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宋仁宗赵祯为什么在历史上没啥存在感?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宋仁宗赵祯为什么在历史上没啥存在感?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宋仁宗赵祯是个在历史上没什么存在感的皇帝,他不像唐宗汉武,开疆辟土,马上征战,他也不像康熙、乾隆,几下江南,游山玩水,留下无数传奇。他一生宽厚、克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业绩,所以被归于平庸之列。

  但是纵观仁宗时期的文学、科技、政治、学术等成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光辉灿烂、风采卓然的时期。苏轼评价仁宗时留下一句话,说仁宗在位42年,招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事实也是如此,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除韩愈、柳宗元是唐朝人,其余六位都在仁宗时期,包拯、晏殊、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等,也皆出自这一时期。这肯定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和仁宗的宽厚与克制有关。

  而且,仁宗从不提倡打仗,认为“将以利物,不以害物;将以救之,非以危之”,对百姓仁爱有加。《宋史》中几乎每隔几行,就有一次仁宗为百姓做善事的记录,或是下令减少赋税,或是下诏赈济灾民等。这些善举的密度之高,在中国历代皇帝中都是不多见的。

  对待政事他有自己的原则,对待朝臣,他又十分“软弱”。有一次,他想给张贵妃的父亲封个小官,被朝臣一致反对,围追堵截。其中包拯最过分,居然跟仁宗大吵,喷了他一脸唾沫星子。仁宗狼狈逃回后宫,将张贵妃骂了一顿了事。

  包拯铁面无私的背后,必然是仁宗的清明在支撑,否则忠臣良相青史留名的机会,大概只有死谏这么惨烈的方式了。还有一次,由于废后事件,范仲淹带领众谏官齐拍宫门,要仁宗给个说法,仁宗竟然躲在宫里不敢出来。

  他对臣子是“纵容”的,对士子学人,甚至下人,却宽厚无比。

  苏辙参加科举时,跟路人闲聊,听说仁宗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他气愤难当,居然将此事原原本本地写在试卷中,且用词犀利。所有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认为他诽谤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没想到仁宗因爱惜他的才华和直言,竟然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就是为了招贤纳士,广开言路,苏辙如此直言,正是朝廷需要的人才。”这要换成其他昏君,大名鼎鼎的三苏父子估计就少了一位。

  还有一次,仁宗从后花园回来,口渴得不行,急忙唤嫔妃给他倒水。嫔妃问他为何不向随行的太监要水,他说:看到随行人员并没有带水,如果自己说口渴,这些人必然会受罚,于是一直忍着回到宫里。即使是晚上饿得睡不着觉,特别想吃烤羊肉,仁宗也会忍着,原因是:“朕一张口,御膳房可能就会形成惯例。这样的话,一年下来要杀数百只羊,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朕于心不忍……”

  作为一名说一不二的皇帝,在位期间,他始终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自律、克制、宽厚,实属难得。

  嘉佑八年(1063年),仁宗去世,消息传到民间,举国百姓着素哀哭。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记载,“汲水妇人亦戴白纸行哭”。更离奇的是,仁宗死后,北宋皇陵除他之外,悉数被盗。皇帝做成这样,实在不能简单地将他定义为庸碌。

  《大学》有言“为人君,止于仁”,即为人之君的最高境界就是“仁”,而纵观仁宗的一生,他无愧于这个“仁”字。他就像一位做嫁衣者,将自己统辖的时代打扮得光彩照人,然后隐而一笑,深藏功与名。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