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霍去病敢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 霍去病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还不了解:霍去病李敢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霍去病为何要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霍去病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9的三年之中,西汉王朝连续损失了三员大将,分别是公元前119年飞将军李广自尽、公元前118年李广之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杀、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可以说霍去病在暗杀李敢不到一年之后自己就去世了,这也算是他为射杀李敢付出的代价。

  其实霍去病暗箭射杀李敢起源于两代人的恩怨,确切地说是两段报仇的故事,下面就来说说霍去病为何要射杀李敢以及最后他付出了什么代价。

  替父报仇

  说起霍去病射杀李敢还得从李广自尽之事说起,李广出身于陇西成纪李氏家族,李广也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李广家族世代传习骑射技艺,因此李广是出自名门望族的将门之后。

  在汉文帝时期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当时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抵御匈奴,在这次大战中李广因精通骑射在战场上射杀了不少匈奴人,因此被封为中郎,也获得了汉文帝的欣赏。

  后来汉文帝带李广去狩猎,李广表现十分勇猛,轻而易举格杀猛兽,汉文帝看后感叹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文帝这意思就是李广生不逢时,如果他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以他的勇力封万户侯是很轻松的事情。

  汉文帝说的确实很对,李广真的是生不逢时,虽然李广有勇力,有才能,但很惋惜他生在了与卫青、霍去病二人同时代,把他的光芒都遮掩下去了,此后李广一生都没有封侯。

  李广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很多人都了解他是西汉名将,但是名气如此大的李广历经汉文帝和汉景帝以及汉武帝三朝却一生都没有封侯,是皇帝们无能,不能提拔欣赏李广吗?当然不是,这主要和李广本身统兵策略有很大关系。

  李广与汉武帝时期另一名将程不识齐名,二人都曾在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程不识号称不败将军,生平未尝一败,但李广却不是大胜就是大败,用程不识来和李广对比就能清晰明白为何李广难封了。

  程不识治军极严,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层级明确,在程不识指挥下大军永远是整装待发,有斥候探路,有左右掩护,战术战略极为严谨。程不识在对阵匈奴时从未有过大胜,但也从未败过,就因为程不识治军稳重,战术战略很严谨,是一名很稳重的将军。

  相比之下李广则不是,李广统军不重纪律,李广对待部属极为宽厚,以恩义结交部属,让士兵为其效死命,而且在战斗时李广是允许部属自由发挥,李广的战术战略不拘一格,总是临场发挥,所以李广对阵匈奴不是大胜就是大败。

  李广的特性就是凝聚军心力极强,如果让李广率五千人作战超神发挥的话可能会达到五万人的效果,但是如果让程不识率五千人作战,那就是五千人的效果,可是程不识虽然创造不出更大的效率,但他也不会轻易被击溃。

  这就是李广与程不识的作风差别,李广的战略战术比较灵活多变,程不识则是稳扎稳打,也因此李广本身不符合当一名军团指挥官,这也是他难以获得汉武帝重用的原因。

  李广的作战风格也确实让他难以获得汉武帝的信任,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对阵匈奴人几乎每战都有李广,不过李广对阵匈奴人虽然常有胜仗,但是败绩也不少,甚至李广还被匈奴人活捉过,全靠他装死才逃了出来,后来这件事李广都被追究军事责任,全靠他花钱赎罪才免于被军法处置。

  李广最初很受汉武帝的重用,毕竟他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声名鹊起,因此继位之初的汉武帝对李广还是十分器重的,但是随着李广对阵匈奴人时日久了,汉武帝发现李广身上有很大的缺点,因此汉武帝虽然启用李广,却不对其委以重任。

  后来随着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弟弟卫青崛起,汉武帝终于找到了打匈奴人的良将,于是出身低微还是在汉武帝时期才崛起的卫青很快就把出身将门之后的三朝元老李广比了下去。

  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和卫青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为统帅,发动了漠北之战,这一次汉武帝是打算彻底把匈奴单于抓住,由于李广当时年事已高,且他作战不稳定,所以汉武帝以李广年事已高拒绝他出战。

  但是李广不死心啊,因为他当时已经很大岁数还没有封侯,这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博取封侯的机会了,所以李广再三向汉武帝上书请求出征,汉武帝碍于他是三朝元老的面子,只得同意了他的请求,汉武帝任命李广为前将军,归大将军卫青所部调遣。

  在大军出征前,汉武帝一再叮嘱卫青不可重用李广,汉武帝认为李广当时已经年老,精力不足,而且经常发挥不稳定,要么超神要么超鬼,所以怕李广坏事,因此让卫青不可过于倚重李广。

  后来卫青率大军出塞,在行军中抓获了一名匈奴兵,逼问出了伊稚斜单于驻地所在,于是卫青就派中将军公孙敖为前锋,自己亲率精兵进攻伊稚斜单于驻地,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从右侧迂回包抄,务必不能放跑伊稚斜单于。

  李广当场不干了,李广认为自己是前将军,理应率军作为前锋与伊稚斜单于决战,但是卫青于公方面得到了汉武帝的临行叮嘱,不可让李广单独率军对阵伊稚斜单于,恐怕他抓不住伊稚斜单于,于私方面公孙敖曾是卫青的救命恩人,二人也是多年的知己好友,公孙敖当时因犯事刚刚丢失了侯爵,所以卫青希望让公孙敖多立战功好能重新封回侯爵,因此卫青坚决不答应李广为前锋的要求,让他速速执行自己的命令。

  李广当时也很生气,于是他都没和卫青告辞,就率本部将士与右将军赵食其汇合执行卫青的包抄命令。结果由于大军没有向导,李广和赵食其多次迷路,以至于二人的大军比卫青的大军落后很远。

  卫青和公孙敖率部遭遇了伊稚斜单于,卫青先是用武刚车抵住了匈奴骑兵的冲击,随即卫青看匈奴骑兵锐气已挫,于是下令全军冲杀,汉军一战就击溃了伊稚斜单于,之后卫青对伊稚斜单于展开了追杀。

  因为李广和赵食其迷路耽误了行程,以至于右侧包围圈没有形成,伊稚斜单于果然从右侧逃跑了,这一战虽然汉军大胜,击溃了伊稚斜单于,但是汉军也损失惨重,本来计划活捉伊稚斜单于,也因李广迷路而失败,这让卫青十分沮丧。

  最关键的是卫青发愁如何向汉武帝交代,因此卫青先是派人给李广和赵食其的部队送去粮食补给,然后又想问李广迷路的具体情况好上奏汉武帝,李广这个人恃才傲物,性格也很刚烈,他认为卫青打压自己,还想向汉武帝告状,因此他拒绝回答迷路的具体情况。

  卫青一看这样也拿老李广没办法,只能又派人召李广的部下去大将军幕府问话,李广却认为卫青针对自己,于是他对卫青派来的人说自己的部属无罪,自己亲自去向大将军交代。于是李广就被带到了大将军幕府,在大将军幕府前,李广对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李广这意思就是说自己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这回幸运地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本以为可以活捉匈奴单于,结果大将军却偏偏让他迂回包抄,他迷了路,这不就是天意,他当时已经六十多岁,怎能面对文案小吏对自己的审问。

  李广说完这番话就在卫青的大将军幕府前拔剑自刎,其实这也是李广的刚烈性格使然,可叹的是他倒死都没有明白打压他的人不是卫青而是汉武帝。

  其实卫青派李广迂回包抄也算是照顾他了,伊稚斜单于主力被卫青和公孙敖击溃,如果他没有被汉军抓住,那就得逃跑,这样的话如果李广能按照卫青的命令准时抵达位置组织合围包抄,李广有很大概率活捉伊稚斜单于,那样的话公孙敖和李广都能封侯了,这也是卫青想的两全其美之策,惋惜李广并不明白卫青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他处处针对自己,最终激愤之下在卫青的大将军幕府前自刎而死。

  话分两头,汉武帝当初是派了卫青和霍去病一起出战,卫青是西出定襄,而霍去病则是东出代郡攻打匈奴左贤王,李广的儿子李敢当时隶属于霍去病麾下的校尉,霍去病以李敢为前锋接战左贤王,李敢颇有将门虎子风范,在作战中夺下了左贤王的王旗,还临阵站杀了不少匈奴骑兵,后来又跟着霍去病封狼居胥,一直把匈奴人驱赶到了贝加尔湖一带,李敢班师回来后获封关内侯,实现了老爹李广一生的封侯愿望。

  李广自尽之后,李敢最初并不了解父亲为何而死,直到后来回到长安,他才从李广的部下处听闻李广受到卫青针对,被卫青逼死了,于是李敢愤怒了,他要替父亲李广报仇。

  因此后来愤怒地李敢跑到了大将军府,将大将军卫青殴打了一顿,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卫青当时是大将军,百官之首,李敢打了他,那就是犯了死罪,如果李敢杀了卫青,那就是满门抄斩的罪名了。

  但是卫青并没有追究李敢的责任,卫青为人脾气非常好,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十分低调,从不仗势欺人,也几乎不与人交恶,他了解李广之死全都是其性格刚烈所致,而李敢是因悲痛父亲之死才打自己,所以卫青没有追究李敢殴打自己的责任,并且还怕有司追究李敢的责任而把这件事隐匿下来。

  从这些也能看出卫青从来没有针对过李广,而李广之死纯粹是他出于对卫青的误解,以及他自身性格太过刚烈所致,而卫青也是古代名将的典范,不居功不自傲,还与人为善,所以汉武帝才会信任和重用他,在他权倾中外时却从没有政敌弹劾过他,也说明卫青十分会做人。

  李敢当然也只敢殴打卫青出出气得了,真要让他杀了卫青替父报仇,他也没那胆量,毕竟谋害大将军是满门抄斩的罪行,殴打卫青追究起来顶多杀他自己,况且卫青是匈奴最害怕的英雄,李氏父子常年对战匈奴,如果李敢杀了卫青,岂不是帮助了匈奴,因此李敢再恼恨卫青,他也绝不能将其刺杀。

  所以本来李敢打卫青这件事,在卫青没有追究的情况下,基本息事宁人了,但不想却引来了外甥霍去病替舅舅卫青报仇。

  卫青被汉武帝追责,外甥霍去病替舅舅报仇

  某日,霍去病去拜访舅舅卫青,结果从卫青府中的下人处听说了自己的部下李敢殴打卫青的事,这一下霍去病就生气了。

  在漠北之战后,年仅23岁的霍去病就被汉武帝加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此时霍去病的地位在朝廷中已经和舅舅卫青不相上下。

  霍去病得知卫青被李敢打了,他就怀恨在心,毕竟以卫青和霍去病当时的地位朝廷上下莫不对他们甥舅二人尊重无比,李敢打了舅舅卫青就等于打他霍去病一样,而且李敢还是自己的属下,这让霍去病十分生气。

  而且最关键的是卫青在漠北之战中虽然没有活捉伊稚斜单于,但也是把匈奴人击溃了,算是大胜而回,可是由于卫青当时功劳极大,已经是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封邑达到两万户了,三个儿子皆封侯,汉武帝对卫青已经是封无可封了,再封下去恐怕就得让位给卫青了。

  因此汉武帝考虑到这个问题之后,在漠北之战后一直迟迟不肯明确封赏卫青的功劳,后来更是以卫青逼死李广为借口不肯封赏卫青,这让霍去病更加替舅舅卫青鸣不平,因此一场替舅报仇的想法就在霍去病心中闪了出来。

  虽然霍去病当时地位很高,但是他也不能无缘无故杀害下属,而李敢也是名将,对国家立有大功,于是霍去病就一直在等待一个能报仇的机会。

  终于让霍去病等来了,有一次汉武帝带着霍去病和李敢一起去甘泉宫狩猎,在狩猎时霍去病抓住机会,在李敢背后放冷箭,故意一箭将李敢射死。

  要了解霍去病虽然立有大功,地位也很高,但是也不代表他可以草菅人命,况且李敢也是国家功臣,如果司法部门追究霍去病的责任,在刑罚严苛的西汉时期,霍去病绝对是要给李敢偿命的。

  但是在君权社会,皇帝大于法律,汉武帝当时正是宠幸喜爱霍去病之时,霍去病封狼居胥打的漠南再无王庭,汉武帝正是需要他重用他的时候,所以汉武帝在明知李敢无辜丧命,霍去病故意放冷箭后,他偏袒了霍去病。

  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史记》

  在《史记》中记载,汉武帝对外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与他人无关,从而包庇了霍去病,这也能看出霍去病的性格有多么嚣张,敢在皇帝眼皮下放冷箭,射杀将门之后的功臣李敢。

  其实霍去病历史上名气很大,与其舅舅卫青不相上下,但是人品上远不及其舅卫青,霍去病是天纵奇才,少年得势,年少位尊,自然目空一切,目中无人,与卫青的宽厚低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霍去病在行军打仗时向来奢侈无度,每次出征霍去病必带着自己专属的精致食品,即便他带的食物吃不了,士兵们都面有饥色,他宁可扔掉,也不肯将自己的食物分与士兵,而士兵在战场上冲锋时,霍去病却在后方嬉戏娱乐,所以霍去病虽然是个军事奇才,却不是一个能体恤士卒,与部下同甘共苦的好统帅。

  在获得高官之后,霍去病更加不知收敛,霍去病封狼居胥,受封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共掌朝政,地位和舅舅卫青平等之后,朝廷大臣都纷纷巴结他,连卫青的不少属下都开始巴结他,后来在霍去病的安排下,很多卫青的属下巴结他都获得了提拔,由此在当时霍去病的声望盖过了卫青,在这些人的吹捧下,霍去病也渐渐飘飘然起来,他认为自己能力在舅舅卫青之上,所以才能获得如此地位和声望。

  李敢被霍去病射杀之后,汉武帝虽然替他遮掩,但卫青却了解其中和霍去病难脱关系,卫青眼看外甥霍去病日益骄纵跋扈,因此卫青就李敢的事情就曾经劝过霍去病,劝其要保持低调,不要轻易与人结仇,霍去病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舅舅在嫉妒自己。

  这就是霍去病年少位尊不成熟的一面,所以霍去病如此居功骄纵的性格,也应了那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话,在射杀李敢第二年后霍去病就因病去世,年仅24岁。

  其实霍去病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按照他那居功骄纵的狂傲性格发展下去,汉武帝也能把他整成英年早逝,汉武帝的性格有多么猜忌,连自己的儿子太子刘据都能弄死,更何况霍去病了。

  反观卫青一直是政坛常青树,虽然漠北之战后卫青功高盖主封无可封,卫青也很明白汉武帝对自己的态度,李广之死只是汉武帝的借口,而卫青为了打消汉武帝的猜忌,在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丧夫后对卫青表现出了有意思之后,卫青主动请求汉武帝把年纪大他十四五岁的平阳公主嫁给他以算表彰自己在漠北之战的功劳。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嫁给了汉武帝,现在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又嫁给了卫青,两人算是亲上加亲,因此卫青也借着娶平阳公主的机会打消了汉武帝对自己的猜忌,使得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相比外甥霍去病,卫青则更加成熟老练得多,所以卫青才能善终。

  写在最后

  总得来说霍去病射杀李敢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毕竟他当时正受汉武帝宠爱和器重,汉武帝包庇了他,但是霍去病却在射杀李敢第二年就去世了,这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了霍去病要为射杀李敢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然,霍去病还在于少年得势,年少位尊,性格过于狂傲骄纵,他的性格如果不知收敛的话,那将来汉武帝会让他的下场更惨。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