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他是乾隆的老师,揭秘其传奇的一生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他是乾隆的老师,揭秘其传奇的一生,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清朝的康、雍、乾三朝,之所以能称为盛世,就是因为涌现出一大批治国良臣。就好比今天要说的这位,他是乾隆的老师,被誉为“忠孝性成”楷模,死后百姓穿孝为其送行。他,就是徐士林。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徐士林是山东文登人,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听到隔壁私塾传来读书声,徐士林很是羡慕,便跪在母亲面前,恳求入学读书。

  徐士林27岁中举,29岁中进士,这一年是康熙五十二年。在康熙、雍正两朝,徐士林历任内阁中书、礼部员外郎、安庆知府、江苏按察使等职。更重要的是,他还曾为皇子、皇孙们授课,其中乾隆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乾隆即位后,徐士林升任江苏巡抚。他亲自为衙门大堂写了一副楹联:“看阶前草清苔绿,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每次有犯人招供,他都要求将供词大致写在告示牌上,然后才记录到公文簿,以防有人欺上瞒下。

  每当有知府、知县前来拜见,徐士林都要用案子考验他们,看此人是否有才能。他常常对下属说,运用法律条文断案,就像是用医术给人治病。如果用错药,就会医死人,如果法律条文运用不当,就会使人蒙冤而死。

  由于职位的原因,徐士林每年有很多机会,可以进京面圣。一般来说,地方官能够进京都会十分重视,趁此机会讨好皇帝,献上奇珍异宝。可徐士林每次都两手空空,这让乾隆不太高兴,毕竟江苏是富饶之地,不可能一点礼都送不起。

  平时不献礼就算了,但逢年过节,徐士林也不去讨好皇帝,慢慢就有了些议论之声。当这些声音传到徐士林耳朵里,他便特地准备了一份礼物,准备在这一年的除夕,进献给乾隆皇帝。

  到了除夕这天,乾隆听说徐士林也送了礼物来,就特别好奇想先睹为快。可负责收礼的总管太监,却支支吾吾说道:“他没……没……”。乾隆很是生气,叫太监赶紧把礼物拿上来,太监十分犹豫,却又不敢违抗,只能将徐士林的礼物取来。

  原来,徐士林送给乾隆的,并不是什么奇珍异宝,只是几本略微装裱过的旧书,怪不得太监支支吾吾,不敢拿给乾隆看。其他人一见瞬间不敢出声,大家都等着看乾隆如何发落。

  乾隆看到书后,先是没有什么表情,只是接着将徐士林的贺表拿来看。只看到,徐士林的贺表上这样写着:“蒙皇上天恩,对我破格擢升,……恭逢元旦,理当进贡方物。可是皇上知道,臣一身之外,寸丝粒粟,都是皇上所赐,黎民供给,我自己尚物贡奉皇上呢?”

  徐士林的意思是,自己身体以外的所有东西,全部都是乾隆赏赐的,他又怎么能用皇帝赏的东西,再送给皇帝呢?接着他又表示,他对乾隆忠心耿耿,只希望乾隆像尧舜一样治理天下,那样便万世无疆等等。

  在场的人都以为乾隆即将发怒,可没想到乾隆看完却大笑起来,随即命人取来笔墨。他当场在徐士林的贺表上批示:“赠人以的,不如赠人以言也。”后来,徐士林将此赠言随身携带。只是当时在场的人皆不理解,为何乾隆会对几本旧书钟爱有加。

  徐士林不愿意去讨好皇帝,因为他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徐士林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公事上,白天处理完公务,晚上就批示公文。他不讲究吃,不讲究穿,每次吃饭只顾着快点吃完,好接着处理事情,有时就连自己吃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乾隆六年六月,徐士林病重,此刻他没有想到自己,而是远在家乡的老母亲。他想到自己为官多年,只顾着多为百姓做事,却没能好好侍奉母亲,心中愧疚不已。他不知病情能拖多久,便向乾隆恳请,回乡探望母亲,乾隆准许。

  然而,徐士林还没回到家乡,就在途中病逝了,享年58岁。乾隆闻讯十分悲痛,下谕痛悼道:“士林鞠躬尽瘁,遂致沉疴。临终无一语及私,劝联以忧盛危明之心为长治久安之计。此等良臣,方资依使,乃今溘世,朕实切切含悲不能自已也!"

  不仅乾隆十分伤心,就连百姓听说,都自发穿上孝服,跪在行辕门为他们心中的“青天”送行。之后乾隆下诏,破例将徐士林这个地方官,祀于京师贤良祠,并赐金井玉葬。他还将老师誉为“忠孝性成”的一代楷模。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