁荣,而不是战争。
无论是商人、读书人、农民,还是既得利益的贵族集团,他们都希望大明王朝能够安安稳稳的存在下去,“国泰”才能“民安”,只要不是当权者逼得人们活不下去,没有人想会造反。
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丰衣足食的年代,而朱元璋虽然对功臣们举起了屠刀,对官僚集团管理极为严格,但对老百姓还是很不错的。朱元璋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因此,朱元璋制定了很多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政策,比如鼓励开垦荒地,大力兴修水利,制定鱼鳞图册等等,都有助于国力的提升。
而且,作为赶走蒙古人的英雄,朱元璋在民间的威望也极高,真心的拥戴支持他。就算真的有叛军出现,也绝对不会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被消灭是迟早的事。
事实上,即便到了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天下也几乎没人支持帮助他,要不是朱允炆这个皇帝太拉胯,在战略和战术上都犯了极为严重的错误,朱棣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
综上所述,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根本不可能成功。没有造反的条件,也没有造反的基础,就算强行造反,也绝不会是朱元璋的对手。那么功臣们在面对朱元璋杀戮的时候,根本没有人选择造反,即便死到临头,他们也只是苦苦哀求,因为他们了解反抗的后果更惨!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又是如何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
- 11-30 朱元璋除了每天批阅奏章之外,他还有着哪些日常生活?
- 11-30 对于刘伯温而言,朱元璋的态度为何却是先扬后抑?
- 11-30 朱元璋成为一方霸主之前,他对待百姓又是怎样的态度?
- 11-30 对于朱元璋而言,他为什么要制定低薪养官的政策?
- 11-30 在朱元璋心里,朱标为什么始终是他最喜欢的儿子?
- 11-30 在后世的诸多争议当中,朱元璋凭借怎样的能力成了皇帝?
- 11-30 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按常理出牌选择新太子?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