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杨贵妃为了吃荔枝,真累死过几匹马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杨贵妃为吃一口荔枝,真累死过几匹马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屋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过清华宫》成了杨玉环饱受后人诟病的首要原因,也被当作帝王之家折腾老百姓劳民伤财的铁证。殊不知,这首诗的场面完全是杜牧先生杜撰的,这种臆测是万万不可当真的。

  时至今日,随便找一家水果超市,都能买到品相不错的荔枝。然而,在古代的长安人想要吃上荔枝简直难于登天,我们且当杜牧的诗句是真实情况,杨玉环所吃的荔枝究竟要耗费多少民力财力呢?

  骑马运输似乎是当时最便捷的方式了,但仔细琢磨一下,却又不太靠谱。在唐朝时期,就算是最名贵的草原马,从盛产荔枝的岭南地区到长安也得跑上十几天,这还是在昼夜不停的情况下。十几天的时间,别说是荔枝了,西瓜、榴莲、火龙果都得烂透了。

  如果,荔枝的产地是四川,倒有可能在水果烂掉之前让贵妃吃上一口的。不过,新不新鲜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毕竟,古来蜀道难,四川到长安快马加鞭也得用上几天。新鲜荔枝和采摘几天后的荔枝,口感自不可同日而语。相信贵妃爱吃的是最新鲜的荔枝,所以,骑马运输是根本行不通的。

  最有可能的一种运输方法,其实,应该是将整棵荔枝树一并运到长安。运荔枝和运树的难度差别不小,首先,就得将荔枝树种到缸里,等到荔枝果长出来以后便要开始准备运输了。最好让荔枝果在抵达长安的当日成熟,保证让皇帝的禁脔吃上全天下最新鲜最可口的果子。

  这种方法虽然可行,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荔枝属乔木,高大的荔枝树可达十多米。即便是一株数米高的荔枝树,用寻常的法子也无法运输。旱路的可能性很低,水路比较靠谱。虽说,史料里没有讲到大唐有“南荔北调”工程,但据地图来推测,当时的宫人应该是从泉州港将树海运到杭州,再走大运河抵达长安城的。当然,为了确保荔枝树不会因颠簸出状况,船工势必会对其细心照料。

  荔枝树自是不可能送入宫中的,所以,在长安运河到皇宫的这一段,多半还是由马来运输。荔枝刚刚采摘下来最为可口,所以,负责运输的骑士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策马冲向皇宫,所以,就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场面。

  有些朋友说,走水路简直太麻烦了,而且太过铺张浪费,不如让贵妃亲自移驾岭南,直接尝鲜,岂不省钱?毕竟,运人的花销可比运树便宜多了。然而,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唐朝时期的岭南地区,属荒僻的流放之地,只有那些犯了罪的人才会被丢到岭南服刑。

  所以,高贵如杨玉环是根本不会屈尊前往此地的。退一步来说,就算贵妃别出心裁想去岭南旅游,那开销也比运荔枝树多得多。贵妃出巡,李隆基多半得作陪,所以,这趟南巡的开销基本可等同于乾隆南巡。试问一下,乾隆南巡铺路架桥的开销,难道还比不上运几棵树到长安吗?

  其实,李隆基修个行宫的花销,都抵得上杨贵妃这辈子的“水果费”了,为什么当时的文人总是揪住杨玉环吃荔枝这件事不放呢?

  从这里就能看出,唐朝的文人还是有点骨气的。若不是运荔枝搞得民怨沸腾,唐朝人也没必要将其大书特书。批判的目的比较简单,就是为了给后世的皇帝或妃子提个醒:他们的吃穿用度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总是挥霍败家,小心把江山玩完!有杨玉环吃荔枝遭批判在先,后世的某个皇妃想吃荔枝时,总会有所忌惮。

  至于老百姓的思维,那就更加简单了。每逢王朝衰落,人们都喜欢找个直观的原因,揪出一位罪魁祸首。唐朝自安史之乱开始逐渐衰落,为此背黑锅的就有李隆基、李林甫、杨国忠、杨玉环等。在前面提到的这四位里,前三个都是不受待见的糟老头子,唯独最后一位是倾国倾城的大美人,比较吸引老百姓的眼球。所以,在批判的过程中,杨玉环总是被揪出来翻来覆去地批斗。

  以至于,久而久之文人一旦想借用大唐盛极而衰的典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玉环,想到荔枝了。殊不知,但凡读过几天书的文人,都明白始作俑者就是李隆基。若非他赋予了杨玉环吃荔枝的特权,谁肯为她千里迢迢地送荔枝呢?

  所以,那些借荔枝、玉环之名义讽刺社会现象的文人,实际上是在讽刺皇帝。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