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关于赵光义,有哪些轶事典故和争议?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1分类:历史

  赵光义,即宋太宗,本名赵匡义,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在位共21年,下面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次年亲征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此后他两次攻辽却都遭失败,便对辽采取守势。在位期间鼓励农业、扩大科举,改变了重武轻文的陋习,并最终构成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于永熙陵。

  轶事典故

  开卷有益

  宋太宗好读书,“开卷有益”典故即来自他。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开卷有益(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晋王有仁心

  《太宗实录》和《国史·道释志》记载:宋立国之初,有神降于凤翔府周至县民张守真家,自言:“天之尊神,号黑杀将军。”守真遂为道士。每神欲至,室中风萧然,声如婴儿,守真独能辨之。凡百之人有祷,言其祸福多验。开宝九年,太祖召守真,见于滋福殿,疑其妄。十月十九日,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降神,神有“晋王有仁心”等语。明日太祖晏驾,晋王即位,是谓太宗。诏筑上清太平宫于终南山下,封神为翊圣将军。

  《翊圣别传》也有类似记载:开宝中,有神降于凤翔府俚民张守真事,自称玄天大圣玉帝辅臣,其声婴儿,历可辨,远近之民祷祠者旁午。太祖召至京师,设醮于宫廷,降语曰:“天上宫阙成,玉锁开,十月二十日陛下当归天。”太祖恳祈曰:“死固不惮,所恨者幽并未并,乞延三数年,俟克复二州,去亦未晚。”神曰:“晋王有仁心,历数攸属,陛下在天,亦自有位。”(时太宗王晋为开封尹)太祖命系于左军,将无验而罪焉,既而事符神告。太宗践祚,度守真为道士,仍赐紫袍,遂营庙于周至之太平镇,神位次序,殿庑规模,一由神授,仍尊黑杀,号为翊圣。至仁宗朝,追谥守真为传真大法师。

  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源自《宋史·本纪第五·太宗二》:淳化四年二月壬戌,太宗“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遗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

  北宋都城开封,虽然地处黄河以南,但到了冬季,仍然是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宋史》中多有大雪天寒的记载,一般贫困居民仍不免挨饿受冻。

  北宋淳化四年(993)二月,宋太宗赵光义为展现京城开封的祥和气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下诏赐给京城年事已高者御寒衣物,百岁老人则另外加赐涂金带。恰好这一天,京城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又派遗中使赐给孤老贫穷者每人千钱及若干米、炭。

  作为北宋最高统治者的宋太宗,能够在寒冷的冬季,心系天下苍生,于是,从宋太宗开始,“雪中送炭”的典故就流传开来。

  宽容大度

  孔守正任殿前都虞侯。有一天,在北园侍候宋太宗宴饮。孔守正大醉,与王荣在太宗面前议论边塞战功的事,一时忿怒争吵而失态。左右侍臣请求把他们交付官吏处置,太宗不许。

  第二天,两人一起到殿廷请罪。太宗说:“朕也喝得大醉,不记得发生过什么事了。”

  人物争议

  烛影斧声

  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为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之类的千古谜案。对这类谜案,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

  第一,宋太祖或被暗杀,或因急病猝死,故没有留下传位于宋太宗的遗诏;

  第二,宋太宗即位时没有“任何遗诏”可以宣布,连“编造”的,甚至“事后编造”的太祖遗诏都没有;

  第三,正因为宋太祖没有留下传位遗诏,而太宗又未来得及或不便编造太祖遗诏,故宋代官修的《实录》、《国史》和《长编》、《宋史》等书中也就“看不到”太祖的传位遗诏。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后世因此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

  反对这一说法的人认为: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衙门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我要跟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赵光义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清代史学家毕沅的观点:太宗即位,既不是篡弑即位的;也不是奉太祖遗诏即位的,因为太祖“未尝明降诏旨”,“非实有遗诏也”。《续资治通鉴》中的有关宋太祖“非实有遗诏”的观点一经问世,即被视作材料论断上的权威结论而被广泛接受,影响了史学界达二三百年之久。

  20世纪40年代后,史学家如邓广铭、吴天墀诸先生,虽然对“烛影斧声”一事已有了完全不同于毕沅的看法,但在宋太祖有无传位遗诏一事上,则仍以毕沅之说为准。如邓广铭在40年代的一篇长文中即明确断言:“当太宗即位之初,想必正是群情危疑,众口悠悠之际,他却实在没有宣布任何一项遗命以杜众口之疑。”


  近半个世纪以后,邓广铭在《试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诏书之谜》一文中又进一步重申:“从《宋史》、《长编》等书中,都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时举行过任何仪式(指宣布遗诏即位等)。”

  宋史专家张荫麟、聂崇歧,美籍华裔宋史专家刘子健,日本学者荒木敏一,大陆中青年学者刘洪涛、侯虎等,则对“篡弑论”的观点有所保留。他们认为宋太祖并非死于暗杀,而是自己猝死,与宋太宗无关。正因为是猝死,所以根本也就不会有传位于宋太宗的遗诏,宋太宗即位属于自立。

  张荫麟认为:“宋太祖之死因虽不能确断,然有一事可以确知者,宋太宗即位并无正式传授之法令依据(无论事实上本无,或虽有而太宗名义上不用)。否则,实录、国史以至于李焘《长编》断无不加记载之理。”

  强幸周后

  有野史认为,宋太宗赵光义曾强幸小周后,小周后回去后大骂李煜,此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北宋王铚在《默记》中最早提及此事(王铚《默记》原文云:龙衮《江南录》有一本删润稍有伦贯者云: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后被宋人叶梦得《避暑漫抄》、元人宋无《啽呓集》、明人毛先舒《南唐拾遗记》和清潘永因《宋稗类钞》等照搬引用。

  据《宋史·艺文志》有“徐铉、汤悦《江南录》十卷、龙衮《江南野史》二十卷”,《江南录》并非龙衮著写,且王铚所引为“删润稍有伦贯者”(即有删改润色的版本)。郑文宝曾亲事后主,他认为《江南录》一书“事多遗落、无年可编,笔削之际、不无高下,当时好事者往往少之”,在其所撰《江表志》、《南唐近事》二书中亦找不到“周后骂后主”的只言片语。[15]至于《江南录》原书,因早已散佚,遂无从查证。

  第一种可能,王铚所引《江南录》,为徐铉、汤悦版本。徐铉和汤悦均为南唐旧臣,据《宋史》载,《江南录》原书名《江表事迹》,系赵光义下诏编修,即所谓“官方史书”,且史载徐铉忠臣李煜,其奉诏所撰《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对李煜为人赞赏有加,以常理推断,赵光义强幸小周后之事,断然不会出自此书。

  第二种可能,王铚所引《江南录》,实为龙衮《江南野史》之误。《江南野史》卷三有小周后入宫争宠逸事,但并无赵光义强幸小周后的任何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野史》有语云“初从谦奉使宫口,质而不返其妃每哭诣,后主无以计,每闻使至,必避之而已”[16],此句与《默记》所载极为相似,或为王铚所引之本源。后人据此创作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明人沈德符曾言见过此画,并说“此图后题跋颇多”;姚士粦亦说曾见过此画的粉本(记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但所谓“太宗强幸小周后”,只见于少部分野史,于正史并无明确记载,故此画更不足为训。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