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曹操为什么终生都没有称帝 曹操为什么把机会留给曹丕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不称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曹操明明有当皇帝的权力,曹操为什么始终没有称帝?曹操心里是怎么想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对早年曹操的评价。《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中都有类似的记载。事实证明,曹操用毕生的经历应证了许劭的看法。曹操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没有人可以用“大忠”与“大奸”对他进行一元化的评价,历史上也存在不少争论。其中争论的核心就是曹操终身没有称帝,篡权的是非却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为什么曹操有当皇帝的资格,却终身都没有称帝呢?

  1.宦官与外戚,东汉末年的权力争夺

  据《后汉书》中记载,曹操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人,其父曹嵩是太监曹腾认养的义子。曹腾是当时汉室的权力集团十常侍成员之一。东汉中后期,朝廷的权力集团一直在外戚与宦官之间争夺,外戚代表的利益是皇后的家人,而宦官代表的利益可以说直接归属于皇帝。

  为什么皇帝要如此依靠宦官呢?本质上还是皇帝无依无靠的无可奈何之举,当时最具备治国理政能力的还是朝野的士族阶层,但士族具有左右摇摆性,说白了他们就是看着皇帝与外戚打翻天,最后谁赢了他们就跟谁,对于士族而言,谁赢了不重要,代不代表皇帝也不重要,只要自己的家族能够一直在朝廷做官,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皇帝如果想摆脱外戚集团的压迫,就不得不依靠宦官集团。

  到了东汉末年,正是宦官当政之时,曹腾作为权力的核心人物,自然清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象征,一旦皇帝驾崩,他们也没好日子过。所以在决策时,总能在巩固自己地位的同时,将利益的一部分让给皇帝。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的管理方式对年幼的曹操有很大的影响,他看着自己的爷爷在朝中运用这种政治手腕日益让封建制度过上短暂的安宁,也可以说这是曹操未来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基础。和士族思想不同,宦官只能依靠朝廷,曹操也了解,士族根本靠不住,如果想获得真正的权力,皇帝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曹腾

  2.年少忠心为汉室,奈何衰败已成势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太祖年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这句话是陈寿对曹操年轻时比较“高情商”对评价,按照现在的话说,曹操就调皮捣蛋,不但到处惹祸,还是带头搞事的“纨绔子弟”。年少时,曹操与“四世三公”的大士族袁绍是好朋友,袁绍由于不是元配生的孩子,从小也被家族人排挤,反骨的心从小就有,他俩从小在首都洛阳到处捣乱,也惹了不少祸。

  但是有趣的是,曹操从小对反对汉朝的人嫉恶如仇,但凡有人说汉朝一点不好,不管他是权贵还是贫民,都一顿收拾。正所谓三岁看到老,曹操年幼的性格就能反应两件事:第一,它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奇才,能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做事果断,善于思考;第二,曹操那时就已经对汉朝政权是正统的思想根深蒂固,没有任何质疑。

  二十岁的曹操经过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初入仕途,最初做的是洛阳北部尉,按现在的话说是首都北区公安局副局长。这可不是一个肥差,因为得罪人的事都是北部尉干的,民间如果产生纠纷,都会来找曹操裁断。

  可这里是洛阳,东汉的首都,不少人都是朝廷命官的亲戚朋友,说不定那天就会得罪在朝的某个官员。也许是因为曹操年轻涉世未深,或者是曹操本身就不是那么太圆滑的性格,每次办案时曹操都会秉公执法,奖罚分明。

  这一系列操作虽然深得民心,但同时也得罪了不少官员。许多纨绔子弟把曹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曹操最狠的一次还是在夜巡的打死了擅自夜间出行的权贵蹇图。这次祸闯的虽然大,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再加上曹操的堂妹夫犯了事遭到诛杀,自己也受到了一定的牵连,洛阳曹操就一定待不下去了。

  辞官后的曹操回到老家谯县,期间朝廷的政治斗争越来越激烈,曹操也多次上书让汉灵帝重用贤臣能士,但这些奏折几乎都被乱朝的人给拿下了。

  汉灵帝看了却很感动,正所谓“国家昏乱有忠臣”,也许当时的人都认为,曹操对汉室是绝无二心的,可无可奈何的是,东汉经过几代宦官和外戚的来回斗争,皇帝早就成为了摆设品,根本没有实权。再忠心的曹操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以表立场了。

  3.兵戎崛起,乱世依旧心有汉

  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黄巾农民起义,曹操也拜为骑都尉,可是为东汉铲平叛乱。他的军事才能在此初次展现,本次颍川灭黄巾军曹操军斩首数万,因有战功,曹操又一次当了官,这次是济南相。

  在济南府中曹操依旧是秉公执法,不偏不倚,这里不像洛阳那样有那么多达官显赫,办起案子来也没那么麻烦。短短几年时间,曹操将整个济南的官员换了八成,对贪赃枉法的官员也绝不姑息。济南官场的大地震让老百姓对曹操有了更好的印象,曾有书言曹操在任期间“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也许这个时候,曹操是最幸福的,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想好好做一个地方父母官,最后一路升到朝廷的中心,成为一代名相。为什么曹操没有和当时的贪官同流合污?其实是因为他心中仍然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如果没有这些梦想支撑下去,恐怕曹操也不会成为那个人群之中最闪亮的明星。

  这一天终于来了,洛阳被西凉董卓入侵,大火在首都整整烧了好几个月,这也意味着汉朝不再拥有统治力量。而这些名门望族在干嘛呢?他们匡扶汉室的心没有,但是借着讨董卓的名义扩充自己势力的胆子倒是有,而且很大。虽然十八路诸侯组成关东盟军浩浩荡荡直逼长安,但是除了曹操和当时还是无名小卒的刘备以外,好像没有一个真正想匡扶汉室的。就连盟主袁绍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也许曹操的绝望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他一心为汉,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报复,他希望汉朝能够河清海晏,却奈何不了这些诸侯的狼子野心。如果他想活着,他想拯救这个衰败的王朝。恐怕仅凭一己之力不太够。他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大军,需要用真正的力量去平定这乱世。也许曹操想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将军,可是时代却给他画上一个大大的红叉。

  4.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毕生最正确的决定

  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发展,其手下的青州军也日益壮大,成为曹操的精锐部队,这时的曹操已然有称雄的资本,靠自己礼贤下士的管理政策,也得到了郭嘉、荀彧等能人的帮助。

  也许很多人说,曹操是奸臣,假借天子之名称霸的事实不可改变。然而这是一个单从结果上看的粗略分析,其实当时的曹操没有想那么多。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荀彧——这个比曹操还要对大汉忠心的“王佐之才”,他执意让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昌,成为大汉之正统。

  荀彧根本不像称霸,他只是一个士族,荀彧唯一闪亮的地方在于他没有像其他士族一样做墙头草,他只希望汉朝能够停止这场动乱,希望曹操能帮助汉献帝解决这一切。很多人觉得曹操和荀彧的心是对不上的,但荀彧也不是泛泛之辈,他对曹操的忠心完全是因为曹操之前的所作所为确实适合一名忠臣应有的标准,曹操那个时候也没想着要一统天下,只是生不逢时,不得不做而已。

  让我们把镜头转到河北袁绍阵营,袁绍的幕僚沮授也提出了和荀彧差不多的建议,也让袁绍将汉献帝接到河北以成正统。但是袁绍却断然否决了,这就体现出士族思想和宦官思想本质上的差别了。

  虽然袁绍和曹操从小就是好朋友,但是曹操受到其祖父曹腾的影响,认准的只有皇帝,而士族出身的袁绍也和曾经在朝野善于斡旋的先辈一样,根本不在乎皇帝。

  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如今袁绍已然成为中原最大的军阀,利益已经有所保障,就根本不想再将更多利益让给汉朝。这样的思维也许是一种“短视”,但从阶级性质来看,袁绍的做法确实是适合士族的一贯作风。

  很多人看了三国演义,认为袁绍的失败直接原因在于官渡之战,但事实上,袁绍没有抢先一步接汉献帝到河北,就已经奠定了败局。从表面上看,汉献帝到了许昌依旧是傀儡,但这不是曹操的选择,而是曹操麾下所有官员的选择。

  对于武官而言,自己的直接领导就是曹操,这没有什么可说的。而对文官而言,谁有军权他们就听谁的,毕竟自己的性命是在曹操手中,谁又敢不听他的呢?

  5.赤壁兵败,从此再无称帝之功德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不久就一统了北方,许多人开始认为曹操离帝王只差收复江东和西蜀。其实称帝这件事表面上来看是看自己的权力有没有这个资格,但是实际上帝王的称号在那个时候还是一个代表一统的象征。

  皇帝这个称号最早是由秦始皇嬴政发明的,寓意是司机的功德已经覆盖到当时人类已知的全部地方,其功勋要比“王”还大。因此称帝的人如刘邦、王莽、和刘秀都是将九州控制之下的。至少到了曹操的年代,他一直认为帝王的称号要与河山一统为标志,否则自己充其量只配做一个王。想要拿下皇帝的称号,消灭江东的孙权才是最后一块硬骨头。

  遗憾的是天不遂人愿,赤壁之战的离奇兵败让曹操再无入侵江东的可能。赤壁之战半路杀出来的刘备突然占据西川,那个时候的曹操很明白,自己这辈子不可能一统华夏,顶多也只能再收个西凉,完成北方的一统。

  曹操甚至自己的功勋不足以配得上帝王这个称号。也许在这时,“魏王”是曹操自认为最合适自己的名号了。虽然在曹操去世后,曹丕追封他为魏武帝,但是曹操自己认为,让后世的评判应该要客观公正,就像他在济南府一样,不敢过誉,也不敢谦虚。

  那么按这个逻辑,孙权没有一统中原却当了皇帝,曹丕也当了皇帝,刘备位居贫瘠的西川也当了皇帝,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要和东汉末年乱世时间太长有关系。

  三个人中最先称帝的是曹丕,他自幼跟随父亲四处征战,自然认为自己的父亲才是权力的唯一象征,他的资源是曹操给的,功勋也是曹操送的,而汉朝呢?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只可有可无的提线木偶罢了,曹丕终身未食过汉碌,他的经历和曹操不一样,他没有体验过一心向汉才是正确价值观的年代,也没有对帝王有更深刻地认识。

  类似的情况还有孙权,他继其兄孙策之业,自幼来到江东,对汉朝也是一点心思都没有。唯一理由不同的是刘备,也许只是因为他姓“刘”,自认为能够继承大汉所以才称帝,刘备的称帝其实是曹丕称帝后的无可奈何之举,虽然刘备也清楚帝王的分量,但是别人先破坏了规矩,自己也不能落后。

  所以曹操是守住了帝王称号价值的最后一人,从曹丕开始,帝王的价值就开始贬值了,这一贬值一直影响着后世,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时期,北方外族只要有块地盘,都敢称帝,从此皇帝的称号再也不是一统江山的唯一象征,更是一种满足虚荣的称号。

  或许我们今天看曹操,大多都理解为他是奸雄,殊不知,他才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堡垒,在乱世中,能够做到这样,已经就是最大的忠臣了。

  参考文献:《后汉书》、《三国志·魏书》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