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吴三桂当初造反席卷半个中国 吴三桂最后为什么失败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还不了解:吴三桂造反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吴三桂造反时,大半个中国响应且夹攻清代,为何最后还是失败?

  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王辅臣在甘肃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广州起兵,孙延龄在广西起兵,吴之茂在四川叛变,蔡禄在河北叛变,郑经在台湾响应。另外,还有四川的少数民族土司造反,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造反,青海墨尔根台吉造反,包括清代的属国朝鲜也开始造反。可以说,大半个中国都造反了,清代只剩下关外及中原地区。造反的各方,对清代形成了一种包围的态势。

  然而,在如此大好形势下,为什么吴三桂最终还是败了呢?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吴三桂画像)

  第一,吴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吴三桂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反叛清代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清兵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把他们放进来的。其二,南明的永历帝,是吴三桂追到缅甸去把他杀死的。吴三桂这“反清复明”的口号,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响应吴三桂的藩镇虽多,但是与吴三桂同心的少,没有形成合力

  所谓与吴三桂不同心,没有形成合力,又体现在三点:

  一是藩镇各自为政,并不听吴三桂的号令。每一个造反的藩镇,所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时的利益,并没有从通盘上进行考虑,更不会服从吴三桂的指挥。比如甘肃的王辅臣,虽然他是从吴三桂身边走出去的,吴三桂也在极力拉拢他,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但他其实并不听吴三桂节制。

  二是藩镇们在吴三桂和清代之间摇摆不定,首鼠两端。其中,曾经多次反复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孙延龄等等。可以说,除了吴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将领郑经(郑成功的儿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代,又反叛,又投降清代。总之是摇摆不定。由此可见,藩镇虽多,真正与清代硬碰的,却非常少。

  三是吴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镇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镇守广西的孙延龄,先受吴三桂的拉拢,举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代的招抚下,又投降清代,后来,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琮击杀孙延龄。孙延龄的部众有和吴世琮发生矛盾,攻击吴三桂大军,后来还成为吴三桂后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说,内部的抵牾,严重消耗了反清大军自身的力量。

  第三,吴三桂在战略上出现巨大的失误。

  吴三桂在领兵北上的时候,他并不敢跨过长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长江以南,想依靠长江天险,与清军对抗。最后实现就算打不败清军,也划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们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政权,可以依靠长江,守住南方防线的。必须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年迈的吴三桂失去进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进攻的好机会。

  第四,清军对反叛的藩镇实施各个击破的方式。

  清军的策略是,对各地反叛藩镇,以招抚为主。只要他们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加官进爵,但是对吴三桂则坚决打击。再加上吴三桂与个藩镇关系没处理好,所以最终他成为孤家寡人。

  (康熙帝画像)

  第五,吴三桂最后阶段称帝,让他彻底失去民心。

  吴三桂是打个“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的,表面上尊奉所谓明代皇室后裔(朱三太子),实际上并没有尊奉任何一个明代皇室后裔。这也罢了,毕竟有一点点说服力。但是最后阶段,他想过一把皇帝瘾,匆匆称帝(或者说“周王”)。这样一来,他便失去了两方面的支持。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持,二是各反叛藩镇的支持。没有支持,谁还替他打仗?

  可以说,在清代分化瓦解及吴三桂自己作死的双重作用下,吴三桂走向了灭亡的边沿。

  第五,吴三桂病死。

  吴三桂在世,还可以利用自己多年来与各藩王之间的交情,取得一些支持,有一定的号召力。吴三桂一死,他的孙子吴世璠完全没有威望,最终众人如鸟兽散,被清军很快就击败铲除干净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