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刘邦建立汉朝,那么他又是如何驾驭人才的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0分类:历史

  刘邦从一位市井小民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这与他的个人能力是息息相关的。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关于刘邦与萧何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今天聊一聊刘邦对萧何的猜忌与试探,从中可以看到刘邦惊人高明的政治权术,以及萧何高智商低情商的下场。读史使人明智,了解这一段历史,对今天我们工作生活不无裨益。

  历史上的刘邦,非常精通政治权术,通过楚汉争霸前后对比,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刘邦权谋:形势不利之时,善于慷慨让步;有机可乘之时,就会心狠手辣。但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并不仅仅只是高明的政治权谋,更需要驾驭人才与知人善用。

  善于驾驭人才,使其各尽所长,这是刘邦击败项羽的关键之一,知人善用我们都比较熟悉,那么刘邦如何驾驭人才呢?以萧何为例,刘邦通过四次悄无声息的试探,展现刘邦顶级权术之余,也算彻底“驯服”了萧何。

  一探萧何

  楚汉争霸时期,萧何留守关中,除了镇抚百姓,建设刘邦根据地之外,还要招兵运粮确保后勤。垓下之战前,刘邦对项羽屡战屡败,之所以能迅速回血整军再战,就在于萧何及时补充粮草与兵员。

  这时,刘邦对萧何看似非常信任:萧何奏请之事,刘邦无不应允;来不及请示的,萧何自行决断。刘邦果真100%信任萧何?真相并非如此。

  公元前204年,楚汉争霸正酣,与项羽对峙于京、索之间,刘邦本人风餐露宿,军旅生活极为艰苦,但刘邦却先后几次派遣使者慰问萧何。一次、二次、三次......慰问,萧何非常感动,觉得刘邦认可他的工作,但萧何手下鲍生看出了不对劲,于是劝告萧何: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於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简单的说,刘邦派遣使者明是慰问萧何,实际是对萧何不放心,担心萧何割据关中。萧何对此一无所感,鲍生劝告萧何将家族中能够领兵打仗的全部派到刘邦那里,既为质子,又能消除萧何在关中的实力。萧何照此行事,于是刘邦大悦。

  萧何掌管后方,深受百姓爱戴,而刘邦在前线屡战屡败,如果萧何割据关中,刘邦必然下场凄惨。因此,刘邦对萧何不放心可以理解,但采取的试探手段却非常高明,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二探萧何

  形势不利之时,刘邦善于慷慨让步,但汉朝建立后,形势有利之时,刘邦开始剪除异己,首当其冲的是坐拥重兵的异姓诸侯王。对于这一点,萧何必然心知肚明。

  前197年,陈狶谋反,而陈狶曾是韩信部下,而韩信又是萧何推荐,因此陈狶谋反这件事最终可能会牵连到萧何,萧何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自保才与吕后合谋除掉韩信。当时韩信无兵无权,怎么可能在刘邦老巢谋反?

  刘邦听闻之后,立即派使者回去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5000户,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作相国的护卫。众人都向萧何祝贺,萧何也非常高兴,但唯独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让萧何非常不高兴,召平为萧何破析了他的危机:

  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这段话大概意思是,皇帝在位风餐露宿,你安居都城却反得加封食邑,估计皇帝是在猜疑你,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最终,萧何依召平之计行事,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充作军需。汉帝刘邦“乃大喜”,奖励有加。

  在迎合刘邦诛杀韩信这件事上,萧何表现的非常敏锐,但对刘邦暗中的试探,萧何却看不破,因此不能说萧何政治嗅觉不灵敏,只能说刘邦权谋手段太高明。

  三探萧何

  刘邦接连除掉彭越韩信,让英布非常紧张,在刘邦一步步紧逼之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亲自率兵平叛。

  每一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使者回去之后,将之告诉萧何,但萧何却没有什么反应。一天,萧何偶然与门客聊起这件事,门客听后却语出惊人:

  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

  说到底,与以前还大不相同,当时陈狶、卢绾、韩王信、英布等反叛,已经让刘邦成了惊弓之鸟,而萧何经营关中数十年,深得百姓信赖,又掌握军权、政权、财权等,一旦萧何有异心,刘姓天下还存不存在都不好说。

  最终,萧何无奈之下剥削百姓,做了一时的贪官污吏,降低自己的社会声望,以消除刘邦对他的猜忌。获悉萧何贪污之后,刘邦果然“上乃大说”。

  四探萧何

  平定英布叛乱之后,刘邦回到长安时,百姓拦路告状,控告萧何低价强买百姓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

  刘邦回到宫中,对前来拜见的萧何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随后将控告信全部交给萧何,让萧何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对萧何贪污之举,刘邦没有一丝责骂或处罚,只是让萧何主动向百姓谢罪,这几乎已经不是试探,而是告诉萧何该怎么做了,无非就是谢罪,然后别再做邀名的事情了,但萧何却还是没有搞明白。

  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

  萧何反而趁机向刘邦请命,肯定刘邦将上林苑中的空地让给百姓耕种。刘邦听后勃然大怒说:“相国你大收商人的财物,却来讨取我的上林苑!”随后将萧何关进了监狱。

  刘邦之所以发怒,肯定不是舍不得上林苑的一些空地,也肯定不是因为萧何贪污受贿,而是认为萧何又以上林苑讨好百姓收拢人心,猜忌萧何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幸运的是,因为萧何为人还算正直,又真心廉政为民为民谋利,几天之后一位姓王的侍卫说了公道话,最终刘邦尽管心里不愉快,还是将萧何释放了。但萧何出狱之后,就像换了一个人,变得谨小慎微,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之后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或许,到了这时萧何才真正读懂刘邦,理解张良为何急流勇退了。

  刘邦“驯服”萧何,或萧何读懂刘邦之后,两人关系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从此两人见面都极为客气,再无老朋友的感觉了。

  刘邦对萧何的四次试探,尽管看似有些阴险,但从上位者角度来说也没有错。萧何权力太大,刘邦虽然贵为天子,但汉初形势很复杂,江山远未安定,刘邦可谓薄履薄冰,一旦萧何心存异心,刘邦或将身死族灭,由不得刘邦不小心。因此,刘邦对萧何既是猜忌,又是不得不用,左右为难。

  与此同时,无论刘邦如何试探,甚至有些蛮不讲理的羞辱,萧何都没有选择反抗,表现出逆来顺受。或许,这与萧何刀笔吏的出身有关。

  总之,刘邦与萧何的关系,并非我们印象中的君臣相得、君臣和谐,至少刘邦还一直提防、警惕着萧何。在刘邦心目中,没什么人不被他猜疑过的。古代帝王自称寡人,刘邦这种对谁都猜疑的性格,还真是天生寡人的命。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