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爷: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其佐治人员则统称幕僚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1浏览:31分类:历史
源出周官幕人
按其源流,师爷源出周王之官——“幕人”。《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记载:“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凡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绶。”又曰:“掌次掌王次之法,以待张事。”《周礼注疏》云:“王出宫,则幕人以帷与幕等送至停所,掌次则张之。”据此看来,“幕人”的职责就是掌管帷幕等物,并在周王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时张幕、设案。
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需要安营扎寨,就由幕人张幕设案,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其佐治人员如参谋、文书等则统称幕僚。以后相沿成习,幕府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那些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的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宾、幕僚、幕友等称谓。清帝雍正在他的上谕里就说过:“今之幕客,即古之参谋记室。凡节度观察,皆征辟幕僚,功绩果著,即拜表荐引。其仿古行之。”这些参谋记室人员往上溯源,就是周官幕人,幕人就是从事幕业人员的原始称谓。
汉代
汉代幕业发展的另一种形态是刀笔吏。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大将军卫青对长史下了一道命令,催促李广到幕府去回答军队迷失道路之事。李广到幕府后,对他的手下人说:“我今年六十多岁了,终究是不能再次面对刀笔之吏。”于是引刀自刎。看来李广对幕府刀笔吏的厉害深为知晓。这有前车之鉴。汉景帝时有人诬告周亚夫谋反,周亚夫辩解他买的兵器是“葬器”,是为了陪葬之用,吏簿则说:“你即使不在地上反,也会在地下反。”这种刀笔吏手法,在后代师爷故事中屡见不鲜。而“幕府”一词也首见于《史记》。
汉代幕僚制度已基本成型。汉代公卿、郡守都有权聘用僚属,光武中兴之后辟召之风尤其兴盛。光武帝曾征召过故人严子陵,但严子陵却宁愿在富春江钓鱼。东汉末,各派豪族军阀,拥兵割据,为确保各自发展,争将天下名士罗致幕下,以壮势力,这导致了幕僚制度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中原战乱不断,北方大批士人南下,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土地田宅,流落江表,一些地方实力派纷纷招引他们为宾客,以壮势力。另有一些挟一技之长的奇人异士,或者名声很高的“隐士”,身处乱世,也依附豪门望族为幕宾。
东晋时期权臣桓温图谋篡夺天下,参军郗超为他谋划。谢安与王坦之曾经去拜访桓温,谈论国家大事,桓温就让郗超藏在幕帐之后偷听。没想到一阵风来,吹开了帘帐,郗超露了出来,谢安笑道:“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幕宾一说。
南北朝时期,名士庾杲之受聘到王俭的幕府中去做长史,有朋友表示祝贺,说有这样的名士入幕,好比芙蓉依傍着莲花池的绿水,更加亮丽。后人因为这个典故,往往将幕府雅称为“莲幕”,因此入幕之宾也就连带成为莲幕了。这正好和表示官府大堂的“琴堂”相对,以示宾主相得之意。
隋唐五代宋
隋朝开始罢郡,置州统县。及至唐代天宝之后,各地有团练防御使及节度使之属,允许配备判官两人,掌书记一人。在唐代诸使幕府中,府主与入幕之士之间虽有主客关系,但本质上是长官与佐僚的关系。唐代诸使虽然在用人行政上与魏晋南北朝时的地方长吏有所差异,比如幕府辟客要奏闻朝廷,但其用人的自主权基本上没有改变。辟署作为一条入仕之途,虽然在地位上不如刚刚兴起的科举,但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未能从科举之途发达的士子,还可以通过幕府的辟署进入仕途,并由此缘级进身。换言之,在幕僚制下,入幕就是入仕。
五代初期,各方镇都很重视幕府中的书记官。因为群雄割据,互相争胜,即使书信往来也不甘落于人后,务要高人一筹。因此,各方镇普遍延请名士,以充实幕府。但藩镇武夫,恃权任气,又往往凌蔑文人,甚至于杀害。郑准做荆南成汭的书记官,因为双方不合辞职而去,引起了成汭的愤怒,暗中派人将郑准在途中杀害。书记官尚且如此,此外副使、判官之类就更不用说了。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把这种现象称为“五代幕僚之祸”。
北宋初,统治者鉴于藩镇势力导致中央大权旁落,就对幕僚制度进行改革,幕僚聘用由自辟改为中央任命;幕僚数目由不确定改为员额限定。最大变化乃是削弱幕僚地位,使其功能由可以决策政务,转向协助长官管理行政。自此幕僚逐渐与长官脱钩,成为幕主之佐治人员而定型下来。宋人对作幕之人有三种称谓:幕客、幕僚和幕职官。
明代
明代是师爷的萌芽和酝酿阶段,但在明代政府文件中尚未提及幕友在政务上的作用,明末小说、戏曲里也没有“师爷”的形象。师爷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在明代尚未兴起,但体形已具。
明代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绍兴胥吏帮的兴起,绍兴胥吏帮也就是清代绍兴师爷的滥觞。在明代,科举落第的绍兴人已盛行做衙门书吏。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里说,朝廷上自九卿,下至闲曹细局,书吏基本上都是越人。明代小说《醒世恒言》里也说绍兴人把当书吏作为一项生意来做,常常采用“飞过海”的办法来积累选官资格,以至于天下衙官(指州县的佐贰官,一般情况下书吏最高只能做到这个层次)一大半出自绍兴。
清代
清代是师爷的全盛时代,也是师爷活动的主要时代。清代地方主管官吏,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一般都要聘请若干位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以州县而论,清代全国共有1500多个州县,绝大多数州县都聘有师爷。每一州县的师爷多则十数人,少则二三人,合计全国州县师爷不下万人。如果再加上总督、巡抚、布政司、按察司、知府等衙门中的师爷,数量就更可观了。费正清(美国学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的说法是:“随着官员在省级或地方一级职责的加重,幕友的规模和人数也跟着增加。到18世纪末,这些助手的总人数估计已达7500人。虽然没有可靠的调查统计数字,但可以假定他们的人数在19世纪继续有所增长。”
因此,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谚语:无幕不成衙。清人李伯元所著小说《文明小史》第三十回写道:“什么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作幕就是当师爷,刑名、钱谷老夫子是师爷中最重要的两种。《文明小史》所说的情形反映了清代师爷兴盛的景况。
清代师爷极为活跃,在清代官场和社会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他们是幕主的亲信、智囊、私人助理,幕主将他们倚为左右手,委以重任,不可或离。他们本身虽然不是官,但是所办的都是重要的官府公事。他们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际权力,虽说是佐官以治,实际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代官出治。
没落
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加深,传统的师爷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新兴的洋务运动就对师爷体制形成了致命打击,肇始者就是洋务运动的著名领袖张之洞。张之洞督鄂以后,第一项改革,就是不聘刑名师爷,在署中只设立刑名总文案,全督府中可以称呼“老夫子”的仅仅是教读先生。这一改革影响了省、道、府、州、县各级衙门,它们都纷纷效仿,改设刑名师爷为科长,幕友制度由此逐渐走向终结。从历史角度看,清末幕友制度的终止,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师爷职业,只不过是师爷职责从体制外又回到了体制内,从幕友角色又重新回到了幕僚角色,这是历史本身具有的往复力量。
没落的原因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受到欧风美雨的强烈刺激,相应地起了各种变化,整个时代迅速走向崩溃,师爷体制也走向崩溃。具体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晚清政府为了适应社会变化,整顿官僚体制,相继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詹事府、通政司、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以及湖北、云南、广东等地的巡抚衙门,减少重叠和虚设的机构。于此相应的是,各省也裁撤了不少衙门与人员。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量裁撤下来的师爷只好选择离开,另谋出路。
二是清末新式学堂兴起,出国留学成为风尚,1905年更是废了科举制度。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5万多所,有学生100多万。新式学堂的学生和出国留学生,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群体,对知识结构老化的师爷们形成一种无形的淘汰力量。
三是晚清政府推行司法独立,在北京设立大理院,各省设立高等厅,各府、县设立地方厅,讼事审理由法院专使司职,同时,起用归国留学生和各地法政学堂、法政速成班、养成所等地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传统的审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专门人才取代刑名师爷,从根本上动摇了刑名师爷的基础。而且,由于此类法政学堂、速成班、养成所的学生还兼修财政、经济、会计等学科,这就动摇了钱谷师爷的基础。随着刑名、钱谷两大师爷生存基础的逐渐动摇,师爷群体的作用和影响也就由衰微而走向没落。
猜你还喜欢
- 11-26 古代师爷的收入水平如何?师爷的发展成熟期在哪个朝代?
- 11-02 宣华夫人是谁?独孤皇后为何会容忍她呢?
- 11-02 独孤伽罗的身世如何?他是如何成为杨坚的皇后的?
- 11-02 高颖是什么人?为何能被称为“隋朝第一功臣”呢?
- 11-02 蜀汉灭亡到东吴灭亡,这期间三国的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11-02 赤壁之战曹操有没有出尽全力 曹操为什么会溃败
- 11-02 杨坚为何会推崇一夫一妻制?他的目的是什么?
- 11-02 姜维掌管蜀汉军事大权后做了什么?他的北伐是如何进行的?
- 11-02 阿巴亥作为努尔哈赤的老婆 努尔哈赤临死前为何要她殉葬
- 11-02 陈霸先死后,他的儿子结局为何那么惨?
- 11-02 清朝既然不得百信民心 清朝为什么还能维持近三百年时间
- 11-02 于谦为什么会遭人嫉恨?他最后为何含冤遇害?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