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景侯执政期间,在政治与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1分类:历史
韩景侯,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在位共9年,接下来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408年,攻打郑国 (韩灭郑之战),夺取雍丘。公元前407年,韩军在负黍遭郑军击败。公元前403年,与赵氏、魏氏一同受封诸侯,正式建立韩国。公元前400年,联合赵、魏二国攻打楚国,攻至桑丘(一作乘丘)。不久,都城阳翟遭郑军包围。同年,韩景侯去世,其子韩烈侯继位。
政治改革
以“术”治国 韩景侯时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韩景侯实行改革。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
具体方法 申不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国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符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并根据考察的结果进行赏罚,提拔重用忠诚可靠之臣,贬除狡诈奸滑之人。
最好采取隐密的权术,表面上不露声色,装作不听、不看、不知,使臣下捉摸不透国君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却可以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这样就可以做到“独视”、“独听”,从而“独断”。韩景侯时期,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远不如魏、秦等国。
韩景侯时期的韩国在现在的河南一带,《史记》上有这样的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於韩原,曰韩武子。”也就是说,韩国祖先最初是被封于“韩原”这个地方的。致韩厥之时,列为晋国六卿之一,即“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献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贞子徙居平阳。至于“郑”这个地方,最初不是韩的领土,而是另外一个诸侯国——郑国。《史记》记载“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因徙都郑。”我们知道,春秋与战国分野的标志就是韩、魏、赵的三家分晋。所以,说战国时期的韩国都城应该是郑。《史记》记载韩景侯时期韩的疆域范围:“九年,秦虏王安(韩最后一个王),尽入其地,为颖州郡。”以上资料说明,韩的领土范围大致应是黄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颖水之滨,故在河南界内,郑州、洛阳之间,西北与山西接壤,南不过淮河一线(当时是楚地)。
农业措施
韩景侯时期的韩国,铁制农具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铁耕'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建国后考古发现的铁制农具主要有:铁铧,镢,锄,镰等。铁农具的推广和使用,有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的提高。
韩景侯时期牛耕在战国时期更加普遍。铁农具和蓄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韩非子外储说上》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如果没有畜力和铁农具,深耕细作是不可能的。
农民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生产经验更加丰富,他们已经能从土壤的色泽,性质和肥沃程度去认识和区别土壤,因地制宜地进行耕作,农民已很重视对土地的施肥,“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韩景侯时期,通过施肥改良土壤,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有的地方还推广了一岁两熟制,《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总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十分迅速,生产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郑国在春秋时期号称“小霸”,那么为何最终却被韩国所灭?
- 11-29 秦国为何第一个灭掉的国家是韩国?只因韩国是最弱的一个
- 11-27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战中,为何首先要拿韩国开刀?
- 11-27 秦王嬴政是如何加速统一步伐的?是谁提出首先消灭韩国的?
- 11-26 申不害变法: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对韩国进行的一次改革
- 11-26 秦灭六国的顺序能更改吗?为何秦国会首先对韩国发起战争?
- 11-25 韩国: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
- 11-02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被灭的?史书上又是如何记载的?
- 11-02 申不害变法为何没能让韩国持续地强盛?它与商鞅变法有何区别?
- 11-01 三家分晋后,为什么韩国始终是弱小的存在?
- 11-01 春秋时期位于今渭南市一带的诸侯国都有哪些?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