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诸葛亮如果自立为帝取代刘禅的话 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还不了解:诸葛亮刘禅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当初如果取代刘禅的话,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诸葛亮敢这么做吗?

  一、首先,立即产生一个问题:国号问题?

  不管是诸葛亮废掉刘禅而自立,还是刘禅不得已将帝位禅让给诸葛亮,都意味诸葛亮“废汉自立”!

  如果诸葛亮继续用“汉”作为国号,自己不姓刘,那么,就显得掩耳盗铃,名不副实,颇有点不伦不类。

  所以,他必须在称帝后,另立“国号”。

  二、其次,跟着又派生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政治口号与正统性问题?

  如果诸葛亮新立国号,则意味着其亲手灭了蜀汉,那么原来所树立的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就从一个政治诺言,变成了一个政治谎言,那么,新的国家不管叫什么名字,他的政治承诺是什么?他的立国之本是什么?而这都牵扯到正统性问题。

  刘备托孤的时间是公元223年,其时,曹丕已篡汉立魏,孙权尚未称帝,我们猜想,诸葛亮大致,也只能喊出这样一个口号:“休养生息,徐图中原”,以此暂时来涵养士民疲惫之心绪,安抚政坛惊恐之情状。

  三、政治上的分化与控制。

  (一)政治势力的分化。蜀汉政权统治阶层,一直存在三股势力:荆州势力(刘备旧部班底)、益州势力(本土世家豪族)、东州势力(刘璋旧部班底)。

  1、荆州势力(刘备旧部班底)本身就存在刘备的皇权与诸葛亮的相权之间相互制衡的隐形竞合关系,此时,如果诸葛亮取刘禅而自立国号,则自己原来所在的“荆州势力”,会立即分化为两股势力:即“拥诸葛的荆州势力”和“拥刘备的荆州势力”。

  2、东州势力(刘璋旧部班底)一直以来,受到刘备的微妙支持,譬如重用法正,托孤李严,来暗中制衡诸葛亮的相权,但却长期遭到诸葛亮不动声色的暗中打压,同时,作为东州势力的代表,李严此时亦是托孤重臣之一,此人虽无力与诸葛亮抗衡,不敢起身与诸葛亮一搏,但他同样也无力阻止东州势力的蠢蠢欲动,因此,东州势力这时一定要“借机反弹”,会分化“拥诸葛的东州势力”、“拥刘备的东州势力”和“拥李严的东州势力”。

  3、益州势力(本土世家豪族)长期看不惯外部势力(荆州势力和东州势力)对益州的统治,并且长期受到其他两派的打压,被排挤在中枢政权之外,虽然一直以来对此耿耿于怀,但由于整体势力弱小,此时他们只会抱团取暖,坐山观虎斗,不会介入任何一方势力的争斗,只会适时的‘火上浇油’,以图“乱中取利”。

  4、这样,在诸葛亮自立的过程中,原来政治上的“旧三股势力”,会逐渐分化并演变为“新四股势力”,即:“拥诸葛势力”( “拥诸葛的荆州势力”和 “拥诸葛的东州势力”联合形成),“拥刘备势力”( “拥刘的荆州势力”和 “拥刘的东州势力”联合形成),独立的 “拥李严的东州势力”,孤立的“益州势力”。

  (二)政局的控制。由于诸葛亮的新政权由原来的旧“三股势力”,演化为“新四股势力”,原来的那三股势力本身就彼此倾轧,相互缠斗,此时的“新四股势力”更会闻风而动、相互联络、整合力量、伺机作乱。因此,诸葛亮不得不下狠心进行大范围的人事调整和政权巩固。

  1、大肆封赏“拥诸葛势力”,打造并夯实自己的执政班底。

  2、大量启用长期被孤立的“益州势力”,借用他们对旧荆州势力和旧东州势力的怨恨和不满,充作自己的政治爪牙和打手。他们一旦有了政治地位,就会找到久违的“存在感”, 乐于为自己卖命,迅速靠拢 “拥诸葛势力”。

  3、拉拢安抚“拥李严的东州势力”,这一派弱小,翻不起什么大浪来。可让李严做中枢的清闲大官,只要李严就任,再安排其手下人等做地方闲官,这一派迅速会土崩瓦解。

  4、迅速打压“拥刘备势力”。一是要封刘禅为“江阳王”,外迁至江阳,派兵监视居住。二是将刘禅的外戚势力,如以张皇后(刘禅的老婆,张飞的女儿)为代表的张氏集团,尽皆削职为民。三是对拥刘的原荆州派和东州派成员,斩其党魁,流放其骨干,余皆削职为民。

  四、军事上的布局和应变。政权赖以存在的军权,必须立即抓到手,以应对内部和外部的突变。

  (一)军事上的布局

  1、成都的禁卫军,由车骑将军吴懿掌握,此人正是刘备的大舅哥(刘备吴夫人之兄),标准的蜀汉外戚。怎么办?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立即将吴懿削职为民,自己的同母弟弟诸葛均正任长水校尉,立即调来,亲授机密,执掌禁卫军。

  2、汉中前线的大军,由魏延掌握,此人有反骨,怎么办?军权岂能授予外人?立即调回朝廷暂任虚职,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的)正在山谷中转运军需,令其立即赴任汉中,接管大军大权。

  (二)军事上的应变。

  刘备托孤的时间是公元223年,如果此年诸葛亮即称帝自立,那么,此时正是魏文帝曹丕称帝第三年,他若闻知诸葛自立之事,必定会哈哈大笑:彼不是要“恢复汉室”吗,怎么“篡汉自立”了呢?曹丕肯定要趁蜀地政局不稳,而挥兵西进。当然,诸葛亮的厉害他还是领教过的,想必曹丕也只是做做样子,骚扰一下而已,警告一下诸葛亮:你不是好吹牛吗,你今后胆敢再胡来……但对于诸葛亮来讲,这正是他整肃大军、重整军威的大好时机,他一定会亲自出征,一是要历练一下诸葛乔,另一方面要借机清除异己,同时在击退魏军后,还要大肆封赏一下,借机巩固大军中的“拥诸葛势力”,并进一步向政敌宣告:看,没有我,哪有蜀地的安全?以此来震慑政敌,安抚民心。

  五、外交上的回归。

  夷陵之战,蜀汉军力折损,民心低落,元气大伤,几乎把蜀国拖垮了。怎么办?此时需要稳定政局、息兵止武、休养生息、涵养国力,这就需要争取一个较好的外部稳定的环境。怎么办?出使吴国,重归于好,缔结一个“孙诸联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猜测他的政治口号是“休养生息,徐图中原”,而不是“休养生息,统一天下”的原因,他是要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盟友,即孙吴。

  六、十年后,诸葛亮政权的两个历史可能性:在正史中, 从公元223年,刘备托孤诸葛亮 ,到公元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这中间是经历了5年时间。但如果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政局巩固需要时间,大军整肃需要时间,休养生息需要时间,再腾出手来积蓄军资,整军备战,恐怕5年时间不够,需要10年时间,那10年后,历史的两个演变可能性:

  (一))第一种可能性。从公元223年白帝城托孤,再过10年,即是公元233年,这时诸葛亮53岁,在正史中,次年,即公元234年, 诸葛亮54岁即病故于五丈原。但这时我们就假设诸葛亮能活到64岁,但即是再给他续10年寿命,他也无法实现徐图中原”的宏愿。因为:

  1、姑且不论吴国,但就魏国的人口,是蜀国5倍。

  2、姑且不论吴国,但就魏国的兵力,是蜀国的4倍。

  3、蜀道难,是一把双刃剑,这样的崇山峻岭,魏国是不容易攻进来,但蜀国想攻出去,也同样面临行军太难和粮道过长的问题,这又要抵消一部分军力,可谓雪上加霜。

  4、魏蜀吴三个国家中,蜀汉兵民比例、官民比例最大,政府财政长期吃紧,国力逐渐被掏空,蜀国国力最弱。诸葛亮仅凭一己之力,想力挽狂澜,徐图中原,谈何容易!

  (二)第二种可能性。诸葛亮依旧在公元234年病逝,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在称帝后事务会更加繁重,他事必躬亲的性格,也会更加严重,这会加速其衰老病亡的,那么,他的政权的稳定过渡都难以实现,更谈不上什么实现“徐图中原”的宏愿了。因为:

  1、公元234年,其长子诸葛乔(正史生卒为公元204年—228年)是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的,已于公元228年病逝。即便历史改变,诸葛乔这时候依然活着,但诸葛亮能够弃嫡子诸葛瞻,而立这位“过继之子”吗?坚决不会的。但这时的“诸葛乔与诸葛瞻”的地位与关系,不正像当年的“刘封与刘禅” 的地位与关系吗?这就要种下一个不稳定的“夺嫡种子”了,是日后诸葛政权稳定过渡的一个大变数!

  2、公元234年,诸葛亮的嫡长子诸葛瞻(正史生卒为227年-263年),此时才7岁,他一定会继承大统,但这正是主少国疑之时,怎么办?诸葛亮唯一能够选择的托孤大臣是诸葛均,即他的同母弟弟诸葛均(此年45岁)。这样,诸葛均辅佐诸葛瞻,犹如诸葛亮辅佐刘禅,谁能保证诸葛均不会依葫芦画瓢,学他哥哥的模样,也废诸葛瞻而自立?

  即便看在同宗同族的面子上,诸葛均不忍下手,那么,诸葛均自己可有三个儿子呢: 诸葛望(诸葛均之亲生子),诸葛企(诸葛亮次子,过继给诸葛均),诸葛谦(诸葛瑾次子,过继给诸葛均),这三个儿子,由于自己的老爸是托孤重臣,难道不会浮想联翩,生出“夺嫡之心”来吗?这就又要种下另一个不稳定的“夺嫡种子”了,是日后诸葛政权稳定过渡的又一个大变数!

  因此,不管怎样,诸葛亮病逝后,其政权大概率不会平稳过渡,如果再考虑到诸葛政权新生的那“四股势力”的综合发酵作用,该政权是否会发生大动乱,继而四分五裂,都是存在极大可能性的,因此,就更谈不上什么实现“徐图中原”的宏愿了。

  结论:诸葛亮在三分天下时期,所积累的政资、军威与民望,会因自己的“取刘禅而代之”这步棋,而彻底打碎,他不得不重整政局、重振军威、重拾民心,而由于蜀国本身弱小,而诸葛亮的继任者们,不仅缺乏卓越者,而且还可能会因“夺嫡”而产生动乱,因此,如果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其历史的演变有可能是:蜀地有可能在公元243-253即被攻破了,即要比正史中的灭亡时间公元263年,要提前10年左右。

  为什么?

  原因不是诸葛亮无能,也不是其后辈继任者的无能,而恰恰是由于诸葛亮的“忠诚”!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掌握了内政、军事、外交、监察等诸多大权,但他一心事主,忠诚于刘备,从不培植私党,从不扶持家族势力。他的三弟诸葛均随同入蜀,只是长期担任一个长水校尉的闲职而已;其子诸葛瞻年幼,暂且不论,其子诸葛乔(诸葛瑾之子,过继给诸葛亮),却只是让他去汉中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在山谷中转运粮草而已。真正被诸葛亮大力培养提拔的,像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与诸葛亮没有任何亲属关系!

  后记:本文虽然近乎于“无的放矢”,但长久以来,三国迷们,好像都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因此,在此试做分析,权作抛砖引玉而已。

  其实,从正史来看,诸葛亮的确没有“取刘禅而代之”的政治野心。假设他在托孤后陡生异心,那结局并不美好,后果很严重……而这一点,恰恰再次反证了诸葛亮是“忠诚”的! 因为恰好反证出诸葛亮并没有像司马懿那样,处心积虑地培植私党,意欲篡权……因此,诸葛亮政治头脑是清醒的,政治忠诚度是值得称道的,道德修养是高尚的,不愧被陈寿赞美为“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