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后赵将领王擢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王擢(?~355年),匈奴屠各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将领。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提到东汉末年的名将吕布,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甚至不是他天下无双的武勇,而是其反复无常的性格。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当中,为了董卓赏赐的金银珠宝和赤兔宝马,吕布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义父丁原杀害;因为和董卓之间产生了矛盾,吕布又毫不犹豫地除掉了董卓。后来,刘备好心收留吕布,吕布却趁其外出袭取了徐州。

  不过,人人都说吕布反复无常,其实在吕布兵败身亡仅仅一百余年后,天下间便又出了一位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将领,那便是王擢。王擢本是后赵将领,后来两年内先后转投了四个政权,可以说论起反复无常,吕布都要对这位“后辈”肃然起敬、自愧不如。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首的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着西晋朝廷因八王之乱陷入混乱的机会纷纷入主中原,史称“五胡乱华”。在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当中,后赵是由羯族首领石勒建立,但我们今天要说的王擢并非羯族人,而是来自匈奴的屠各部落。

  有关王擢的详细出身如今已不可考,但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建元二年(344)时他就已经作为后赵将领与前凉将领张瓘交战于三交城,并被对方击败。两年后,王擢出兵攻打前凉,并成功一雪前耻,不但抓获敌将数员,还将前凉境内七千余户百姓迁徙到了己方控制下的雍州。次年,王擢继续与前凉作战,不过在取得几次胜利后又被前凉名将谢艾击败,狼狈逃回了黄河南岸。

  永和七年(351),后赵在经历一系列内部斗争后宣告灭亡,第二年七月,王擢向东晋投降,被封为征西将军、秦州刺史。十月,燕王慕容儁在击败冉魏,占据河北后宣布与东晋决裂,自己登基为帝,他的政权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前燕。王擢见此情形,当即放弃了偏安一隅的东晋,转而归附于慕容儁,并被封为了益州刺史。

  十一月,前秦丞相苻雄出兵陇西,王擢不敌强大的前秦军队,只好投靠了临近的前凉,并被昔日曾经多次兵戎相见的前凉君主张重华封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对于王擢在前凉的待遇,史书表示张重华对其“特宠待之”,可见其很受器重。

  永和九年(353),王擢奉张重华之命与张弘、宋修两名将领共同率领一万五千兵马讨伐前秦。然而,在苻雄的指挥下,前秦军队大胜前凉,斩首了足足一万两千余人,张弘、宋修也战败被俘。逃出生天的王擢只得放弃名义上归自己管辖的秦州,逃到了姑臧。三个月后,对王擢仍然十分信任的张重华又拨给他两万兵马,让他收复秦州,击败前秦任命的秦州刺史苻愿。

  幸运的是,王擢的这次出兵得到了秦州各地郡县的响应,且苻愿的能力也十分平庸。在种种有利因素的作用下,王擢终于取得大胜,夺回了秦州。永和十年(354),桓温领东晋兵马北伐前秦,王擢则率军夺下陈仓响应。然而,前秦在初期陷入颓势后很快反应过来,不但从王擢手中夺回了陈仓,还采用坚壁清野战术逼得缺粮的桓温被迫撤军。

  兵败陈仓后,王擢遭到了新任君主张祚的猜忌,甚至被昔日同袍讨伐。为了自保,王擢只得于同年十一月投靠了前秦,并被封为尚书。从永和八年(352)七月投靠东晋到永和十年(354)十一月投降前秦,王擢在两年时间里先后转投了四个政权。

  客观来说,王擢投靠东晋是因为原本的祖国后赵灭亡,投降前凉是因为被前秦讨伐失去了立足之地,投奔前秦则是因为被君主猜忌甚至遭受攻伐,这三次都可以勉强说是被逼无奈、无可厚非。但是,他在归附东晋仅仅三个月后就转投前燕,这就完全称得上是反复无常了。当然,王擢出身匈奴部落,并没有从小接受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等儒家思想,对于他来说,或许尊奉强者才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贯彻忠诚和信义本来也是十分困难的。

  正因为忠诚可贵,所以从古到今人们才会对忠诚之人格外推崇,但事实是,大部分人就像王擢一般,在面临选择时会更加重视自身的安危和利益。国家灭亡后,王擢投靠东晋不是因为对东晋有特殊感情,而是为求自保。同理,三个月后他转投前燕,也是因为前燕正值强盛之时,比起东晋更加利于自己的发展。搞清楚这一点,或许王擢的“反复无常”看起来更多了几分无奈和现实的色彩。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